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廷楹(1868-1930)字任卿,丰南西纪各庄人,是著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的父亲,他是丰南第一个反清斗士和冀东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推翻帝制的民主斗士
清宣统三年(1911),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于10月10日领导了“武昌起义”,成立了“湖北军政府”,许多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因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此时,驻守在滦州的清朝新军也受到震撼,该军的管带(相当于营长)王金铭、施从云和冯玉祥准备发动“滦州起义”。此时,裴廷楹是顺直省咨议局议员(在天津),咨议局是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伪装民主立宪在各省设的机构。当裴廷楹得知“滦州起义”的消息后,不顾生命危险,坚决站在起义军一边,他以议员的合法身份,积极为起义军筹款,并为起义军秘密购备军火。
1911年12月31日(农历辛亥十一月十二日),驻滦州的清新军宣布起义,1912年1月3日,宣布以深州衙署作为“北方革命军政府”,王金铭为大督都,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总参谋长。计划先攻天津,然后直取北京。当起义军开到雷庄时,由于叛徒告密,遭到了驻守在开平的通永镇总兵王怀庆的残酷镇压,起义军领袖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壮烈牺牲。裴廷楹身陷囹圄,受尽酷刑,被判死刑。顺直咨议局得知这一情况后,以“表廷楹人才不可多得”为由,联名上奏清政府,清廷此时已风雨飘摇,恐激起更大的事变,不得不将裴廷楹释放。裴廷楹投身滦州起义为缔造共和创立了功勋。
最早的教育改革家
裴廷楹不仅是一个革命者,还是一个教育家。他早就反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提倡新教学法。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在戊戌变法激流中,不得不诏令全国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许多教惯了“五经”、“四书”的私塾先生,不知道新学怎么教。而此时的裴廷楹已有了8年教学改革实践,为适应社会需要,他在本村创建了教师传习所,实际上就是冀东师范教育的开始,这不仅是冀东第一个,在全国也不多见。
他出狱后,从滦州起义的失败教训中,看到了唤起民众开发民智的重要性,毅然辞去省议员的职务,专门从事教育。此时,滦州成立了师范传习所,裴廷楹任所长兼教员,他第一次把两种学问引进了冀东:一是“国语文法”,使语文教育摆脱了旧塾里习惯性的“句读”之学,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二是“国音字母”,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滦县志》记载:“小学教师经廷楹指导,咸知以新法教授,县内教育因之一振”。
裴廷楹创立和传授了新式教材教法之后,又探索新式教育的管理。从1912年,出任开平高等小学校校长12年之久。他以六年的时间,陪着新生从人学到高小毕业,总结校内各项事务的管理章程;再以六年时间,做第二周期的验证、补充与提高。旧《滦县志》上这样评价他:“苦心经营,人才辈出,声誉闻于远近”。
裴廷楹在探索了儿童教育之后,到了晚年,回到本村,又开始对成人教育进行探索。1924年,办起了男女民众学校,深受广大劳苦人民欢迎。首批就学的男生100名,女生20名。这种学校实际上就是农民夜校,这不仅在冀东是首屈一指的开创者,即使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开创者。
为了办平民夜校,他不仅不要分文薪金,不收学生学费,还倾自己的家产,为学校添设备,购图书,七年如一日,“不知老之将至”。正当他为办平民夜校奔走、繁忙之际,于1930年骤得脑溢血而逝,其门生为悼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其墓前立了丈余高的汉白玉纪念碑,并请著名的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玄国书写了碑文,可惜此碑毁于“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