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庙”即“庙会”、也称“赶庙会”。
庙会渊源于集市。相传,神农时代“日中为市”,太阳升至中天进行集市,互通有无,做好交易就散伙。后来,农业手工业有了发展,商业随之繁荣,出现了固定的交佛场所,地点常固定在交通要道或衙门附近。南北朝时,崇尚传法,大兴宙宇,于是活佛升天或菩萨诞辰之类盛会应运而生,游客纷至沓来,商人见有利可图,便来庙前设摊。兜售生意,这就是以寺庙为中心进行交易活动的由来。
旧时的庙会,内容比较复杂,有的还带着较浓的宗法观念和封建迷信色彩,诸如拴婴许愿,问医取药,求雨乞福、驱魔修德拴相、占卜等。另外“高跷”、“旱船”,“舞狮子”、“跑驴”、“杂技”、“武术”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多在庙会期间表演。如宋家营的望海寺在庙会就非常热闹。每年的“端五节”前后是庙会。从初四一直到初七,连唱几天戏。还有各村的传统民间艺术,如葛庄的“英雄会”,东尖坨的“叉会”、还有“跑驴”、“走马”等。做买卖的不计其数,另有烧香拜佛的,相面的、算卦的、占课的,还有搞赌博的等等,应有尽有,其盛况比现今的集市有过之而无不及。解放以后,由于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逐渐摒弃了那些封建迷信做法。随着时代的进展,人民思想的提高,本县的庙会就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