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友
杨十三原名彦伦,又名裕民,因他在堂叔弟兄中排行十三, 故名杨十三。他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出生于河北省迁安 县杨固堡村的一个“书香门弟”之家。
杨十三的学生时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动的前夜。帝国主 义列强正加紧侵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劳苦群众正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他和许多爱国青年一样,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军 阀连年混战,感到压抑和强烈不满。1911年(清宣统三年)孙中 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杨十三为革命的潮流所鼓舞,民族 意识迅速觉醒,民主主义精神空前提高。时值新文化运动方兴未 艾,他和一批思想进步的知识青年,很快卷入了这个时代的洪 流,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当时,他正在南开中学读书,积极参 加了周恩来等同志创办的'觉悟社”和“老年会气他如饥似渴地 阅读着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开始接触了新文化、 新思想,科学民主和革命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头脑里萌发。他和周 恩来等同学同台演戏,热情宣传新思想。为支持辛亥革命和反抗 满清,断然剪掉自己的发辫,并从学校赶回家乡,宣传和动员自 己的亲属和乡亲们,剪掉长辫,放弃裹足。
1916年(民国五年),杨十三同志在天津直隶省立高等工业专 门学校毕业后,就任天津直隶省工业实验所化学工业课课长。他 提倡振兴实业,曾首创用芦苇造纸,为上海大中华和和南造纸厂 首先釆用。为了深造,他毅然放弃了工业课长职务,于1918年 赴美半工半读,在塞瑞库斯留学,专攻制浆造纸专业。上午学 习,下午给农场主摘苹果或给饭店洗刷碗筷等,靠做这些杂活维 持生活。在留美学习期间,曾为他的名字“十三”闹了一场风 波。因为美国人大都信仰耶稣,据说耶稣的第十三个徒弟背叛了 耶稣,所以一些美国人最忌4十三”这个数字。为此,有个别美 国人要他更名,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两个字:不改。表明杨十三 是个民族自尊心很强的人。回国后,他在天津河北省立工业学院 工作,任学院教授。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召开有共产党 人参加的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制定了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同年 春,杨十三和侄子杨秀峰回到家乡,大力提倡尊重女权,反对旧 礼教,冲破旧思想的牢笼,砸碎旧礼教的枷锁。他用自己省吃俭 用的全部积蓄,在自己家乡开办了一所立三平民初级女子学校, 聘请了教师,学生全是免费。当时,农村女孩子没有上学的习 惯,杨十三为了动员农民的女孩子入学,不辞辛苦,挨家串户走 遍了附近的几个村子。有的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欣然回 答:“为了解放妇女,必须让女孩子上学读书七因此,深受农民群 众的称赞。同时,他和侄子杨秀峰在本村的二圣庙先后开办了农 民讲习班,以宣传三民主义为名,向农民介绍南方农运情况和时 事。东北军阀张作霖在北京占统治地位时期,杨十三为解除冀东 永平七县农民“无地有租”的痛苦,组织并奔走呼吁,亲自到京 向张作霖告“御状"连以农和洪麟阁参与起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亡。杨十三激于爱国 义愤,奔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七他经常感慨地说L大丈 夫宁死疆场之上,决不辗转死于床褥%1933年,日本侵略者大举 入侵华北,占领了冷口、喜峰口等地。我党组织了抗日义勇军, 爆发了长城抗战。他离开学院,回到家乡,动员群众声援在冷口、喜峰口一线抗击日军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提出"有人出 人,有钱出钱”的口号。这时,他的父亲杨政修(字立三)病 逝。家里卖掉了五十亩地,打算为老人发丧,杨十三极力反对, 他说“大敌当前,不办旧的那一套。”他说到办到,对他父亲的丧 事从简办理:不开吊,不戴孝,只给每个亲属一个黑臂章。把卖 地的两万吊钱(当地十六枚铜板为一吊,当时,合计为400元), 〜半支援抗敌的军队,一半分发给贫苦农民。他这一义举,誉满 山乡。但是,也遭到了家族中一些守旧思想的阻力和围攻,被斥 为“不孝之子”和“十三疯子”。就在他父亲安葬的那天,他本族 的一个举人,公然纠集了一部分人,披麻戴孝,手持哭丧棒等候 在村的五道庙门前,名曰路祭,实际上是想惩罚杨十三这个"不 孝之子”。当时,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杨十三,劝他不要露面, 免遭毒手。杨十三毫不畏惧,义正辞严地驳斥和说服了这些思想 守旧的入们。由于蒋介石给国民党军队下了不抵抗的命令,二十 九军孤军奋战,结果败退。其他不战而退的国民党军的散兵游 勇,所到城乡,洗劫一空。杨十三目睹现状,对国民党极为不 满。
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杨十三 十分留心观察国共两党的举动,并且很快得出结论:要抗日救 国,国民党是靠不住的,只有跟共产党走。1937年芦沟桥事变 后,他看到祖国大好河山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蹒,悲痛万 分。他为争取抗日武装力量,扩大革命声势,四处奔走,呼吁抗 日。并无情地揭露蒋介石集团“攘外必先安内”的屈膝卖国政 策,号召大家投入伟大的抗日救国事业。他积极地参加了我党领 导的"华北人民武装抗日救国自卫会,并组织工业学院师生开抗 议大会,上街游行,反对汉奸殷汝耕在日本侵略者的操纵下,成 立的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938年,中共河北省委为迎接八 路军东进抗日,计划在冀东举行工农武装暴动。杨十三满怀爱国激情,毅然投笔从戎,和子女杨效昭、杨效棠(永进)一起回到 冀东,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党所领导的起义暴动,并参加了中共冀 热边特委在丰润县田家湾子召开的军事会议,和当时冀东党的主 要负责人李运昌、李楚离等及爱国人士洪麟阁一起研究了暴动前 的准备工作和暴动后的有关问题。声势浩大的冀东工农武装暴动 后,杨十三被任命为冀东抗日联军西路军洪麟阁部政治部主任。 他对部队不辞辛苦地进行思想建设工作,并率队与八路军邓(华)、 宋(时伦)挺进支队一起,驰骋冀东,在当时被日军侵占的华北 3 心脏地区,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后来,冀东抗日联军奉命到平西整训,行军到潮白河J带,遭到日军的截击,起义队伍受’ • 挫,西路军司令洪麟阁阵亡。杨十三毫不气馁,按照党的指示,带领少数干部到天津,然后改道去杨秀峰领导的冀西和冀南根据 地,准备去平西斋堂村报到。这时,他接到朱德总司令的电召, 经冀南来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朱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很快 就接见了他,并和他进行了亲切交谈。当他向朱总司令和彭副总 司令汇报冀东武装暴动队伍西进受挫和冀东广大工农群众对抗日 联军的大力支持时,竟激动得痛哭流涕,并向朱总和彭总一再表 . 示要去平西受训,以便重返冀东,继续抗日。朱总、彭总安慰了他,并对冀东的工农武装暴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赞同他给八路军提出的"必须搞工业,以保证军需”的建议。
1939年夏,日本侵略军分九路向我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大举 进攻,杨十三随总部转移,因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紧张的戎马生 活,他的胃病复发了。由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及医疗条件的不 足,他的病情日益恶化。当时,朱总、彭总和左权参谋长等中央 首长,对他关怀备至,在敌情万分紧张、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 下,还经常到医院看望。这使他感动至极,更深深感到个人的革 命志愿未竟,伟大的抗日救国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正是党需要自 己的时候,而他却辗转于担架病床之上,真是忧心如焚。对他来说,这是比任何痛苦都更加谁以忍受的。此时,他的唯一希望是 战胜病魔,重新回到冀东。朱总了解到他的心情,就安慰他说: “不要回去了,在哪儿都是抗战。”并准备让他留在总部搞工 业。
1939年7月21日,杨十三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逝世于 太行山黎城县上遥镇,终年五十岁。八路军总部为了表彰他对中 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坚贞不渝, 令主持大会并送了挽词:
渤海毓雄,民族之杰。
霭霭风仪,异质挺特;
冀东义起,倭寇气慑。
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
霭霭风仪,异质挺特;
冀东义起,倭寇气慑。
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