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顺
丰润县小学教员联合会(以下简称教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李一夫同志于一九三三年发起,它是冀东知识界的第一个群众性抗日组织。它是当时共产党联系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的组带。它在革命史上的功绩,永运值得人们纪会。
一、创建前的历史背景
①丰润县的学校多,教师多。这是当时“教联”得以创建的历史条件。丰润县乃京能之地,科举取士较为盛行;随着新学的兴起,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教青思想南影响,也出现了一大批洋学堂。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县有小学二百多所。这些学校,大都是利用旧庙语改建,有的把泥象移走,将佛殿改为教室;有的就在泥象前上课。学校的经费主要靠庙产收人,学生交纳的学费和按地庙向各户摊派的款项。学校,由校董主持,校董多为地方豪绅充任。为了培养小学师资,还建立起师范讲习所,后米改为乡村简易师范,招收金过几年私熟的青年或高级小学的毕业生学习一至三年,然后由县教育局委派充当小学教师。三十十年代以后,全县八百八十个村中,有学校四百多处。拥有在职教师六百多人;另有不任职的失业教师一百五十多人,是当时河北省教育事业最兴旺的地区在全国居第二位。
②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决定了他们愿意为改变现实而积极参加斗争。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教师,月薪平均只有拾元左右。最高的十几元;最低的八、九元。假期不发薪。工作条件也很差。教师们常年孤居闭塞的古庙,都是四个年级的学生同居一室,由一个教师穿插进行教学。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除了每天上六、七节课外,早晚还要处理校务及管理夜班等,甚至星期日也得不到适当休息;连烧火、作饭都得自己动手。人们常常把他们称作“穷教书的”。当时会流传着“家有二斗糠、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他们常常受着失业的威胁。由于战乱和贫困的袭扰,学校的数目日渐减少。而在外地任教的教师,大多数回到本县:本县的乡村师范学校每年要有三、四十名毕业生进人教育界。这样,教师的数目反而日渐增多。因此,在职教师稍有不慎,便有失业的可能;已经失业的就永无重返教育岗位的机会,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职的教师尤其更遭受教育局和地方豪绅的欺压。教育局长、督学、数育委员是当时压在教师头上的“三座大山”。他们采取停止教学、剋、扣、薪水、任用私人等高压手段,对教师进行超经济的剥削。如教育委员下乡查校时,教员对他们稍有供奉不周(荣、草、烟等)立刻予以停派。每年被停派者不下一百余人。又如,每学年教师应享受两个月的假期,但教育局想方设法施以种种欺骗手段挤掉一个月,并且不发给薪水。他们还利用举行会考和教学法讲习的机会,向教师们施以画饼充饥的伎俩--规定成绩好的薪水增至二十元;成绩不好的就要停派。以此为借口、使大批的优秀致师离教,而重新登用督学、委员的私人亲信任教。至于增薪的许诺,也就化为过眼烟云。教育局对教师的欺压是得到各村豪绅地主密切配合的。教师按照教育局的命令进行工作时,从呈报经费,征收款项,到教学方法,学级编制都要经所在村豪绅地主的歪曲后才能批准。使数师成为他们的附庸。否则会被立刻呈请教育当局加以撤换。比如星期日本该休假,但当时丰润县的学校中仍然照常上课的达百外之八以上;一个小学教师担负三十个学生的教学工作已经很吃力了,但在丰润县常增加到六、七十人。如果教师坚持星期日不上课或由于学生增多而影响了教学成绩,就要遭到停派的惩罚;如果要求派助教,豪绅们则以无款为由,责指教师不出力,正如当时中共河北省委的秘密刊物《火线》登载的那样,“教师们坐着文明的学校,度着非人的生活”(《火线》杂志1935年31期—35期)。这个脆弱的阶层,实在有联合起来共同寻找一条生路的必要。
③革命运动的高涨。是“教联”得以创建的历史保证。一九二五年玉田县“教联”成立;一九二八年遵化县“教联”成立;并把反动的教育局长赶下了台,成为党领导玉田农民起义的得力助手。一九二五年,丰润县的小学缴师苏乐尧(团山子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一九二六年秋天首先在年轴山中学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二十多人,一九二七年夏天,共产党员韩续楼(小集人)在宋家营高小任教时,与进步教师郑德申、郑德甫(均为宋家营人)安大民(尖坨人)等,以自已的社会职业为掩护,积极开展活动,利用庙会,集日等公开场合宣传马列主义、宣传革命,并通过讲演号召人民起来革命。不久,他在小集一带发展了一批党员。主要有:王杏春(小集人)张庆、韩世昌(西刘庄人)郑赞青(东王庄人) 田福全(小集人)等。一九二八年夏天,以苏乐尧为首领导教师,学生驱逐了当时丰润县反动教育局长——恶霸地主潘惠林。与此同时,车轴山中学成立“学生自治会”,赶走了反动校长郭礼航。受其影响,全县六个学区的高等小学校长均相继被打倒。学生们纷纷走出学校,积极参加社会上反封建破迷信的活动。推倒了许多佛像、泥像;利用集日向群众宣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打倒上豪、取滑苛捐杂税等革命主张。秋天,共产党员除仲允、李荫轩、苏乐尧等人,又组织农民展开对恶霸李殿杞、李殿桓弟兄的斗争;用请愿等多种方式迫使县政会议枪地了李殿桓;被李家抢占的土地、草泊、终于如数退还给了牧民。一九三O年秋天,京东特委负责人宋维新到稻地南关小学开展工作,发展党员;与原来的党员教师毛树德等组成党支部;赵玉清任支部书记、毛树德任组委,秦霁晴任宣委。党支部领导学生出墙报、贴标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人侵,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由于蒋介石推行“攮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致把东北二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四千多公里的铁路和无尽宝藏,拱平送给了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的三千万同胞置于铁蹄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论为亡国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卖国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共产党发表一系列声明和宣言,号召领导人民起来抗日。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汉、长沙、杭州、西安、广州等地的学生,工人、市民等纷纷罢课工罢市,游行示威,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抗日游击队。丰润县到东北读书的学生因“九一八”事变被迫失学,奔波流浪回到家乡,谈起他们亲身的痛苦遭遇,无不激起在校同学和教师的同情。小学数员们就利用这些事实在校内外开展“亡国奴不如丧家大”,“广大民众积极起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等宣传。这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大作用。给人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九三三年初,我国一部份爱国将士在古北口、喜峰口、冷口抗击日本军队侵入关内。丰润县的小学教员向学生和各界人土宣传参加募捐,慰劳抗战将士。抗战将士收到慰劳品后,非常感动,更增加了抗日斗争的热情。同年七月,在小学教员的鼓动下,丰润县左家坞貘集合起来五十三庄的民团数千人,由民团领导人刘品带领,截击了日本鬼子的给养车,打死了许多押车的日本鬼子。将截获的大米、白面,都分发给各村的贫苦百姓。这一举动给华北的日寇以料想不到的打击。教师们便利用这件事,自发地宣传,“小日本不可怕”和“抗战必胜”的道理,他们还发起组织了以讲习班、辅导班为名的组织和集会宣传抗日救国。丰润县“教联”就是在这种如火如茶的革命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二、创建的经过与发展
一九三三年的上半年,李一夫国志在宜庄高小任教。他组织黄各生的党员教师王家端、庄润甫、张建堂、王玉屏等建立起党支部。由王家瑞任支部书记。
秋天。中共河北省委派王仲珊(下润西欢坨人,北京朝大学生,中共党员》接替了李頡伯的工作,继续领导丰润县的党组织开展对敌斗争。与新发展的几十名党员接上了关系。当时,李一夫向王仲珊介绍了丰润县小学教员的革命激情和实际活动的情况。王仲珊听取了李一夫的介绍以后,建议成立小学教员联合会,作为党的外围组织,以便保障教师们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
一九三三年的下半年。丰润县小学教员联合会筹备工作开始。由李一夫,彭来(王品珍)、杨植三组成工作委员会,并负责在教员中发展党员,充实力量,作好组织上的准备。
一九三三年十月。李-夫等人在丰润西关王化学家秘密开会,决定小学教员联合会正成立会上。首先由李一夫作了整个政治形势的报告。大家计论通过了李一夫起草的《教联章程》;并决定在全县开展活动。针对敌人很注意提防各种群众组织赤化,常常抓住一点小事就予以取缔或把有关人员逮捕问罪的情况,在“教联”章程中,只规定了确保教员的职业安全,保障教员的生活以及其它经济利益;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等一般的内容。以避免敌人的追查和有机可乘。这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必要的。符合党在白区工作的方针。
会议还决定由李一夫、彭来、杨植三、王化学(均为党员)刘勃章(非党员)组成“教联委员会”。选举李一夫为委员长。
为了便于开展活动,按政府区划分了六个学区:北西区以七树庄为心。由王化学,王家瑞、王辅虞、高寿山、李子维、徐志等人负责,北东区以城关为中心。由彭来、杨植三、苏林燕、王维晰等负责;南西区以宣庄为中心。由庄润甫、张建堂等负贵;南东区以宋家营为中心。由王值聊负责;中西区以张各庄为中心。由刘勃章负责;中东区以韩城为中心。由王金波负责。各区都是以党员为骨干,全面开展革命活动。
为了便于开展活动,按政府区划分了六个学区:北西区以七树庄为心。由王化学,王家瑞、王辅虞、高寿山、李子维、徐志等人负责,北东区以城关为中心。由彭来、杨植三、苏林燕、王维晰等负责;南西区以宣庄为中心。由庄润甫、张建堂等负贵;南东区以宋家营为中心。由王值聊负责;中西区以张各庄为中心。由刘勃章负责;中东区以韩城为中心。由王金波负责。各区都是以党员为骨干,全面开展革命活动。
“教联”成立后,立即投入工作。并很快与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挂上了钩,取得支持,开展了一系列斗争。
一九三三年十月,宣庄西八村开了反对“海大王”李莲溪(老铺人、清末举人,民初参议会付会长)的抗税斗事。李一夫等“教联”领导成员支持并领导了这一斗争。由西八村的保卫团把住了各个路口,不让李莲溪的收租掌柜进村。各户都把粮食运回自家,抗租不交。李家串通县府抓捕了抗租的三位组织者作人质,以此要挟抗租者低头。针对这种情况,是李一夫书写了呈文支持当地群众与李莲溪打官司,坚持斗争。到一九三四年秋天,终于迫使李莲溪将士地作价卖给了农民。这场反对残酷经济剥削的斗争,由非法形式开始,以合法形式结束,取得了最后胜利。
一九二四年初。李一夫代表丰润小学“教联”支援唐山开滦煤矿抗日同盟大罢斗争。为罢工斗幕捐,发表肯宣言:并与当时罢工领导人吴德取得了联系。
杨植三在大港村首创平民夜校。受到群众的欢通。随后,各地也普遍办起了不同规模的平民夜校。平民夜校的创办,对提高农民的文化平,尤其对宣传抗日的革命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在夜校,发展了一批贫雇农党员,培养了骨干。
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武装斗争。在玉田鸦鸿桥一带,组织起一千多人参加抗日团队武装。与汉奸石友三部三次小交战都取得了胜利;王维晰还利用亲友关系,打入敌保安队赵雷的总队里,进行争取和瓦解敌伪军的工作。偷建立起一个小组后,扩大到七人。以便时机成熟发动起义。
由于“教联”的活动相当活跃。使党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教联”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教联”中的党员有党的积极分子,都将自己的亲友,知已,介绍参加“教联”组织。尤其是在日寇侵占唐山后,冀东各县山现了半国民党半汉奸的日伪合流政府。在这种民族受辱国家论亡的形势下,使在贫困线上争扎的下层知识分子,思想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抗日教国成了他们的迫切要求。使他们集合在“教联”的炭惧下。“教联”的队伍迅速扩大。一九三四年中秋节前后,经王值聊、王王屏骑自行车前往六个区进行统计、在全县九百六十名小学教师中,已有二百六十八人参加了“教联”组织。
“教联”内的党、团组织、很快建立起米。为了加强领导,建立了党委会。由李一夫任书记,彭来任组织委员,杨祖三任宣传委员。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丰润县委。
丰润县“教联”开展活动最好的是北东区和北区。这两个区“在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口号的鼓舞下,到农民中去开展工作。李一夫还派民团头目王承植,以民团为基础发动抗日斗争。
由于“教联”组织的壮大,开展斗争有力,为国家、民族做了很好的工作,成为党在农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
三、“教联”的失败和教训
一九三四年底,正当丰润“教联”活动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共河北省委主要成员派代表王子青(外号黑王)来丰润县指导工作。同时也给“教联”带来了灾难。
他来丰润后,住在城西黄各庄张静斋家。县委向他汇报了工作。当介绍了开展“教联”活动的情况后,王子背说:“你们的力量不小,这样是和平发展………你们要在斗争中求得发展,在斗中求得巩固”!并提出马上行动,搞所谓“武装起义”。他还亲自起草了《罢教斗争大纲》;将《大纲》全文,登载在《火线》杂志上,亲自提出了罢教的口号;将拟定的罢教计划交给县委组织委员彭来执行。然后,王子青硬拉着李一夫离开丰润,去遵化联系。计划把遵化、玉田两县所积蓄的革命力量全部拿出来,集中搞“武装起义”。
县委对这种做法,一开始就很不理解,但由于这是上级的指示,无法推卸,只有命执行。
一九三四年旧历十二月一日,在彭来,苏林燕,徐志等同志的领导下,召集了县区联席会议。到会者十三人。会上,通过了斗争计划,增提了三个口号。然后由各区委分别返回各区发通知书;召开区大会。参加各区大会的人数:北西区四、五十人;北东区约三十人;南东区三、四十人;中东区约二十人各区约定:在大、七两日集合到县城,向县教育局请愿;同时罢教罢课。不料,教育局委员张术观向教育局长告密。教育局长十分恐慌。马上签呈县政府下命,全县团警总出动,以武力进行旗压。结果,王家瑞等七名教师(其中有三名党员)遭到逮捕;参加请愿的教师队伍遭到野线的驱赶。使请愿归于失败。“教联”组织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
事件发生后,由王化学向刚从遵化回来的王子青和李一夫汇报了罢教请愿斗事以及教师被捕的情况,被逮捕教师的一辆自行车也被扣在了警察局;自行作兜里,藏有“教联”的会章和“教联”人员统计名单。这些名单,如果被敌人获得,不仅对“教联”组织是一大威协,而连县委成员也将全部暴露。情况万分紧急。
这时,考虑到王化学的父亲在县政店当班,和警察局衙门的人较熟悉。平时工化学出入警察局很随便,便派王化学想方设法把这些会章和名单转移。王化学接受任务后,了解到自行车存放的地点,然后以借用自行车回家一趟为由,推车骑上就走。也不理门卫的叫喊阻拦,一下子闯了山去,把名单和会章取出来埋在麦地里,又将自行车送回警察局。就这样,一场大才被解除。李一夫这时再去找特派员王子青时,他早已不辞而别了。
由于敌人找不到什么证据,不得不把逮捕的教师陆续择释放出来。但教育局为了防止教师们再互相串通,联络起来闹事,便把积极参加罢教的教师分别调离岗化或辞退,致使一部份小学教师失了业。
“教联”斗争的失败使“教联”的领导和教师们认识到:①这次罢教请愿的斗,违反了党在敌占区“灵活开展活动,有力打击敌人”的基本方针。以致把党在丰润长期组织积蓄的力重暴露出来集中搞所谓“武装起义”是错误的;②把不同于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教联”活动,千篇律地强求一个模式进行斗争是行不通的。小学教师的队伍是从二百里地域各内村校组成的,有的没有经过大的斗争锻炼,多数互不相识;各地情况也不尽相同,事先又没有充分的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使敌人有机可乘;③在半国民党半汉奸统治的丰润县处于日伪合流的高压之下,搞群众运动要讲求一定策略才行。据参加过这次罢教斗争的同志团忆:在当时,应当认清小学教师与数育局的基本矛盾是生活的贫困和职业的不稳定,应当从这一点出发向当局提出要求解决的条件。如果当局不答应时,再运用罢教、罢课等合法形式进行抗仪式的斗。如果统治者对此进行迫害时,便又以提出带有政治性的口号使运动升级,然而,这次“教联”的罢教斗争,却没有经历这样的运动过程,过早地打出了政治口号,使一些参加斗争的教师,因害怕沾上“共匪”嫌疑,望而生畏,产生了消极动摇,甚至采取了退缩行动,这些情况,充分表现出“秀才造反”的脆弱性,失败是必然的。
丰润“教联”的组织皱催垮,使丰润县党的工作,在很长时期没有得到恢复。这是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给丰润县革命带来的沉痛教训。
但是,不能否认,丰润“教联”,从创建、发展到失败,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抗日的隆隆战鼓,震撼了冀东的平原、山岗和大海的时候,它所播下的星星之火,为一九三八年的冀东大暴动准备了干部;壮大了党的组织;为开辟和巩固冀东抗日根据地铺平了道路。人民将永远记住它的名字,以及它创建前后的史诗。记住它对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