1954年,县成立了曲艺联合会,当时会员有0多人。会长由县文化科和文化馆干部兼职,第一任会长是徐宝山,付会长是张佩珠。
1962年初,建立了曲艺队,改变了曲艺联合会的形式。曲艺队成立后,受文化馆、文化科双重领导,文化馆主管业务,文化科主管行政。选出的队长是李继亮,会计是崔程云,并且刻制了公章。曲艺队有队员80人,其中女队员5人。分别组成38个演出组在各地演出。在收益分配上规定:抽出收入的百分之五作为积累,百分之三作为公益金。并从思想上进行了整顿,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大家受到了教育,思想觉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时除了演唱《瓦岗寨》、《杨家将》、《呼家将》、《反唐》等传统曲目外,还自编自演了配合革命斗争的《渔民复仇》、《火烧忠家滩》、《运粮路上评家常》、《听窗报》、《渔家女》、《新十问十答》等现代曲目。对当时的中心运动起到了配合作用。
1966年,曲艺队停止了活动。
1967年以后只是一些艺人自行到全县各地演出。
1978年重新组建曲艺队,负责人为李继亮丰南县李公道村)、耿山(丰南县阎庄),有成员40多。分为两个组,一个是半职业性质,一个是职业队。曲艺队还建立了规章制度。设立超场奖,鼓励了艺人的积极性。文教局主抓曲艺队的干部有吴艳青、王俊忠、王秀芳。
1981年,由文教局付局长尹广德、文化股股长赵果一研究决定:曲艺队改为曲艺团。团长李继亮,副团长李俊英(丰南李毫乡刘庄子人)、崔程云(滦南万坨乡港北人),委员耿山。全团共有52人,其中演(学)员30人伴奏员22人,分为22个演出组。每个组每年一般演出100场到300场,收入1000元到3000元。
1983年,由县文教局和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丰南县第一期乐亭大鼓培训班,从全县范围内录取了学员22名,学习三个月。培训班主要学习乐亭大鼓史,乐亭大鼓的基本唱腔和表演技巧。聘请老艺人赵炳春、耿山为教师。学习期满有12名学员被分配到曲艺团工作。
1984年11月,唐山市文化局举办乐亭大鼓调演。丰南县有13人参如,共演出8个节目,其中李继亮演唱的《乌金谱》获优秀表演奖耿山、张家福获伴奏奖,郑建民、郭春喜、张惠民获创作奖。获演唱奖的还有李兰萍、张家福等。
现在,曲艺团的演员主要活动在唐山市各县以及东北三省部分地区。演出书目主要有《杨家将》、《胡家将》、《三下南唐》、《包公案》、《薛家将》等
丰南曲艺团较优秀的艺人有:
李继亮,男,中国曲协河北分会会员,省乐亭大鼓研究会理事。
另外还有李兰萍、崔树起(评书)李慧珍、张印君、赵翠轩、张家福。
较优秀的琴师有:歌山、张家福、孙尚喜、万文章等。
1962年初,建立了曲艺队,改变了曲艺联合会的形式。曲艺队成立后,受文化馆、文化科双重领导,文化馆主管业务,文化科主管行政。选出的队长是李继亮,会计是崔程云,并且刻制了公章。曲艺队有队员80人,其中女队员5人。分别组成38个演出组在各地演出。在收益分配上规定:抽出收入的百分之五作为积累,百分之三作为公益金。并从思想上进行了整顿,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大家受到了教育,思想觉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时除了演唱《瓦岗寨》、《杨家将》、《呼家将》、《反唐》等传统曲目外,还自编自演了配合革命斗争的《渔民复仇》、《火烧忠家滩》、《运粮路上评家常》、《听窗报》、《渔家女》、《新十问十答》等现代曲目。对当时的中心运动起到了配合作用。
1966年,曲艺队停止了活动。
1967年以后只是一些艺人自行到全县各地演出。
1978年重新组建曲艺队,负责人为李继亮丰南县李公道村)、耿山(丰南县阎庄),有成员40多。分为两个组,一个是半职业性质,一个是职业队。曲艺队还建立了规章制度。设立超场奖,鼓励了艺人的积极性。文教局主抓曲艺队的干部有吴艳青、王俊忠、王秀芳。
1981年,由文教局付局长尹广德、文化股股长赵果一研究决定:曲艺队改为曲艺团。团长李继亮,副团长李俊英(丰南李毫乡刘庄子人)、崔程云(滦南万坨乡港北人),委员耿山。全团共有52人,其中演(学)员30人伴奏员22人,分为22个演出组。每个组每年一般演出100场到300场,收入1000元到3000元。
1983年,由县文教局和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丰南县第一期乐亭大鼓培训班,从全县范围内录取了学员22名,学习三个月。培训班主要学习乐亭大鼓史,乐亭大鼓的基本唱腔和表演技巧。聘请老艺人赵炳春、耿山为教师。学习期满有12名学员被分配到曲艺团工作。
1984年11月,唐山市文化局举办乐亭大鼓调演。丰南县有13人参如,共演出8个节目,其中李继亮演唱的《乌金谱》获优秀表演奖耿山、张家福获伴奏奖,郑建民、郭春喜、张惠民获创作奖。获演唱奖的还有李兰萍、张家福等。
现在,曲艺团的演员主要活动在唐山市各县以及东北三省部分地区。演出书目主要有《杨家将》、《胡家将》、《三下南唐》、《包公案》、《薛家将》等
丰南曲艺团较优秀的艺人有:
李继亮,男,中国曲协河北分会会员,省乐亭大鼓研究会理事。
另外还有李兰萍、崔树起(评书)李慧珍、张印君、赵翠轩、张家福。
较优秀的琴师有:歌山、张家福、孙尚喜、万文章等。
一九八四年丰南县鼓书艺人一览表 | ||||
姓名 | 性别 | 特长 | 籍贯 | 备注 |
李继亮 | 男 | 乐亭大鼓 | 大新庄镇李公道 | 曾获市级优秀表演奖 |
崔程云 | 〞 | 〞 | 滚南高各庄 | |
李兰萍 | 女 | 〞 | 钱营镇阎庄子 | 曾获演唱奖 |
耿山 | 男 | 乐亭大鼓、弦师 | 〞 | 82、84两次获奖 |
张家福 | 〞 | 〞 | 钱营镇 | 84年获演唱、伴奏奖 |
胡艳芬 | 女 | 弦师 | 爽坨乡沟岭坨 | |
刘文仲 | 男 | 乐亭大鼓 | 李毫乡刘庄 | |
刘文烂 | 〞 | 弦师 | 〞 | |
韩国翠 | 〞 | 乐亭大鼓 | 小集镇大韩庄 | 84年获市演唱纪念奖 |
张太芝 | 〞 | 〞 | 东田庄乡 | |
李继栋 | 〞 | 〞 | 大新庄镇李公道 | |
佟继春 | 〞 | 〞 | 大佟庄乡 | |
刘天福 | 〞 | 〞 | 滦南安各庄 | |
黄世鹏 | 〞 | 〞 | 爽坨乡李岭坨 | |
赵秉春 | 〞 | 〞 | 李毫乡 | |
冯自议 | 〞 | 乐亭大鼓、弦师 | 滦南青坨营 | |
王爱荣 | 女 | 乐亭大鼓 | 〞 | |
李俊英 | 〞 | 〞 | 李毫乡 | |
崔术起 | 〞 | 评书 | 辽宁锦州市 | |
赵桂森 | 男 | 乐亭大鼓 | 李毫乡 | |
李文美 | 〞 | 〞 | 〞 | |
刘庆轩 | 〞 | 弦师 | ||
段旭林 | 〞 | 〞 | 东田庄乡 | |
王少成 | 男 | 弦师 | 大新庄镇 | |
韩国礼 | 〞 | 乐亭大鼓 | 小集镇 | |
李佐顺 | 〞 | 弦师 | 爽坨乡 | |
赵汝军 | 〞 | 乐亭大鼓 | 滦南油盘庄 | |
赵景和 | 〞 | 〞 | ||
王子明 | 〞 | 〞 | 小集乡柳河 | |
郑焕福 | 〞 | 〞 | 小集乡郑坨 | |
佟本友 | 〞 | 〞 | 大佟庄乡 | |
郑喜文 | 〞 | 〞 | 小集镇 | |
范印宝 | 〞 | 〞 | 稻地镇 | |
车文通 | 〞 | 魔术 | 大佟庄乡 | |
孙昌超 | 〞 | 弦师 | 大新庄镇 | |
董春礼 | 〞 | 〞 | 东田庄镇 | |
万文章 | 〞 | 〞 | 小集镇 | |
钱志军 | 〞 | 乐亭大鼓 | 李毫乡 | |
钱洪顺 | 〞 | 〞 | 辉坨乡 | |
管素兰 | 女 | 滦县老站南 | ||
孟令军 | 男 | 〞 | 爽坨乡 | |
刘绍业 | 〞 | 弦师 | 李毫乡 | |
刘佩玲 | 女 | 乐亭大鼓 | 钱营镇 | |
郑俊玲 | 〞 | 〞 | 宣庄镇 | |
马春荣 | 〞 | 〞 | 爽坨乡 | |
王兰艺 | 〞 | 〞 | 迁安县 | |
赵秉顺 | 男 | 〞 | 李毫乡 | |
卢胜清 | 〞 | 魔术 | 爽坨乡 |
乐亭大鼓演唱曲一览表 | |||
曲目 | 时代 | 曲目 | 时代 |
《小八义》 | 传统 | 《双合印》 | 传统 |
《丝绒记》 | 〞 | 《施公案》 | 〞 |
《呼家将》 | 〞 | 《全德报》 | 〞 |
《响马传》 | 〞 | 《大西厢》 | 〞 |
《双标记》 | 〞 | 《拿丁三暴》 | 现代 |
《三公案》 | 〞 | 《闹天宫》 | 传统 |
《破孟州》 | 〞 | 《瓦岗寨》 | 〞 |
《千里驹》 | 〞 | 《反唐》 | 〞 |
《扬家将》 | 〞 | 《渔民复仇》 | 现代 |
《薛家将》 | 〞 | 《火烧忠家滩》 | 〞 |
《运粮路上评家常》 | 现代 | 《听窗报》 | 〞 |
《渔家女》 | 〞 | 《乌金谱》 | 〞 |
《新十问十答》 | 〞 | 《烈火金刚》 | 〞 |
《平原枪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