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试办重点中学
         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一贯重要政策是:尽快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就要从实际出发,办好一批重点中学,以带动一般。
         早在1963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创办重点中学。1956年周恩来同志在二届人大会议上进一步阐述办好重点中学的意义,提出“首先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学校”。1963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阐明首先办好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的迫切性。
         1956年全县有中学8所,从中选出了条件较好的胥各庄中学,稻地中学、作为县重点中学,为了总结、积累办好全日制中学的经验,从各方面对重点中学充实加强,发挥其作好示范带动一般的作用,以促进全县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强领导力量,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范围。在此期间,对重点中学要求是:必须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实行教育部规定的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按照《条例(草案)》提出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此给重点中学选派了优秀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学骨干,并适当放宽教师编制。以后又逐步增修了实验室、图书室和阅览室。
         “文化大革命”期间重点中学被全盘否定,粉碎“四人帮”后,到1978年遵照中央关于办好重点中学的指示,县又确定了稻中、胥中为重点中学,稻中同时还被确定为地区(市)重点中学。
         1982年以来,重点中学的特点是:
         (一)教师队伍配备齐全,文化程度较前提高;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加强。一中、二中均有正副校长3人,正副教导主任3人,正副总务主任2人,并都设有专职党支部书记。学校设团委会,有专职团委书记。
         (二)基本保证了招生质量,重点中学招生面向全县,实行择优录取,因而招生质量逐年提高。
         (三)充实教学设备。两所重点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直观实验可达95%以上。
         (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加强。重点中学普遍加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中学生守则》的教育,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五讲四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良好的校风、学风正在形成。广大学生拥护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向往四化。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涌现出一大批“三好学生”和先进集体。
         (五)教学方法有所改进。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开发智力,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六)体育卫生工作受到重视。重点中学认真落实《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暂行规定》,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积极开展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活动,恢复了体育课的考勤,考试制度,体育教学走上正轨。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