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支盐场究竞于何时建立已不可考,据元朝徐世隆《越支场重立盐场碑记》记载:“幽州置盐始见于后魏。历唐以迄辽金,地属京折,生齿既繁。炊镬益众。尝设提举司于宝砥,秩视五品,以重其选。所辖诸场,越支课居其半,特除管勾一员以莅之。国初草创,盐政未立。任土之贡,一付京官。时土豪张进辈被府檄,鸠遗民数十户集越支之宋家营以居复事煎造。”“越支场在现属宋家营。南滨海别诸名涧河,东接济民场踰沙河,西至斗沽接芦合场,北至韩城,广袤贰百拾里(据民国十年《丰润县志》)。”这两段文字,既记载了越支场的历史,又说明了盐业生产的规模、范围。1964年10月在唐海县三分场发现了一颗“宝坻监判官印”此印为天赐元年(金代刘永昌年号)所造。根据旧《丰润县志》的记载和人们的传说可知越支场往南是一望无际的海滩,它是一片盐碱不毛之地,没有一个村庄。只有“越支场”至宋家营一带有人居住,以熬盐打鱼为生。现在越支还流传着两句俗谚“棒打獐子,枪挑鱼,熬盐卖盐换粮吃。”形象地说明了当时那里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
“越支场”虽然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于官府的沉重赋税,贫官污吏的巧取豪夺,盐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甚至纷纷起来反抗,使“田野为之骚然。”
公元1265年,朝延派礼部侍郎倪德政管理盐政。此官“敦厚廉平”,并且深知盐民的疾苦,惩办贫官,减轻赋税,积极帮助盐民发展生产,对特别贫困者,还预支工资,因此“盐课以盈,席袋山积,瓦庐相连,牛马蔽野熙熙然如在春台和气中。(据光绪十七年《丰润县志》)。
到了元末明初,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长期的战争烽火,人口空前锐减;“越支场”的盐业生产也遭到了较大的破坏。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开始大批向北方移民。据考证:丰南县的移民多来自江淮、山西、山东等地。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原丰润县为“八里五图”,韩城以北为“上八里”,以农业为主;韩城以南为“下五图”即越支一至五图,均为盐灶户。
据当地老人介绍,那时从外地迁来的主要有冯、刘、乔、高四姓大户;后又有越、谢、李、张等姓迁来。这些移民为发展盐业生产提供了新的生产力,他们均以晒盐为主。朝廷为了管理盐务,派出盐大使在越支驻守。据说盐大使衙门的旧址就在今越支五村和六村交界处,现已是冯成奉的房基地了。当时派驻的盐大使为六品官,除管理盐务外,还代理民词。对于“盐灶户”。朝延还发给“龙票”(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作为证明,盐民持此票把晒好的盐按数上缴后再到米厂(当时的粮库)领粮。
到了清初盐大使衙门迁到了宋家营,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大自然的演变,盐场南移,沧海变良田,“越支场”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然而,它为我们研究丰南盐业的兴哀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