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联的组织建立
         一、小学教师抗日救亡情绪高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东北四省沦亡,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人民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本县在东北读书的学生,被迫失学,奔波流浪逃回家乡,每说起他们亲身的痛苦遭遇,无不激起在校学生和小学教员们的义愤,于是小学教员们利用这些事实,在校内外,展开“亡国奴不为丧家犬”、“广大民众积极起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等宣传,这在学生和乡亲中留有很深的影响。
         1933年初,我一部爱国将士,在古北口、喜峰口、冷口一带抗击日寇向关内入侵,全县小学教员在中共丰润县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慕捐活动,慰劳抗战将土,这对抗战将土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同年七月,日军由喜峰口往唐山运送给养,当时半润左家鸣民团头目刘品,在各村小学教员的鼓舞下,集合起五十三庄民团,约数千人,截击了日军的给养车,把缴获的大米、面粉,分给各村贫苦人家。
         以李一夫为首的中共丰润县党委在小学教员中,发动起以讲习班、辅导班为名的组织集会,串连起来积极活动,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对外则说是教学经验交流会或学习会,就是利用这些合法形式把小学教员们联络到一起,通过学习,提高觉悟,增长抗日斗争才干,这完成为小学教员联合会的基础。
         二、丰润“教联”组织的建立
         中共丰润县党组织,认识到“教联”是党在开展工作中的依靠力量。於1933年秋决定成立丰润县小学教员联合会,作为党的外围组织,开展革命工作,这对宣传和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参加抗日救亡爱国运动是非常有利的。并由李一夫、彭菜、杨植三起草了《小学教员联合会章程》,会章中也提出了确保教员职业安定,保障教员的生活,以及经济利益,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等一般的章节,汉奸、特务一旦追查起来,好无隙可入,这在当时也是必要的。
         于同年年底,在县委组织领导下,仿照赤色教育职工会的性质,“丰润县小学教员联合会”正式成立了。在会上讨论了国内政治形式;通过了“教联”章程,选学出以李一夫为委员长的五人教联委员会(四名党员,一名民主人士),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按当时的六个学区分工负责,主动进行工作,北西区由王化孚、王家瑞、李子维、徐志等人负责;北东区由彭菜、杨植三、苏林燕、王维昕等负责,南西区由庄润甫、张建堂负责;南东区由王直卿负责;中西区由刘勃章负责;中东区由王金波负责。
         日军侵占唐山后,冀东各县出现了半国民党,半汉奸的伪政府。当此民族受侵略,国家将沦亡之际,“团结起来,抵抗日寇”、“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的民族义愤之熊熊烈火在每个人的胸膛燃烧,特别是生活贫苦的小知识分子一小学教员,在思想上起了急剧的变化,抗日救国成了普遍的要求和需要。各区在党员和进步分子的联络动员下,“教联”组织迅速扩大,1934年秋统计在全县九百六十名小学教员中,已有二百六十八人参加了“教联”,这其中大部分是初小教员。原因是他们的生活水平在教员中最低,另一方面,就是他们与劳蓄农民接触最广泛。
         丰润县教联与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系统挂上钩。李一夫曾代表丰润“教联”支援过1934年初唐山开滦煤矿抗日同盟大罢工斗争。为此募过捐,发表过宣言,和罢工领导者吴德取得了联系。
         杨植三大港村首先创办平民夜校,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一方面宣传抗日革命思想,颇受村民的欢迎。
         1935年1月11日,在彭菜、苏林燕、徐志等领导下,举行了一次罢教斗争,向教育局提出了七个条件,第一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后六条主要是要求发给假期薪金和增加工资及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伪县政府立即纠集了全县的团警,严封各个进城的路口,见有教师模样的人就抓,对城里的教员们也进行逐赶和逮捕,在敌人的大力镇压下,有七名教员遭到逮捕,其中三名是中共党员,使教联受到沉重打击。尽管如此,伪县政府最终不得不答应发给假期薪金这一要求,也把被捕的七名教员陆续放出。
         “教联”在开展活动中,以北东区,北西区为最好,力量较强,斗争也最顽强,许多党员和积极分子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丰润县抗日战争的领导和骨干力量。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