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过去人们过端午节主要风俗有二:一是包食标子,二是门头插艾子。
粽子,又名角黍,是用箬叶或苇叶裹糯米、枣等煮成的角形食品。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相传是为了继念我国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屈原是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楚国在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屈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公正廉洁,有政治远见,他看到楚国政治腐败,非常痛心。开始,楚怀王对屈原很重视,让他当了“左徒”,这是一个仅次于宰相的大官。屈原提出了许多实行政治改革的意见,然而,反对改革的人串通一气,在楚怀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他不断受到排挤打击。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顷囊王上了台,这是一个昏君,屈原批评他,他不但听不进去,还把屈原流放出去。屈原深深地为祖国担忧,写了许多诗歌抒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最有名的是楚辞《离骚》。由于楚国政治腐败,公元前二七八年,被秦国打得大败,首都郢被攻破。这给了屈原很大的打击。他悲愤已极,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就跳进汨罗江自杀了。从此,人们把五月五日叫做端午节。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为这位伟大的爱国者祀。粽子原来是投进江里喂鱼的,为的是免得鱼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节日的食品。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是从这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