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天下的董骏声
潘洪文
        董骏声于1 8 9 4年出生在丰南宣庄一户贫苦农家,祖父、父亲世代贫农,家境贫寒。在旧社会,社会上渎书的风气不高,仅有富家子弟才有机会求学。董骏声从少年就立志求学,借种田之暇,读了九年私塾。后来正值兴办学堂,又被选拔到宣庄高等小学读书,毕业后在亲友的资助下,考入北京求实中学。
        董骏声古文知识渊博,又学得了西方刚刚传入我国的数理化知识,是我国第一代受“西学”教养的人。对富国救民有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当时正值列强对我国虎视耽耽的时刻,军阀分争割据,有的投靠了帝国主义,民族灾难十分深重。先生立志救民于水火,认识到只有投笔从戎,才能实现夙愿。因此,决心去东北投靠任东北军旅长的赵某,赵是丰南越支人,与董先生有亲戚关系。但一位青年学生出来从军,除去当战士,就是任文职,不能当军官,因此报国之志未能如愿。凡事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毕竞成功。老先生终于考入了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
        在学习期间,各门课程优秀,在老先生的带动下,三弟董歧也要步其兄的后尘,也考入了讲武堂,其侄董鹏,也送到了讲武堂学武。叔侄三人同学,争相努力,荣获“董氏三杰”的称号。董鹏未学成即病故。三弟董歧毕业后任东北军军官,由排长升到团长,在西安事变后,率部投奔红军,一直在解放军中任指挥员,1 9 5 0年抗美援朝时,任鸭绿江畔指挥大军渡江的负责人,然后入朝作战。回国后,转业到吉林铁路局任职。
        董老先生从讲武堂毕业后,即在东北军任职,一直升到团长。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软禁,东北军被改编,老先生被黄埔军校聘为军事教官,从事军事教育十五年。
        在军校任少将军事教官,讲战术课,在战术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先生的讲义是典范的军事著作。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的培养很值得尊敬。老先生总以这样的思想武装学生:“军人的天职是为民除害,军人手中有枪有权,是强者,不能压迫正义的人和事业。”具体说来,就是保卫国土的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保卫生产的顺利发展,若是以强权代真理,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成为罪人,以失败而告终。凡在黄埔军校受过先生教诲的军官,都对先生的思想品德、学问赞不绝口。有的深受先生的思想影响。无论在解放军中,还是在国民党的军队中都有老先生的学生。老先生可称为卓越的军事教育家。
        到1 9 4 7年,老先生极力反对内战,更由于三弟在解放军中任指挥员,在黄埔难以立足,到北京任付作义将军的高参。解放军围困北京的1 9 4 9年,先生正在北京,不仅从内心深处赞助付作义将军起义,和平解放北京,而在实际行动中大力敦促付将军起义,正当付作义起义前夕思想处于徘徊之中,遍访诸将,征询意见时,老先生则不惜安危,从实际分析当时的形势,指出弃暗投明不仅是个人的前程,也是保住文化古都,顺应民心,特别是北京人民的心愿,使生灵免遭涂炭,为将者势在必行的义务,慷慨陈词,晓之以大义,最后付将军做出起义的决定,老先生也随之起义了。
        起义后即在中央水利部任职,不幸的是在1 9 5 7年被错划为右派,十年动乱期间被遣送回原籍,直到1 9 7 6年7月2 0日病故。在被误解的二十年间,凡接触过老先生的人,都没听到过一句怨言,可惜没能听到党中央平反昭雪的佳音。
        老先生的一生有三个闪光点,年少求学的大志,冲破种种困难,一直奋斗到陆军讲武堂毕业,此其一也。一生想救国救民,不曾参与危害人民的罪恶事业,只是默默地为中华培育着军事人才,此其二也。在关键时刻,能正视现实,明辨是非,不惜自己的安危,走起义的路,此其三也。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