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最早受到毛主席表彰的新闻工作者——卢振川
        从1952年起,根据全国第一 次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会议精神,唐山地区各县开始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当时办社最早最好的就是遵化西铺村王国藩合作社,遵化全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也走在了唐山地区各县的前面。
        1955年4月30日,《唐山农民报》刊登了《书记动手,全党办社》,介绍了遵化县的办社经验。毛泽东主席看了这篇文章非常兴奋,亲自把该文收入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排在了第一篇,还亲自为该文加了一个1500余字的按语:“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值得作为本书的第一篇向读者推荐。”毛主席在按语的结尾写道:“最后, 我们要感谢那位没有署名的作者。”
        毛泽东主席说的这个不署名的作者就是卢振川。
        卢振川是丰南东尖坨村人,生于1930年,自幼过继给在山海关桥梁厂做工的伯父,1946年 从山海关中学毕业后就参加了革命,在刚刚组建的丰南县政府做文书工作,16岁 的他随县政府与敌人周旋,进行了巧妙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卢振川长期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党的宜传工作。先后担任过《唐山农民报》、《唐山日报》、《唐山劳动日报》编辑部副主任、副总编;中共唐山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红旗》杂志副总编(副部级)。从1983年调入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任河北省地方志编委副主任、办公室主任,1990年离休, 其职称为正编审(正教授)。卢振川同志是非常有名气的新闻工作者,他既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也有很高的写作水平和非凡的记忆力,凡是他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孩童时代的事情也记得清清楚楚,讲得绘声绘色。他写的文章很难挑出毛病,他思路敏捷,写文章从不打底稿,连改动的字都很少,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错的。他表达力很强,每次讲话,即使讲两三个钟头,也只是列个提纲,当你把他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后,就是一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楚、逻辑性很强的文章。
        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搞新闻工作是佼佼者,从事地方志工作也是权威,他不仅是河北省地方志工作的奠基者,还经常到全国各地及北京大学等高校讲学,现虽已77岁高龄,仍退而不休。还是《河北省志》编委会顾问并经常参加省、市、县志稿评审会。
        卢振川同志思想品德高尚,一身正气。他虽当上了部级干部,却只身在外,其夫人仍带者5介孩子在农村劳动。夫人虽是家庭妇女,但他与夫人是患难夫妻,1947年 卢振川随丰南县政府在草泊隐蔽时,夫人踩着没膝的大雪步行百十里为他送棉衣,几乎丢了性命。因此他与夫人感情甚笃,就是在建国初期那个离婚热潮中,他也没动过离婚的念头。地震以后,他把夫人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及养父母带到了北京,两个成年孩子仍留在了唐山。卢振川对待养父母非常孝顺,他家住在《红旗》杂志社院内(北沙滩),离景山公园很近,每天早晨与夫人总是搀扶着养父母到公园转上一圈。
        卢振川1983年后虽调到了河北,户口仍在北京,享受副部级待遇,原《红旗》杂志社有一套楼房, 后来政府又按副部级标准分给他一处楼房, 本来原来的房子可以给儿子住,他却退了出去。不少人都说他太傻,北京市寸土寸金,哪有退房的?再说他又不是不缺房,他却说:“正因 为北京房子紧,我们才应该为国家分忧。”他还是和儿子挤在了一起。他始终保持着勤政廉政、艰苦朴素的本色。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