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三 老家那些人
高先生
高先生
在我们村子的西南方向,三里多地,有个小村叫薛家堼。虽然叫薛家堼,但村中并无薛姓,八成以上姓田,余下杂姓,张王李赵,也是小门小户,装不起门面的。村西头有一盲人鳏夫,姓高,大名我不知道,外号“高瞎子”,但大人们不许我们这样叫他,连须发皆白的老人遇上了,也要毕恭毕敬地站立一旁,喊一声“高先生”,遇上沟壕埝埂,还要搭起竹竿,引上一程。
高先生平时很少在生产队里劳动,多是走村串户卖个针头线脑、梳子顶针、虱子药樟脑球儿啥的。遇上年岁大的老太太还要抽个签卜个卦,都是顺情说好话,灵不灵撂一边,当是个宽心丸罢了。大家把样板戏看腻了,等耪完三遍挂了锄,就会把高先生请过来,每天晚上说两段乐亭大鼓,有时候是《杨家将》,有时候是《封神榜》,都是老事儿。
高先生六十来岁,中等个儿,腰板儿拔得溜直,从来不讨人嫌,也绝不在别人家里蹭吃蹭喝。每天傍晚,一根竹竿探路,窸窸窣窣地早早就过来了。
众人下地收工回来,吃了饭,冲了凉,就急三火四地夹着板凳,南街北巷地聚拢过来。等人们到得差不多了,也不知是谁喊上一嗓子:“高先生,人齐了!”高先生站起身来,轻轻咳嗽一声,也不搭话,鼓声乍起,铜板连击,这就算是开了场。每晚两场,中间小憩,每每总是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让人心痒难耐,不舍散场。
有一天早上落了雨,虽晴了天,道路泥泞难行,我担心高先生独自回家落水迷路,就主动张罗着送他回去。一路顺着故事情节往下聊天,家长里短的,倒也有趣。三里多地,也没个手电,一擦一滑跌得泥头巴脑的。高先生的口头禅是:“我亲眼目睹……”别人都笑,我不笑。一路走着,也和高先生学几句,“没钱别卖看家的狗,有钱别娶活人的妻。屈死三分别去告状,宁可饿死别做犯法的。有三条大道在当中间走,曲曲弯弯使不得。”我经常问高先生的一句话是:“这事儿它咋这么巧?”高先生总是拖着长音儿说:“这就叫无巧不成书!”
到了他家门口,我替他关好篱笆门,告辞转身要走,高先生忽然叫住我,在屋里摸索了半天,又慢慢走过来,隔着低矮稀疏的篱笆,抓住我的胳臂,往我的手里塞了一个东西,呀,是一个鸡蛋。那年头儿,谁家舍得吃这么好的东西呀,莫说没有,就是攒个三五个,也送到供销社换盐买碱去了。我欢喜得了不得,也忘了道个谢,撒开脚丫子就往回跑,顾不得泥水乱溅。
月至中天,夏夜无风,虫鸣啾啾,满世界一片光明。
第二天,我偷偷攥着那个鸡蛋向妹妹炫耀。父亲看到了,问清了来龙去脉,沉默了半天,说: “这高先生,眼瞎心不瞎!”
高先生平时很少在生产队里劳动,多是走村串户卖个针头线脑、梳子顶针、虱子药樟脑球儿啥的。遇上年岁大的老太太还要抽个签卜个卦,都是顺情说好话,灵不灵撂一边,当是个宽心丸罢了。大家把样板戏看腻了,等耪完三遍挂了锄,就会把高先生请过来,每天晚上说两段乐亭大鼓,有时候是《杨家将》,有时候是《封神榜》,都是老事儿。
高先生六十来岁,中等个儿,腰板儿拔得溜直,从来不讨人嫌,也绝不在别人家里蹭吃蹭喝。每天傍晚,一根竹竿探路,窸窸窣窣地早早就过来了。
众人下地收工回来,吃了饭,冲了凉,就急三火四地夹着板凳,南街北巷地聚拢过来。等人们到得差不多了,也不知是谁喊上一嗓子:“高先生,人齐了!”高先生站起身来,轻轻咳嗽一声,也不搭话,鼓声乍起,铜板连击,这就算是开了场。每晚两场,中间小憩,每每总是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让人心痒难耐,不舍散场。
有一天早上落了雨,虽晴了天,道路泥泞难行,我担心高先生独自回家落水迷路,就主动张罗着送他回去。一路顺着故事情节往下聊天,家长里短的,倒也有趣。三里多地,也没个手电,一擦一滑跌得泥头巴脑的。高先生的口头禅是:“我亲眼目睹……”别人都笑,我不笑。一路走着,也和高先生学几句,“没钱别卖看家的狗,有钱别娶活人的妻。屈死三分别去告状,宁可饿死别做犯法的。有三条大道在当中间走,曲曲弯弯使不得。”我经常问高先生的一句话是:“这事儿它咋这么巧?”高先生总是拖着长音儿说:“这就叫无巧不成书!”
到了他家门口,我替他关好篱笆门,告辞转身要走,高先生忽然叫住我,在屋里摸索了半天,又慢慢走过来,隔着低矮稀疏的篱笆,抓住我的胳臂,往我的手里塞了一个东西,呀,是一个鸡蛋。那年头儿,谁家舍得吃这么好的东西呀,莫说没有,就是攒个三五个,也送到供销社换盐买碱去了。我欢喜得了不得,也忘了道个谢,撒开脚丫子就往回跑,顾不得泥水乱溅。
月至中天,夏夜无风,虫鸣啾啾,满世界一片光明。
第二天,我偷偷攥着那个鸡蛋向妹妹炫耀。父亲看到了,问清了来龙去脉,沉默了半天,说: “这高先生,眼瞎心不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