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沿海地区有30万亩草泊和草荒,为蝗虫的繁殖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上蝗灾成了丰南的主要灾害,据 旧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遍地 飞蝗,禾尽,人 大饥。”清乾隆十八年( 1753年),“ 飞蝗塞野,落地盈尺,飞则蔽天。”1919年, 丰南西南部大半个县蝗虫起飞,遮天盖日,所过之处,禾苗一一扫而光,王兰庄村,居民的窗纸都被吃光,还咬伤了几个婴儿。
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几乎年年闹蝗灾,由于政府组织挖蝗卵、捕打,虽然没形成大规模灾害,但人工捕打既费人力又不能彻底 消灭蝗灾。1958年,中共丰润县委、县政府为了彻底根治蝗灾, 决定用飞机喷药灭蝗,为解决飞机的起降问题,在今黄各庄镇杨 家泊建造飞机场。机场大约有40余间房子,飞机场的跑道不是水 泥路面,是经过拖拉机轧实的土路。县防蝗站的同志常年住在那 里,蝗灾比较严重时就从中国民航天津分航租用“安二”飞机撒 药灭蝗,从1958年到1962年,几乎年年都用飞机灭蝗,到1963年 以后,特别是随着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县防蝗队的捕打,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持续了千余年的蝗灾彻底根除了。
值得一提的是原防蝗站站长田俊玉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防蝗站整整奋斗了21个春秋,他的灭蝗经验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他撰写的《对东亚飞蝗北方蝗区的防治研究》论文,1978 年获全国科技论文三等奖,并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
说起杨家泊机场,还有件有趣的故事。虽然当时灭蝗用的是“安二”飞机,对于偏僻的农村来说,也算大开了眼界,坐坐飞机更令人神往。1960 年夏末秋初,县农林局又从天津租来了“安二”飞机撒药。贺诚、康希申等几位领导同志也想乘机察看一下蝗情,当飞机在老王庄、黑沿子一带撒完药返回杨家泊机场时,机场一带乌云翻滚,大雨倾盆,飞机无法降落,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后,机场上空乌云越来越厚,雨越下越大, 而且眼看要夜幕降临,机组人员也感到了形势的严峻,于是让每位乘机人员要有最后的准备,并要求在留言本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住址,以防不测时对家人有个交代。最后,机组人员还是凭自已的经验和技术,果断地降落在塘沽机场附近。塘沽机场是军用机场,见到这些不速之客,机场人员如临大敌,迅速把他们包围起来严加审问,后经河北省政府出面交涉,才化解了这场误会。
1963年以后,驻唐山空六军接收了杨家泊机场,经常在这里训练新兵和办干部培训班。到了上世纪70年代,河北省滑翔学校接收了杨家泊机场。80年代初期,杨家泊滑翔学校并到了张家口滑翔学校,此后丰南农业局接收了杨家泊机场。机场周围的千余亩地是丰南县良种场和农场,培育了大量的优良品种,为丰南的农业发展做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