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朝到清末的1300多年来,国家选用人才,以科举取士,虽也有选拔寒士为官的效用,可是到后来完全成为禁锢人的思想、限制科学发展的工具。所以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康梁变法中就提出了废八股考试,以后一些洋务派官员张之洞等人又提出废除科举考试,在省城设大学堂,各府、直隶州设中学堂,各州县设小学堂。在大势所趋的形势下,清光绪三十一年,朝廷颁诏“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此全国停科举,大办学堂。
朝廷废科举的诏书下达不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丰润县就在河头镇成立了河头公立初等小学堂。那时没有校舍,借用了铁道南“三余公”货栈几间房子,学生仅三四十名,老师二三人。第二年,在粮食街买了地皮建筑了校舍七八间,其地址在老县委院西。到了“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随着学生的增多,校舍非常拥挤,当时煤河及两岸一些空地都为开滦矿务局所有。校长赵思敬与商会及校董商议学校扩建之事,决定选择粮食街以北开滦矿务局一空地建校(即今天第一实小校址),1927年破土动工,1928年建成。经过两迁校址,学校初具规模。扩大了招生范围,并增设了女生班,使该校为丰南第一所很像样子的完全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