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一
贾平凹
 
             先读的《后记》,便不妨从《后记》说起。
             作者说本书篇目的确定,几经反复,屡有删改,最后才形成目前的模样。而反复删改掉的,是那些读起来并不十分美好的篇章。这些篇章虽说可以折射社会现实,却也多少反映出人性的弱点,世态的炎凉,等等。而另一些可能教人动容甚至泣下的篇章,也一并弃之不用。一不愿打扰逝者,二也不想使读者观之落泪。因为笑才是最美的表情,如他在《记得》歌词中所说:记得那些苦涩,也记得苦中的甜。生活中当然有苦涩也有甘甜,如一日遇魔一日遇佛,天有阴晴,月有圆缺,物有成毁,人事亦有起落成败。此自然之常理。能从常理中翻出新意,委实不易。
             这差不多可以说明《记得》一书的特点。
             一为真。写真景真情,看似容易,却并不易达成。时过境迁,回忆过往,难免会生出自我修饰的欲念。下笔所写,往往便与实际相去甚远。《记得》中所写,大到历史的变化,世运的推移;小到个人生活的细碎点滴,都是作者亲历。年代相隔虽远,却并不矫饰,一一如实叙来。虽说朴实,却情真意切,或教人动容,或促人沉思。这都是“真”的好处。
             一为善。《记得》中所写人事,虽着墨不多,却处处透着善意和美好。和作者差不多经历的读者,自然不难从字里行间辨别出背后的苦涩和苍凉。但淡到了极处,也并非作品的底色。即便在衣食无着、极度困顿的时期,仍不乏生之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善与友爱。也正是这些善与友爱,不可或缺,一如阳光。这和那些着力渲染苦难和苦境的写作并不相同,读来顿觉心底朗然,如饮甘霖,如沐春风。
             真、善之后,便是美了。《记得》的美,不仅在文字的简洁、洗练,叙述的疏朗有致,也在其间透露的趣味。不长篇幅的多个故事,也约略有笔记体的特征。随意点染,张弛有度,虽笔墨俭省,却自有境界、意趣。如他笔下的兆山、“猴儿”、老梆子、三爷、董大夫、高先生,等等,境遇、喜好各异,却个个性灵毕现,如在目前。其他如薅土豆、割麦子、放牲口、逗蚂螂、钩泥鳅,也各有趣味。读罢教人真欲高呼一曲:归去来兮!
 
二〇二〇年元月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