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发展
第九章幼儿教育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发展
         建国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县幼儿教育事业逐渐发展。1956年由县教育部门首先办起幼儿园一所,计2个班,50名幼儿,10名教职员。到1961年幼儿园发展到4所,有7个班,幼儿园254名,教职员22人。这时园数为1956年的4倍,班数为1956年的3.5倍,入园幼儿为1956年的5倍,教职员为1956年的2.2倍。到1982年全县县办幼儿园1所,农村幼儿班186个班,入园幼儿5638名,教职工236人。
         解放初期,为了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也为孩子们升入小学打下良好基础,于1956年在县文教局领导下,一些完小附设了幼雅班(当时名为穿鞋、戴帽。穿鞋:小学附设幼雅班,代帽:小学增设初中班),随之有条件的初小也相继办起了幼儿班,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同年县文教局在县城内首创了第一所幼儿园。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农村民办幼儿园迅猛增加,幼儿园达到420所,入园幼儿27603名,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共产主义思想”“生产劳动知识”教育。
         1960年教育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发出进行汉语拼音、汉语和算术教学的通知。全县各幼儿园出现了片面强调基础知识要与小学相衔接现象,单纯强调为升入小学打基础,因而对拼音、汉语、算术等教学分量过重,造成室内学习多,室外游戏、体育、观察等活动大大减少,出现了幼儿“小学化”的苗头。
         1963年,遵照中央“调整、巩固、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又对幼儿园进行调整、压缩,1976年丰南县遭强大地震后,因校舍破坏,幼儿教育曾一度完全停顿,但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同小学一起很快得到恢复,并逐年有所发展。1982年统计,除县有两所幼儿园外,全县中小学附设幼儿班174个,有幼儿5620名。到1985年下半年,幼儿班已达317个,入班幼儿9877名,上级教育部门重视对幼儿教育的指导,普遍推行科学管理,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县文教局教研室设专职幼教干部2名,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幼儿教师,推广先进经验。幼儿教师由乡、村政府从在乡知识青年中选任,并发给报酬。为了稳定幼教队伍。
         从1983年起,县规定普遍实行工资制,每月基本工资不少于40元。
         总之,、丰南县幼儿教育事业,正稳步发展。
丰南县幼儿教育发展一览表(1)表
年度 圆数 班数 幼儿数 教职工数
教育部门办 厂矿企业办 民办
1956 1 2 50 10 10    
1957 1 2 50 10 10    
1958 420 683 27603 1046 14   1032
1959 236 339 13943 617 11   606
1960 379 571 2480 937 14 11 912
1961 4 7 254 22 14 4 4
1962 2 5 108 17 13 4  
1963 1 3 50 4 4    
1964 1 3 75 12 12    
1965 1 2 35 11 11    
1966 1 3 80 6 6    
1967 1 2 30 6 6    
1968 1 1 17 6 6    
1969 1 1 40 6 6    
1970 1     6 6    
1971 1       6 6    
1972 1 2 89 8 8    
1973 2   139 13 11   2
1974 1   106 11 11    
1975 24   1605 64 23   41
1976 40   1554 73 10   63
1977 1   823 67 15   52
1978 2 5 195 19 17   2
1979 2 198 5724 260 17 35 208
1980 1 190 5662 255 18 34 203
1981 1 219 6171 263 18 32 213
1982 2 186 5638 236 16 31 189
注:各幼儿班只统计班数、幼儿数,不统计在园数内。

1982年丰南县幼儿教育基本数字表(2)表
项目 园数 班数 幼儿数 教职工数
教育部门办 1 7 280 16
厂矿企业办 1 5 98 31
民办   174 5260 189
计合 2 186 5638 236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