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革命者、教育家——裴廷楹先生传略(附碑文、碑)
李继隆
        裴延楹,字任卿,河北省丰南县西纪各庄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 ,卒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 9 8 0年)。
        先生出生于一个比较贫寢的农家。自幼聪敏,勤奋好学。光绪十六年(公元1 890年),应永平府乡试,得中秀才。
        先生的青年时代,经历了甲午战败、八国联军进北京事件。面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惨遭涂炭的情景,他心急如焚,改造社会,救国救民之志,油然而生。要想改革社会,就必须改革教育,废除八股。于是,积极主张兴办新学,首先,在本村创办了教师传习所,为改革敬育培养师资力量。
        宜统初年,(1 9 09年)先生到天津就学,专门攻读小学单级教授法。在天津就学期间,他接触了更多的革命志士,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救国救民,仅改革教育不行,非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不可。于是,他积极投入了反清活动。辛亥年间,革命风暴风起云涌,清朝政府为了挽救其垂死命运,决定九、十月间在永平(今卢龙)进行秋操,并举行阅兵,向人民群众示威。清政府的新军一、 二营营长王金铭、施从云等准备,趋此机会在滦洲发动起义,然后攻打天津、北京。先生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奔走于新军之间,宣传鼓动,大造舆论。
        滦洲起义因为组织不严密和叛徒的出卖,惨遭失败,王金铭、施从云等英勇就义,先生也身陷图圄,定为死刑。由于先生德高望众,经多方营救,才脱虎口。
        先生脫险后,斗志史加旺盛,不久即任滦县师范讲习所所长。在学校,积极鼓吹革命思想,传授新教学法,凡经先生教诲的学生都采用了新的教法,使全县教育为之一振。民国元年,改任开平高等小学校长,由于先生的苦心经营,人才辈出。民国十二年,辞去校长职务,去东北吉林,由于吉林地处边陲,文化落后,先生决心尽心竭力,振兴吉林教育。无奈兵燹匪患,举目无亲,无法安身,不久即归故里。
        清廷虽已垮台,民国早就建立,但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仍未改变,尤其是文化上更不得翻身。为了解除劳动人民无文化之苦痛,先生在家乡创办了补习社,并动员妇女参加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就能学文化,这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深受广大劳苦人民的欢迎。当时在学校就读的男生达百余人,女生二十余人。民国初年在封建思想还很严重的乡村,平民妇女上学为我县之首创。先生不但积极传授文化知识,还积极宣传反封建、反列强、爱祖国的进步思想。他不仅不要分文薪金,还罄自己的家产,为学校购图书、买设备。正当先生办学方兴未艾之际,于民国十九年冬,驟得脑充血逝世。
        先生勤俭好学,对国语文法及国音字母很有研究。品德高尚,仗义疏财,扶危济贫。有三个儿子,长子灰子均少亡。举世闻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即其三子。
        先生逝世后,其亲友、学生、全村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在墓侧立了一汉白玉纪念碑,此碑虽已毁于十年动乱,但裴廷楹先生的丰碑永远树在人们心中!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