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白派艺人李兰舫
申明人 王福明
        李兰舫,是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的生前艺友,今年六十三 岁,现在沧州市评剧团工作。在全国的白派老艺人中,只有她还 在人世,可算是劫后余生,硕果仅存了。
小 戏 迷
        1918年,李兰舫出生于武清县一个农民家庭。三岁那年, 父亲用算筐担着她姊妹俩,逃荒到天津,靠卖青菜和给人家砸核 桃皮勉强糊口度日。她七岁开始上学,但年幼的李兰舫却不愿上 学,而对当时颇为流行的”蹦蹦戏”(评剧前身)倒很感兴趣。学 堂附近有个“东亚戏院。她总是瞒着家人,藏起书包,把仅有的 早点钱,买戏票看戏。戏院散场了,,她还在剧场里留连徘徊3演 员卸装了,她还张望着后台,不忍离去。父亲见她好戏成癖,就 索性改变主意,让她学了戏。
拜赵月楼为师
        当时,天津有个赵月楼,是评剧名演员。这人戏路子广,艺 术造诣深,教徒要求严,且不轻易收徒。父亲托人说情并代为引 见。赵见了李兰舫,当即进行面试,见她嗓音、身段等素质都很 好,就收下了这个小徒弟。李兰舫当时只有八岁。
        赵月楼是位严师,传授技艺一丝不苟。徒弟学戏,稍有不当 就要挨打,“跪香”。所谓跪香,就是把一尺多长的香点着,命你跪 下,什么时候香烧尽了,才允许你起来。李翠霞、花月仙,当 时都是赵的弟子。李兰舫年龄幼小,但她食苦如饴。在严师指教 下,她把整个身心都浸入到戏剧这个艺术王国里。
        在当时,学戏都靠老师口传,全凭脑子记忆。李兰舫专心致 志,很得老师嘉许。她练功很刻苦。天刚亮,起来练嗓子。冬 天,滴水成冰,她嘴对着凿开的冰洞喊嗓子七嘴冻得发青发 木,浑身冷得打颤,她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苦练。
        到了十一岁,她登台了。她唱青衣,她的嗓音园润清亮,做 派细膩传神。在当时的天津评剧舞台上,绽开了一朵艺术新花.
白玉霜看中了她
        老白玉霜(李桂珍)在当时的北平天桥游艺园组班子唱评 剧。她派人到天津聘请评剧演员,应聘者七十余人,在北平和白 玉霜的剧团共同演出一个月。(白的原意是物色给自己“打里子” 的配角)经过一个多月的筛选,白玉霜提出,独留李兰舫在剧团 与她合作,并答应可以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李兰舫回答说:我 们都是一起由天津来的,最好还是一同回去,如果你有心留我, 可以再到天津另行约聘。
        李兰舫回津不久,白玉霜又亲自赴津,聘请她与其合作。白 玉霜这种难却的盛情和赤诚的心肠,使李兰舫深为感动。尤其是 她十分欣赏白的演唱风格,于是便欣然应允了。
        在和白玉霜相处的日子里,台上演戏,一搭一挡,配合默 契;在台下情同手足,互相切磋。李兰舫更是认真琢磨,白玉霜的 演唱艺术技巧,逐渐改变了刘派的柔声细腔为宽厚宏浦的女中 音,而形成了白派的艺术风格.白玉霜慧眼识真,循循善诱,李兰舫艺海扬帆,寻珠探珍。她经过六,七年的勤学苦练,对白派 的各种功底日臻娴熟。李兰舫早年也曾向京剧艺人雷喜福学过 艺,加之本人对戏剧方面多所涉猎,她的天赋条件和艺术才能得 以发挥。她能扮演青衣、花旦、老旦、小生、须生、花脸,可以 说生,旦、净,样样行。其中扮演老旦和黑头尤为出色。
“把'小浮子'交给你了"
        白玉霜是剧团的主演,又是剧团老板,授徒理事,奔忙于社 会,致力于舞台,无暇顾及自己的女儿。当时的小白玉霜(李桂 珍之女、原名李再雯,乳名小浮子)十二、三岁,白玉霜便对李 兰舫说广小浮子年龄也不小了,将来也许有出息,我里里外外支 撑着这个班子,分身无术啊!把小浮子就交给你了.”李兰舫慨然 应允。
        向小白玉霜传授技艺,李兰舫是不辞劳苦的。台上演剧,台 下又为小白玉霜说戏、教戏。每当小白玉霜登台,她在一旁坐阵 指教。老白玉霜对自己的女儿要求甚严。每当小白玉霜遭到母亲 的斥责,李兰舫便拉她过去,慢慢地细心教她。小白玉霜在十 五六岁的时候,她的各种功夫技艺就已趋于成熟了。小白玉霜的 早日成名,除了她母亲——老白玉霜的严格要求外,和李兰舫的 耐心指教是分不开的。
来沧州评剧团前后
        李兰舫在解放前经常去东北演出,在锦州,沈阳、哈尔滨等 城市颇有名望。建国以来,又曾多次到东北演出,给东北观众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兰舫的演唱造诣,她青出于白玉霜,既有白的 幽婉悲怆,又发挥了自己浑厚、深沉和愤激的艺术风格。著名的的京剧演员张云溪,曾主动邀她同台演出,博得观众赞赏。
        李兰舫能演的行当多,她常在一出戏里,先后扮演两个角 色,在秦香莲中,先饰王延龄,后饰包拯,尤其是在法门寺中, 先饰太监刘瑾,后饰少女赵玉莲,把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人物, 都塑造得形象逼真、維妙维肖。
        1957年4月,李兰舫来到沧州评剧团。这期间,她演出了《母子两代英雄》、《棟树庄》、《南海长城》等一批现代戏,并设计 了主要人物马母、郭大娘等角色的全部唱腔。天津、沈阳,哈尔 滨电台多次播送了她的演出实况录音。其中《槐树庄》一剧, 1963年中央广播电台录了音。在沧州地区,李兰舫几乎走遍了 全区各县。她拉车赶路,不辞辛劳,热情地为群众演出,有时一 天要演出三场。广大观众热情地称赞她的艺术才能和实干精 神。
        在沧州评剧团,李兰舫把自己多年积攒的价值万元的“行 头”献给了剧团,并认真指导学员练功,纠正了多年以来较为棘 手的毛病一一演员在舞台上使用地方语音。
        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李兰舫也 深受其害。粉碎"四人帮。后,李兰舫曾一度抱病演出.
病休不忘传艺
        如今李兰舫由于疾病等身,・行动不便,不能登台演出了。但 她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得之不易,她希望白派艺术能够后继有 人。近年来,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团、石家庄评剧团,多次派 员来沧,向她登门求艺。每次她都是扶榻而起,热情接待。她让 丈夫操琴,自己抱病传授技艺。
        1981年5月.治州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中国评剧院来沧助 兴演此剧院的陈副院长登门拜访了李兰舫,并带来胡沙院长对她的问候。剧团回京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中国评剧院来沧演出期间,拜望了白派老艺人李兰舫的消息。李兰舫收听后,非常感谢党对白派艺术和白派艺人的重视与关怀。
        评剧艺术,从蹦蹦戏、落子大鼓等演唱形式,发展成为一个主要剧种——评剧,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几经诸多艺人的培植、改进、光大。老白玉霜是较早的在评剧艺术界形成了"白派"的著名演员,她对于中国评剧 的影 响 很深。小白玉霜在中国评剧的艺术造诣上,继承了她母亲老白玉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在中国评剧界,在广大观众听众中影响也很大。为继承发展我国的戏剧传统艺术,李兰舫同志作为老白玉霜的一个得意门徒,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1981年9月 22日
·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