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绅董刘殿选、董冶堂、胡存忠、吴序东等在河头铁道南“三义公”院内建立小学,原名国民学校,后在粮食街买地建筑校舍,改称初等小学堂。有学生4人,教员2人。课程有算术、国文两科。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县设立劝学所,分全县为六个学区,南西区在宜庄,南东区在宋家营,其他四区在丰润境内。
民国元年(1912年),宋家营高等小学校建立。
民国二年(1913年)宜庄高等小学校建立。
民国三年(1914年)辉坨高等小学校建立。
民国六年(1917年)稻地建立高等小学校。
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七日,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稻地的小学教员,学生、进步乡绅和爱国民众在三皇庙搭台集会,自由演讲,响应北京学生的罢课行动。
1927年夏韩续楼(小集人,1927年4、5月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宋家营高小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韩续楼等人曾利用小集旧历十月十五日的庙会向群众演讲,题目有《活人为什么信泥人》等,教育群众破除迷信,冲破落后愚昧的樊篱,起来革命。
1928年夏,全县各地土地庙的泥像都被推倒。学生们还利用集日到集镇上去向群众宣传三民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打倒土豪劣绅,取消苛捐杂税等。
1933年上半年,李一夫在宣庄高小任教,组织黄各庄小学的党员教师王家瑞、庄润甫、张建堂、王玉屏等建立了党支部,王家瑞任支部书记。
下半年,丰润县小学教员联合会筹备工作开始。由李一夫、彭莱、杨植三组成工作委员会,负责在教员中建立党组织。
年底,“丰润教联”正式成立,第一次会议在丰润西关王化孚家召开,李一夫起草了“教联”章程。由李一夫、彭莱、刘植三、王化平等四名党员和另外一名非党员刘勃章组成教联委员会。会议期间讨论了国内政治形势,通过了教联章程,并决定在全县开展活动。
1934年,丰润教联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中秋时间发展到268人
年底,省委主要成员特派代表王子青来丰润指导工作。在听了汇报以后,王提出马上搞武装起义,并亲自写了“罢教斗争大纲”和“罢教口号”,将拟定的行动计划交县委组委彭菜执行。
1935年1月11日,丰润教联组织全县教师进行了罢教请愿斗争。但因遭镇压而失败。
1936年2月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所属的22个县的中小学一律添日语课。实有奴化教育。
3月,丰润县委改组,路南和滦县一部分合在一起成立丰滦边委,苏林燕任边委书记(公开身份是爽坨小学教员).,他不断深入附近农村发展党员,并建立了游击小组。
1937年初,滦县地下党负贵人丁振军进入安机寨小学,发展了几名党员,这些党员教师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启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938年3月,河头小学附设初中商职班一个班,1942年夏天又增招普通初中一个班。
1943年冬,滦卢联合县六区(钱营一带)根据上级指示立冬学,将小学的敌伪课本换成抗日内容的新课本。
1944年春,丰玉宁联合县委为充实区干部,在尖字沽创办了一所“干部训练班”。培养了300多名干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在大新庄小学院内开办了第一所“丰南县立中学”一个班。
1948年底,县政府设教育科,地址在稻地,1949年迁至胥各庄二街。教育科设科长一人(张治中),科员二人,各区设有教育助理一人。
1949年1月中学教师、小学校长、主任参加十三行署在乐亭召开的座谈会。
1949年2月县在稻地召开在职小学教师及曾任教师和在乡知识分子座谈会。
1949年暑假后,建立丰南县稻地师范学校。
1949年9月11日起历时20天在丰润韩城召开中、小学座谈会。
1950年,坚持灾区教育,学校开展生产自救(搞付业)补充学校开支。
全县各学校师生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开展捐献和写慰问信活动。实小曾收到宋庆龄付主席的鼓励信。
1951年,全县各级学校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
1952年暑假中学教师参加冀东行署在唐山开展的中学教师思想改造运动(主要是肃游三大敌人思想)。
暑假中,县在稻地从在乡知识分子中,招考中学教师,补充中学教师缺额。
秋季,县设立“扫育办公室”开展全民扫盲运动。开办民师训枪班,推行速成识学法。
组织农民集中识字。
全县教师开展学习全国模范教师郎洁华活动。
1953年,为加强教学业务领导各区配备了一名小学总校长。
县成立“教师进修学校”。
暑假,稻地初级师范停止招生,增招普通初中五个班250名学生。
本年,全县中小学改春始业为秋始业。
1954年,下半年丰南、丰润合并,撤各区总校长,成立“小学教学视导研究室”。设付主任一人,视导员十九人。
春季,进行“小学整改”工作,目的是:克服校内外混乱现象,建立正常教学秩序。
1956年后半年,轮回抽调部分小学校长,教研室视导员后到昌黎师范、滦县师范参加“干训班”班学习。
1956年暑假后,在唐坊、黄各庄、柳树o、钱营、小集、大新庄六处完小各增设两个初中班,即名为“小学戴帽初中班”,行政管理归所在完小。
全国实行工资改革,中、小学教师定级。
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逐步普及小学,消灭白点村。全县学校数量有了很大发展。
后半年小学教师开展,“肃反”运动。
暑假后,宣庄、大岭子、大新庄。西河办农中四处。
1957年,毛主席提出了教育方针,全县广大教师围绕着“全面发展”、“红与专”开展了大讨论,纠正了前几年出现过的”平均发展”教育思想,初步解决了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忽视政治的倾向。
本年度,工农业余教育,掀起了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朝,全县积极组织文盲、半文盲入学,职工干部业余教育有了大发展。中、小学教育,全面学习苏联的办学经验,教师普遍学习了凯洛夫《教育学》推行了五级分记分法。贯彻教育部制定的《小学生守测》、《中小学教学计划》,对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以共产主义道德培养青年一代,收到了很好效果。
1958年,大搞勤工俭学(办三场:工厂、农场、饲养场),解决教育脱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收入补充学校开支,校办工厂,并且支援农业:搞深翻、除虫、锄草、收秋。全体师生参加除四害,讲卫生运动(由于劳动时间过多,劳动量过大,影响了师生健康,打乱了教学进度,显著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四月份,全县教师参加了“整风反右”运动。由于“反右”扩大化,执行了、“左”的路线,全县中小学教师415名被错定为“右派分子”。
本年度胥中、稻中改为完中,增招高中学生。
暑假后,在稻地建立了“丰润区稻地师范学院”招生600名,为中、小学培养师资;9月30日在唐坊泰来号建立了“丰润区唐坊农业大学”。唐山地区在稻地成立了“体育学院”招生830名,在县城办了“丰润区艺术学校”有学生60名;在胥各庄举办了“少年体校”。为了解放劳力,进行学前教育,村村成立了托儿所、幼儿园,中央领导康克清同志曾来稻地视察。
1958年12月14日县划归唐山市丰润区后,胥各庄中学改名为“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稻地中学改名“唐山市第二十五中学”。县委宜传部、县文教局、卫生科合并成立。“文教卫生部”部长张殿臣。
全县执行了我国当前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1959年根据省市教育工作指示精神。纠正了勤工俭学的单纯经济观点,以及学生劳动时间过多的现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整顿了中学体制。
1959年丰润师范学校由丰润城关迁到胥各庄,改为“胥各庄师范学校”。
县在宣庄稻地等小学试搞了“小学寄宿制”。
1960年“文教卫生部”分开,恢复文教局。
1961年丰润、丰南两县分开,柏各庄农垦区的柏各庄工委,司各庄工委,南堡工委,划归丰南县,文教局长武斌、副局长赵殿昭、李云汉、王华彦。
本年度贯彻执行了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
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整顿。精减教师754名,压缩在校中学生1489名。减少了吃商品粮人数。
1962年胥庄各师范“下马”,非毕业班学生转入普中学习。
小学体制改革,县在老铺公社韩家o、西葛公社李各住、尖子沽公社雁翎庄等大队搞试点,(全改:教师工资和口粮均由生产队负担;半改由国家发工资吃农业粮)。全县全改的教师有30多人,半改的120多人。
1963年,学习辽宁省黑山县和北京景山学校经验,进行教学改革。
小集初级中学改为“小集职业中学”,停开外语课,增设农技课。
根据毛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各中、小学开展了学雷锋的活动。
1964年,各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向广大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7月5日,刘少奇同志同省委书记处几位同志谈话中指出,你们要好好扶植一下,使半耕、半读办得更多更好一些,可以多干一些。并具体指出,半耕半读在农村还是先在大队办好,当然公社,农业试验场也要搞半耕半读。到1965年我县农业中学有了很大发展。并建了耕读小学。
1965年,全县各校开展四清运动。
本年度三月份,县局举办小学语文广播讲座。
县在唐坊,钱营林场建立了两所半农半读农业技术学校。
1966年度,一场所谓“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首先从文教战线开始了。从此,全县中小学教育遭受十年浩劫。这一年6月,中学开始用大字报围攻教师。7月,中学课闹革命”,8月掀起“红卫兵”运动,并“杀”向社会,大破“四旧”。接着由高中到各初中“串联”,把各校领导当做“走资派”打倒,把教师当作“牛鬼蛇神”、“黑帮分子”关进“牛棚”(即关押“牛鬼蛇神”的屋子),进行批斗和劳动改造,致使各校陷入一片混乱中。不久,学生又开始了更普遍更广泛的“革命大串联”、“徒步长征”。
1966年,暑假县举办清理阶级队伍的“小学教师集训会”,有些领导和教师被戴帽,挂黑牌、批斗、开除、遣送回家,制造大批冤假错案。在运动中先后受处分的教师计285人。
1967年2月,各中学里组成了名目繁多的战斗队,逐步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派。观点不同,互相敌视,由激烈的辩论,到互相武斗。无政府主义思潮大泛滥,学校门窗玻璃被打碎,桌椅板凳仪器图书被砸毁。两年内全县各校损失人民币达一百多万元,学校名存实亡。
1月30日文教局被夺权,不能进行正常工作。
县成立了红卫兵接待站。
稻地中学被“群众组织”改名为“育红中学”。
1968年,中央提出“复课闹革命”,县在西葛小学搞试点。
唐山进行学校停办,教师和设备归属丰南县。
小集职中恢复为普通中学。
南堡盐场教育业务由丰南领导。
8月,《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文章发表后,工宣队,宣队进驻学校,主宰学校一切。
1960年全县大联合后,在小学真正并开始复课,在中学开始“清理阶级队伍”整党。
县抽调中学教师组建“教育小分队”,分别到各地组织发动中小学师生复课。
实行小学五年中学四年的九年一贯制。
原稻地中学改名“五七学校”后改为“五七大学”。
执行“侯王建议”,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管理,小学教师回原籍任教,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另有外县教师均回本县工作。使全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损失。
1970年,抽调部分教师参加农村斗批改运动。
有条件的小学搞七年一贯制。
1971年,“四人帮”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抛出反动的“两个估计”。
1972年由秋始业改为春始业。
各公社增设教育干部。
年初,县决定被抽调配合中心工作的162名中小学教师返回教育战线,还有搞其他工作的48名中专生亦动员归队。
在稻地“五七大学”办教师轮训班,负责人彭代荣,十二月举办英语教师培训班。
1973年,在稻地“五七大学”招收教师和初高中毕业生轮训学习,共办六期600人,从而补充了师资的不足。
1974年大、中专招生实行推荐加考试,使教育质量显著下降。“四人帮”抛出“白卷英雄张铁生”、学“朝农”、批“回潮”。还有《马振扶事件》和《小学生日记摘抄》(黄帅)借此大批师道尊严。大整革命教师,反对提高教育质量。学生又放弃了学习,课堂上吵闹成风,校内外打架成风。教师不能教,不敢管,有的教师甚至挨学生打骂。
各工委中教改为高中,只招收高中学生。
社办高中,有条件的大村办九年制学校,基本上普及高中。
1975年,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
下半年恢复教师进修学校。
中、小学教研室与教育组分开办公。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发生强烈地震,震毁校舍11080间,各种设备毁坏殆尽,在党的领导下。师生动手立即建起简易校舍6000间,很快开学上课。地震中有477名教师震亡。其中国办教师215名,民办教师262名,占教职工总数的11.7%,为补充师资的不足,在全县范围内招聘了民办教师。
12月份,根据教育部指示,在中学师生中积极开展了地震知识和防震知识的学习活动。
1977年,各级学校批“两个估计”,广大师生明确了路线是非。学校教育出现了新面貌。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恢复了考试制度,按学习成绩择优录取。广大青少年抱着为祖国建设事业献身的理想,开始掀起了学习热潮,中小学教育质量正日益提高。
驻校工宜队和管校贫下中农代表撤出学校。
学校恢复校长、主任的职称。
从6月30日,中小学各年级一律改为秋始业。
1978年,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文化大革命、四清、整风反右)”
妥善安排了“社来社去”的大专生共82人(其中安排到全民的41人,大集体的41人)。
开始办起工人和农民业校。
组织全县各级学校讨论和推行了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以及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确立了学校教导秩序。
本年暑假招收的初中一年级新生为三年制。
1979年,各工委公社配齐业教干部。
县教师进修学校正式确定校址,并着手建设校舍。
继续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使325名无辜被害的教师恢复了名誉和工作。
恢复起教育工作组织。
重点小学附设育红班,县设有专职人员。
提高教师待遇,调整教师工资,增给付食补贴(每月国办教师5元,民办教师2.5元)。
上半年,对小学付校长,教导主任进行轮训,轮训班举办了三期,每期一个月,共轮训95人。提高了小学领导管理和组织教学的水平。
推行了《河北省中、小学三好学生,三好班集体标准和评选奖励办法》。
开始恢复校舍,建永久房,全县累计拨款1172万多元。
9月1日起试行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发的《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小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守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反映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守则》的试行,恢复和发扬了革命传统,树立了革命的校风。对于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使中小学生的道德风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相适应,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0年,为提高教学质量,在大村镇和小学密集的地方实行联村并校。
本年内办起“电大工作站”共招收学生30名。
稻地中学改名为“丰南县第一中学”,胥各庄中学改为“丰南县第二中学”。
根据国务院“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指示精神,本年内办起重点中学”。彻底推倒了“四人帮”炮制的反动的“两个估计”,撤销了关于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的中央五号文件。这是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砸碎了长期强加在教育工作者身上的精神枷锁,使广大师生员工得到再次解放。
本年农村初中改为三年制。
1981年,各工委高中改为完中,开始增招初中班学生。
原丰南县革委会文教局由12月30日起改为“丰南县文教局”。
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在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文明礼貌语动的倡议》中提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后,各校积极响应,校风校貌明显好转。
本年暑假丰南一中高一新生改为三年制。
1982年,国办教师普调工资;民办教师由工分加补贴改为国家补助和公社(镇)统筹工资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全国重点高中全由二年制改三年制,我县一中、二中高中班改为三年制。
1083年,建立了“丰南县师范学校”,第一届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县范围内国办和民办教师。
柳树o中学改建为“丰南县农业技校”。
1982、1983年形成三级农民教育网。
1983年,丰南县被省评为农民教育先进县。
1983年丰商唐坊乡创办了乡、村、户三级农民教育网,受到省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推行。唐坊乡技校的事迹,已列入国家成人教育大事年鉴。
1984年被省评为多渠道办学先进县,其中1984年获奖金一万元,20寸彩电一台“非荣获奖旗、奖镜等。
1984年,县建立电大工作站,参加学习的有180多名学员。
1984年起冲破“封闭型”的三级农民教育网,实行“开放型”多渠道办学的教育体制;一是县内各部门联合办学,二是引进办学(侉子庄乡与胥各庄镇1984年开始与唐山教育学院、唐山大学等单位联合办起农民大专班和中专班)。
1985年1月起教师除享受工龄工资外,还享受教龄津贴。
1985年办了电视中专班。
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
1986年5月丰南县被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定为农办教育联系点。
1986年,建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丰南分校在各乡镇下设28个教学班。
1986年9月么继敏副县长代表丰南县参加了国家教委在长春市召开的农村教育研讨会。其发言材料《因需施教、注重实效》被译成英文送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受到重视。
1986年统计,丰南县先后建起四所相当于高中程度的职业学校。
丰南县农业技术高级中学(柳树o)
丰南县卫生学校(稻地)
丰南县水产学校(黑沿子)
丰南县建领学校(黄各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