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小学考试与升学
         考试制度:民国时期中小学考试制度,虽有统一规定,但在执行中往往因地而异,因校而异,甚至因人而异,千奇百怪,难以尽述。民国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定》,以后又陆续颁布有关法令,并将全县各校执行情况简述如下:
         一、学生学业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小测验及作业记分。一般说来,只有责任心强的教师才有较为详细的平时记分登记。考试成绩有其中考试成绩,学期末考试成绩,学年考试成绩,毕业考试成绩等四种。各种考试之试题,少数由学校组织教师命题,但大多数是各科任课教师自行命题。有的教师事前向学生透露考试内容,甚至有的暗示或宣布试题。
          二、各科(除音乐、体育、图画等科)于期中举行考试时,一般不停课,有的学校无期中考试。各科于学期末,举行期末考试,考前停课一周左右,组织学生复习,比较负责任的教师有重点的上复习课。
          三、评定成绩有采用四级记分制者,即甲、乙、丙、丁(前三等为及格,丁为不及格。操行之评定亦采用此法);有采用百分制者,六十分以上为及格,不足六十分为不及格。大多数学校采用此法。
          四、学期成绩评定办法:
         1、每科之期终考试成绩参照平时成绩评定分数,为每科学期末的戒绩。一般说来,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也有实行“四、六”办法的。
          2、本学期各种评定之总分数,以学科数除之得平均数,即为总学科之学期成绩。名列。前茅的,有的学校给予奖励。
         五、学年成绩评定办法:
          1、实行学期考试之学校,以一、二学期成绩相加,再以二除之,为本科学年之成绩。
         2、本学年各科成绩总分数,以学科数除之,得平均数,即为总学科之学年成绩,名列前茅的奖励办法同上。
         六、毕业成绩评定办法:
         1、各学科学年之成绩相加,以学年数除之,即为各科之毕业成绩。
         1、各学科毕业之总分数,以学科数除之得平均数,为总学科之毕业成绩。
         七、各科学期成绩,均及格者升级,一科以上不及格者分别对待。
主科两科不及格者留级。非主科,三科以上不及格者留级。主科一科,非主科两科以上不及格者留级,一科不及格者补考。主科一科非主科一科不及格者,非主科两科不及格者均予补考。补考及格者升级,不及格者或留级或随原班附读。各校有不同的规定。
         八、各科毕业成绩评定办法,基本同上。
         九、凡操行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升级(这一规定十分恶劣,有的好学生,特别是进步学生,如果得罪了学校校长、教师或触犯了教育法令,操行成绩即可能不及格)。
         上述情况是仅就一般情况而言。特殊情况又当别论。
         土豪、劣绅、军阀、官僚之子弟读书,多是鬼混,胸无点墨。文理知识,一窍不通。但校长、老师不敢得罪,只好让他们及格、升级、毕业。也有少数家庭比较富裕的差等生,给老师送礼、送钱,老师受贿之后,准其过关。
         升学制度:民国时期,升学制度,颇为紊乱。大略言之,升学途径有二:一是保送。凡学业优秀之学生得依据规定输送到上一级学校学习,但此种情况甚少。二是应考。这是主要途径,一般说来,招生考试政府不统一办理,由各招生学校单独组织进行。
         一、高小之入学考试。完全小学中的初小毕业生,最后之学年考试及格即可升入本校高小,但是如欲进入另一学校,仍须通过升学考试或转学手续。初级小学毕业生,须向所投考的高级小学交报考费,参加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算术。录取生分正取、备取两等。按规定正取生全部入学,备取生仅在缺额的情况下依次递补,但在实际执行中,备取生均可入学。
          二、初中之入学考试。考生交报考费及照片两张,考试科目为语文、算术,(后有的学校增添常识,包括历史、地理、自然等),多数初级中学只考完文字科(即笔试)即发榜分正取、备取两等。也有些学校笔试后,还要复试,所谓复试,就是口试,进一步考查学业水平。以资参考。
         民国初年,中学校甚少,当时我县仅有车轴山中学一所,俟后於民国二十七年(1938)才於河头镇立完全小学内增设初级商职一个班,又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河头初级商业职业学校内,增设普通中学一个班,尽管如此,可我县当时就有完全小学数十所之多,故初中入学的考试竞争比较激烈,试题偏深,考场纪律严格,一律采用试卷编号密封,各校以校长为首组织招生机构,组织编号、监考、评卷、发榜、发通知等。
         无论中、小学入学试卷之评阅,都因校而异,因人而异,认真者少,马虎者多,又因没有复查制度,阅卷者多是走马观花,弊病甚多,考生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几个评卷者手中。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