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后面
        我出生在陡河岸边一个小村庄。那里,潺潺的流水汇入 了我童年的梦幻,-遍野的庄稼让我懂得了稼穡的艰辛,荒草迷 离的小径留下了我深深浅浅的足迹……
        当我在家乡的土道上匆匆赶路,当我在陡河旁的玉米地 里挥汗如雨,当我在凛冽的北风中望见村头的老槐树——当我 生活在其中时,家乡只是一片片生息繁衍的土地、村落以及日 出日落,春种秋收,风来雨去;平平常常,零零碎碎,有欢 乐,有烦恼,平凡而乏味。但一旦离开家乡,那些小径、石 碾、水车、炊烟,就成为一个个持久的画面,刻在心头,走入 梦境,美丽得让人心颤,让人忧伤。那些平平常常的往事就像 一曲曲缠绵俳恻的小夜曲,一个个颤抖的音符,乘着朦胧的月 光,落在我日渐衰老的鬓发和悠长的叹息中;又恍若一盏盏不 灭的灯火,照亮了我走过的道路。
        当我突然感到那些遥远的记忆都已成为岁月的绝响,陡 河几百年来的人文积淀,乃至两岸许多古老的世俗风情,也将 随那河水一起随风而逝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怅惘,继而涌上 一种沉重的责任。
        于是,我沿着时光的阶梯,苦苦寻觅岁月飘零的碎片, 在记忆的河床上,忧郁地打捞那些情感的涟漪。我知道,古老 的农业文明,就像旧城改造中大片大片的陈年旧居被轰然推倒 一样,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里民间文化的精神,还有往 昔那些欢乐、苦痛、希求与迷惘,不应随之轰然碾碎,从而消 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可是,当我拿起笔来,方觉得是多么力不从心;而一 旦拿起笔来,就连往日家乡那些恶劣的天气,也觉得那样 美好。
        最后,衷心感谢丰南区政协领导和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对 本书出版的热诚支持与帮助!
于东兴
2005年11月13日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