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文
地 表 水
一、河流
        陡河:发源为东西两支,东支发源于迁安县的管山,西支发源于丰润县马庄户。两支在双桥水库汇合,自北向南穿越唐山市南部的侯边庄进入丰南稻地镇,到董各庄乡又分为大小两支,大支于“二甲口”南流,系清雍正七年(1779年)洪水冲决而成,过黄各庄、尖字沽,于涧河入渤海。小支乃陡河正身,西流过宣庄、王兰庄镇,转向东南,于栏杆桥复与大支汇合入海。1976年大地震后,经陡河治理工程,新陡河两堤相距200米,底宽126米,由喻庄子闸到越支村,进入草泊水库,经毕家瞿阝,由涧河入渤海,全长47.5公里。治理后的老陡河,到尖字沽村流散于农田,全长25公里,一般水深1米左右,枯水期水位降到0.2—0.5米,整个陡河流域面积为280平方公里。
        陡河在历史上为灌溉和饮水的主要河道。平时河水清澈,鱼类资源丰富,汛期还可利用山区洪水淤灌下游洼田,培肥地力。但在治理前,河身较窄,而且湾曲,影响安全行洪,汛期最多只能通过120立米/秒(1949年),仅为上游唐山市区的六分之一,是历年上游漫溢、决口的重要原因,仅清代就有70余次遭受陡河水害。治理后,最大流量为600立米/秒。据观测资料,1977~1982 年平均径流量为0.792亿立米,年最大值为1.34亿立米,最小值为0.202亿立米,1982 年9月以后基本断流。仅雨季有少量洪流,而常年成为唐山市区的排污河道(水质污染详见《经济》编《城乡建设》章)。
        沙河:发源于迁安好树店,流经滦县、唐山市东矿区进入钱营地区岭子村。旧河道原系向南至张家湾坨、小北柳河、邸庄,转向东南于杜林、大新庄北新开河,又南至大佟庄、河沿庄,从小戟门、干沟入草泊。自清乾隆五年(1740年)决口改流,由西邸庄向西南至小集,经桑坨、东尖坨村南入草泊。1974年又兴办了沙河入海工程,经草泊水库于黑沿子入渤海。境内全长62公里,流域面积为257平方公里。
        沙河属于季节性河流,两岸多沙,河底宽度一般为40~80米,最宽达百米左右,平时河床干涸,汛期洪水涨发往往决口成灾或河床改道。经过治理,草泊水库以北最大流量为650立米/秒。8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厂矿排放废水,已成为常年河道,并可通过幸福河、陡河、煤河为津唐运河季节性输水。
        煤河:系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运煤开凿,西起蓟运河闫庄,东至胥各庄火车站东端,境内全长27.5公里,底宽19米左右,自1954年取消航运以后,专供排灌。1965年从旧二庄站施工,将河水引入津唐运河,使煤河长度缩短为10.76公里,将排水能力扩大到52立米/秒。由于东端与来自唐山市的落草河接通,已成为一条排污河道。
        津唐运河:于1959年人工开凿。西起裴庄通蓟运河,东至白石庄,境内全长27.8公里,底宽40 米。一般水位1米左右,枯水期下降到0.2米左右,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为本县西部地区的骨干排水河道。流量为155立米/秒,1981年以来,把沙河矿水通过幸福河、陡河、煤河调入津唐运河,用于农田的冬春灌溉。
        小戟门河(黑沿子排水干渠):系在天然河道的基础上挖成的人工河道。由滦南县油盘庄进入大新庄地区又进入唐海县境内,再经军垦农场于老王庄北汇入沙河,于黑沿子入海。境内全长24.5公里,宽度为20~30米,流域面积为306平方公里,设计流量为155立米/秒。由于入海口淤积严重,泄水能力已降低50%。
        西排干:系1965年人工开挖,北起侉子庄乡的魏家庄北,南流过宣庄、毕武庄、西河各乡于涧河入海,全长38公里,宽度为12~32米,流域面积为203平方公皇,最大流量为78立米/秒,平时水少,除供汛期排水外,还可依靠陡河供水和槽蓄沥水用于农田灌溉。
        二、近岸海域
        本县近岸海域,系指从海堤(即高潮线)以下到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平均距离为6.5公里,按23.5公里的海岸线,全面积为153.5平方公里,黄海高程0.9~1.5米,地形平缓,纵坡约0.6‰左右,因受潮型和风向的影响,据陡河口的观测,每年5~7月份涨潮时,自然含砂量每立方米4.6公斤左右,同时容重较大(多数为1.6~1.7吨/立米),每一潮将有20%左右的泥砂淤积下来,逐渐退海而成陆。据水利部门近13年的观测平均每年淤积退海55米左右。另据南堡盐场观测,每年淤积退海60米左右。这一海域海水的表层温度随着季节而变化,每年3月至8月温度逐渐上升,表层水温由1~3℃,上升到26~27℃,等温线与岸线平行,近岸高,远岸低,层化现象明显。9月至翌年2月,海水温度逐渐下降,表层水温则是近岸低于远岸,且无层化现象存在。海水含盐量每年平均为32.357‰。春季最高为35‰,夏季最低为l0‰,但接近河口潮水的含盐量与河口防潮闸关系极大。若开闸泄水涨潮水流中平均含盐量为3~4‰,若在较长时间闭闸后涨潮水流中含盐量则为26‰。海流自东北向西南流向,流速每小时约为5~7公里。由于河流入海携带大量营养盐类,因此属于富营养海域。底质粘重,比较肥沃。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年至1979年调查分析,含无机氮0.032~0.185毫克/升;无机磷0.054~0.318毫克/升。另据近年海水污染检测资料,油的检出值为5ppm,含钾量l Oppm,含汞1.8ppm,都直接间接造成水产品的污染。
        潮汐的规律
​        本县沿海为半日潮型。潮差平均为2.2米。潮汐规律为每天两涨两落。据陡河口1976年5月下旬和6月上旬8次观测,涨潮位2.5~3小时,即达到高潮位。大小潮平潮时间分别为l小时和0.5小时,落潮一般8~9小时。在渔民中有“涨五落六”之说。多年平均,潮汐规律如下(日期按农历计算,时间按小时计算):
初一 十六 0:48 12:48
初二 十七 1:36 13:36
初三 十八 2:24 14:24
初四 十九 3:12 15:12
初五 二十 4:00 16:00
初六 二十一 4:48 16:48
初七 二十二 5:36 17:36
初八 二十三 6:24 17:24
初九 二十四 7:12 19:12
初十 二十五 8:00 20:00
十一 二十六 8:48 20:48
十二 二十七 9:36 21:36
十三 二十八 10:24 22:24
十四 二十九 11:12 23.12
十五 三十 12:00 24:00
 
        上述为潮时之间,潮高再加1.5 ~2小时,潮水位据南堡盐场1958年和1966年两年实测,全年平均值分别为大沽高程2.47米和2.61米,最高值分别为2.91米和3.16米。
 
地下水
        本县地下水层与地形地貌状况密切相关。基岩埋深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加深,东北部五里屯一带为百米左右,钱营一带300米左右,中北部胥各庄、稻地至北柳河一线为500米左右,侉子庄、辉坨一线800米左右,王兰庄、东尖坨以南地区均大于1000米,沿海的涧河一带则为2962米,其复盖层的颗粒,从北向南由粗变细,北部、东北部的冲积平原主要是粗砂、砾石,卵石层逐步变成中细砂和少量粗砂、砾石;而西南部和南部的滨海洼地则主要是中砂和少量细砂、粗砂,逐步变成细砂、粉砂,极少中、粗砂。地下水流方向随地形自东北向西南永流坡度逐渐变缓。东北部的五里屯、大齐各庄、刘唐保一带为0.6‰,其余地区一般在0.3~0.8‰之间。按水文、地质情况全县地下水可分为三个水文区:
        一、蓟滦冲积扇区:属淡水区,位于咸淡水分界以北,即西起油葫芦泊水库,向东经侉子庄、越支、大佟庄一线以北,总面积514.7平方公里,黄海高程在4~25米之间,此区为淡水区,地下水源比较丰富,共5个含水组,目前主要取用第一、二含水组,一般在百米左右即可成井。平均单井出水量40吨/小时左右,水位深埋大致在2~6米,平均水位降深2米左右。此区在50年代尚有承压自流层,在胥各庄镇曾有70米左右的自流井,以后随着上游机井的增多,侧向补给减少,逐渐失去承压自流的能力。本区在刘唐保、大齐各庄至钱营一线面积约44平方公里,为一富水带,含水层有较大量砾卵石,其方向与地形坡度及地下水流方向基本一致,似有古河道的迹象,尚待进一步查明。
        二、滨海低平原区:位于本县西南部,咸淡水分界以南,汉南铁路以北,面积730.8平方公里,黄海高程2~4米,北部有五个含水组,南部有六个含水组。平均单井出水量38吨/小时左右。丰水期水位埋深北部5~6米,西部8~10米,南部10~17米,枯水期北部7~10米,西南部15~33 米,南部13~26米,处于茶淀漏斗边缘。该区浅层地下水为咸水体,深10~80米,个别咸水体深达100多米。因此,上游侧向和降雨补给量都很少。本区在50年代以前,曾有过深100米左右的自流井,以后逐渐不能自流。成井深度一般为150~200米,个别地区须达300米左右。
        三、滨海沼泽区:(也相当二之亚区)位于沿海汉南铁路以南,面积51.5平方公里(不含南堡盐厂),黄海高程1.5米左右,共有七个含水组,补给条件很差,一般成井深度在200米左右,水量与滨海低平原区相近,水位埋深丰水期13米左右,枯水期16米左右,据电测咸水埋深60米左右。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