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英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起全面侵略中国的罪 恶战争,我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关头,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奋起抗 战,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神圣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救亡 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张荫梧四存集团亦被卷入洪流。
一
晋绥陆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兼河北私立四存中学校长张荫梧, 早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企图建立个人武装力量,实现图谋冀 中的野心。当时,他以抗战为名,积极策划,奔波于太原、保定、 北平之间,进行招兵买马。1937年8月,张荫梧被任命为“军 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河北民训处处长兼第-战区司令长官 部司法监。他当即成立了河北民训处干部养成所,任命乔明礼 (号节之,河北藁城人,曾任国民党少将师长)为养成所所长, 地址设在保定西关育德中学。
当时,平、津、保一带失学流亡之大中学生,心怀抗日救亡 之志,纷纷参加干部养成所,共编为四个干部队。前三个队在保定 训练,唯有干部第四队全部由博野四存中学的学生编成(队长由 四存堂外主任吴嘉谟担任),仍在原校博野北杨村就地训练。这是 博野四存投入抗战的开始。这时张荫梧向山西阎锡山借调了晋绥 军官教导团大批军事干部和学员,做为他东山再起之基干。此即 他主办教导团之本意。我就在这时(1937年9月)调到河北民 训处干部养成所第四队任职的。
到9月底,保定告急。驻保定之国民党军孙连仲部撤退,河 北民训处亦随军而微。张荫梧率领民训处及三个干部队人员由保 定南撤,我所在之干部第四队奉命由博野北杨村南微。每个学员 身带一枝步枪、二百发子弹、六颗手榴弹,一条米袋。干部每人 一只手枪、百余发子弹、一条米袋。临撤之夜,学校封闭消息, 隐匿行踪,不准学生回家告别。先欺以夜行军,继遅以赴深泽分 校,其实是奔安平到元氏,乘车南撤,故四存学生实为被骗离 乡。当时吕正操司令(原东北53军团长)即坚留冀中抗日,不 肯南撤。这年河北庄稼丰收,是少见的大丰年,一路穿行其间, 深痛战争烽火之摧残。我们乘车南下至邯郸,转抵磁县彭城镇, 两路军始相会合。
南下路上,有保定各县退出之保警队,后经张萌梧收编为一 个团(团长张超)。沿路可见各地难民,扶老携幼,担囊负重,纷 纷逃难,穿插于军队之间。真是哀鸿遍野妇无处,寇骑践蹂庐 舍寒、
在南撤的同时,冀西民训处杨秀峰主任(共产党员)受张荫 梧的派遣,率领十几名学生,先期到冀西内丘西山一带开展工 作,逐步建立冀西抗曰根据地。
四存干部队在彭城驻一周余,休整训练。10月初,笔者夜间 巡哨,则见大火燔天,又闻枪声在侧,炮声隆隆,彻夜不息。据 悉日军已过磁县,南进安阳。到此,河北省已全部沦陷。此刻, 张荫梧决定继续南撤,渡过漳河。漳河水深流急,车马不得渡。 我和二、三同学由、姜镇清率领先头涉渡.至南岸村庄厂动员物料 架桥。此时,弃掷北岸的车辆物资,堆积如山。时闻25师关麟 徵部已弃守漳河而南。河北民训处渡漳河经林县,西入太行,走 上党,约于10月中旬抵达山西陵川县,建立基地,以图发展。
在行至河南林县过合涧入山时,干部第四队忽奉命占据碉 堡,布防山口,力拒一路尾随之53军万福麟部入晋境。因为张 荫梧唯恐53军将其所部呑并,故假阎锡山之命,说任何部队 不准入山西境”,万福麟只好改道林虑山。万部入晋境后,又与 张会面并联欢9万曾自责在河北抗战不利’表示今后定为国力 战。不久,万部即调离晋东南。 、
河北民训处及其养成所干部队分驻陵川诸庙及树掌、平城、 古郊等地,积极开展训练。此时已扩展为五个干部队。原四存中 学年龄较小的部分学生,早由仲慕唐率领,乘车直接迁往河南小 商桥复课学习。
10月初,张曾派遣工作组分别潜入敌占区,到邯郸,邢台. 冀南一带活动。韩新田、张兆一各带数名学生分别到大名、邯郸 活动,刘锡九到邢台开展联系工作,以备后日之发展。曾闻徐靖 远入安阳,策反伪皇协军一个师,并刺杀伪军长李福和,而后不 知其去向。 ,
河北民训处撤守陵川之初,是张部最困难时期,一因退出河 北,失去基地,山西不属其权限范围;二因经济拮据,上无接 济,下无衣食,冬月寒天,风宿古庙,缺衣乏食,屹陵川百年之 陈仓米,艰难至甚;三是环境复杂,驻军繁多,形势不利。一时 前景迷茫,军心波动。张荫梧此时只有刚集结的五个干部队,以 及随撤的各县保警队。他为了防止其部属流散,巩固其集团势 力,进一步求得发展,便亲自创建一个秘密组织“十人团”(也叫 十君团),以抗战建国为宗旨,意在通过这个核心组织,加强其内 部团结。“十人团”在干部队中秘密发展,其基层为&分团”,十人 左右即可建团,设分团长一人,领导工作广分团”直属于总 团。总团长即张荫梧。“十人团”内部实行单线联系,只有纵的联 系,没有横的关系L十人团”要求成员严守秘密,不得泄漏,违 者严予制裁,还要求其成员吃苦在崟,战斗在前,唯命是从。加 入“十人团〃要宣誓入团。该团组织情况大致如此。随着形势的 发展,“十人团”自行解体,以后再无人提及,当时只起到一些巩固组织的作用,并无反共任务。
1937年10月间,河北民训处在晋东南时,中国共产党亦派 出工作队到达该地。当时中国共产党曾派专人与张荫梧联系, 商谈合作抗战,划分防区。双方协议将陵川县及其附近地区划归 为河北民训处之防区,陵川以外地区归八路军活动范围。记得共 产党员朱瑞同志曾在一个晚上,到陵川东关文庙(民训处处址) 大殿内开会讲话,说明全民团结抗战,结成统一战线之重要意 义。朱瑞同志即是由共产党派去争取张荫梧团结抗日的。当时,共 产党还曾将一个由原河北邢台四师校长孟福堂率领的“太行小支 队”,移交给河北民训处张荫梧领导培训。这个太行小支队有二百 人左右,其中有我在邢台中学同学张振乾(邢台人)、赵双菊(赵 县人)等,我们见面谈过这些情况。•后来(1938年夏)在行军 途中又相遇,他们告诉我要离开了,说、在你们这里过不惯,划 小圈圈,什么核心、外围的。”后闻张萌梧将这个小支队全部送归 共产党,张说这个小支队“事故多,搞不团结,不好领导”等。 但张部确有“核心、外围”之分,.也有那么一部分所谓*核心人 物,自以为是张的亲信,排挤别人。
二
经过一个时期的整训征集,张部武装力量渐渐壮大,养成所干 部队发展到八个大队,张萌梧还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接上关 系。到19:38年初,河北民训处即正式奉命改编为,河北民军总指 挥部'河北民训处干部养成所易名为繕河北民军干部养成所七张 荫梧任河北民军总指挥,王长江(名宗汉,河北博野人)•任副总指 挥,张存实任干部养成所所长。民军成立起参谋、军需、军械、经 济、副官、军医、军法、秘书等处,还有一个初具规模的修械 所,后来可自造步枪,手榴弹等武器。各处处长依次为李维良 (军需处长失记)、韩光九、王子经「杨少卿、罗耀西(或李郁文) 王凤翔、温健公等,侍从室主任高清,特务大队长姜镇清。总部 下辖三个民军区:第一民军区司令,由副总指挥王长江兼任,先 驻陵川,后移驻河南林县,汤阴、淇县一带,配属第一团,第二 民军区司令乔明礼配属第二团,原驻辽县,后移驻石家庄一带. 第三民军区伍修宪(原河南清化县县长),驻防清化、修武一带。 以八个干部大队为基础,逐歩组建了八个民军团。各团团长人 选:河北民军第一团团长姜镇清、王长江(兼)、王致和,二团团 长刘冲九,三团团长张超,四团团长孙光前,五团团长韩祖光,六团 团长孟宪福,七团团长吴嘉谟,八团团长李兆膺,九团团长李侠飞 (冀中成立)。在陵川时调入一批晋绥陆军军官教导团毕业生,初 建军官队,后分配各团任职,当时号称“三百基干”,连同八个干 部队学员,约有千余名军事基干。
河北民军第一团,是1938年春由特务大队扩建的,团长姜镇 清操其事ol938年1月,我被姜镇清、王长江调入总部,任驻河 南郑州招生委员(实际上即招兵〉,与殷凤麟(招生主任)、李鸿宾 (委员)同赴郑州。此时,我们佩戴该总部印有-军事委员会”字 样的大胸章,并携带加盖该总部“关防°的招生广告。我们曾到 河南焦作与李廉清(姜镇清在32军故友,原32军营长)联系,招 收了一部分河南人,建立了第一团第一大队(营)。第二大队长马 庆堂,是收编了 29军和53军、各一部组建而成。第三大队长是于 静轩(四存教师),该大队也由河南人组成。该团边建边训练,迨 至1938年夏,配属第一民军区,即开赴河南林县、汤阴、淇县边 嫌地区实习游击。在林县东姚附近,该团曾奉长官部命令,参与解 除抗日救国第一军张仁杰部武装的战斗,装备自己,增强战斗力; 又在庙口为配合国民党正规军作战,奉命出击平汉线高村桥,破铁轨和电线都运往后方供军事设施之用。 获第一战区嘉奖。在河南期间,该团长姜 被一苗团附(原二大队副大队长)刺死, 团长由王长江兼任。
在此期间,有件值得提出的事,1938年春,吴嘉谟曾率干部 第四队北上冀西实习游击,同杨秀峰主任所领导的冀西民训处合作抗日,协同游击,彼此协作甚好。他们一起开联欢会,一起出 击平汉线,曾袭扰内丘红石岗之敌,破坏铁路和电线多起,工作 很有成绩。在政治上,冀西杨主任给予四存干部队不少教益;在 军事上,干部队也给予冀西一些帮助。在实习三个月期满时,杨 秀峰主任热烈欢送,并要求将三名干部队干部留给冀西,其中有 两个是教导团的周吉云和罗常青,另一个是四存学生。吴嘉谟率队 回陵川后,曾汇报与杨主任合作之实况,十分动人,于今记忆犹 新。因为那是在我家乡内丘西山之事,学生和乡人都讲述过。他 们的活动和纪律,给当地人留着深刻的印象。
三
1938年秋,鹿钟麟被任命为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张荫梧被 任命为河北省保安司令。9月间,国民党命鹿钟疇以张荫梧之河北 民军为主力;沿太行山北上,进入河北,建立国民党政权,扩张势力,遏制抗日政权和八路军之发展。
当时河北的情况是这样的:共产党八路军已初步在河北大部 地区建立起抗日或权和根据地,牵制敌军,组训民众,领导抗日 斗争。据闻,共产党八路军对于鹿、 一是争取鹿、张团结合作,抗战到底备,提高警埸。对于鹿、张的行为, 不利于团结抗日的就反对。鹿钟麟、
是蒋介石派他们与共产党争地盘、夺政权来了。他们要建立国民 党的政权,发展他们的势力,势必与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政权和根 据地发生矛盾和冲突。鹿钟麟到河北后,重新审查抗日政权县长 的人选,认为不合格者便撤换,安置他的人,重新另建政权。共 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当然不能任其破坏拆散。其次是活动地 区互相交错,没有明确划分。鹿以国民党河北省主席绝対领导姿 态,主张“政令统一气*军令统一气切统一于统一战线”,亦 即&统一于国民党、如此,则共产党的抗日政权、军权都将遭受 损害,当然共产党不赞成。故当时河北地方.政权曾出现极怪现 象,有的县曾出现三个政权:有国民党、共产党的,还有日伪 的,甚至再加一个别动队侯如墉或暂三军石友三的,很是混乱。
对于鹿、张进入河北省,最初人民认为他们是真正抗日的, 颇表欢迎。故张荫梧集团一到河北,其势力得到迅猛发展,以前 潜入的旧部和一些地方团队纷纷起来响应。他的主力和总部以邢 台、内丘、赞皇、元氏、白草坪等冀西地带为后方基地,进驻 冀、衡、新南等地区开展工作。他的四存中学亦由河南随军迁回 河北冀县羡庄复校,招收学生,培养干部。第二民军区司令乔明 礼驻石家庄一带开展工作,曾策动阎继如和一姓柴的两个支队归 属统辖。张在冀南收编了不少地方团队,如尧山土匪王子耀支队被 收编为独立第一旅3又建立起以朱成为首的冀南民军支队,朱任 支队司令3在冀中,除吴嘉谟的七团外,还有些尚未归属共产党 的地方团队,此时亦投奔张荫梧,如李侠飞部即被收编为民军第 九团。在冀南还派遣一些工作人员分赴各县联络活动,扩展势力。 河北民军由原来在陵川时一两万人,很快发展到数万人。这就愈 发增大张荫梧的反动野心。 、
前一阶段,张荫梧的民军总部和主力,如第一民军区司令、 副总指挥兼第一团团长王长江所率领的第一、四、五、六等团,驻 防并游击冀西,冀南,与鹿钟麟的河北省政府居处相邻,负责护 卫。冀南行署杨秀峰主任亦驻冀南,协调工作。此时国共虽有分 歧,但尚能保持统战合作局面。后来矛盾愈演愈深,双方立场分 明。当时在我们中间就流传着“杨秀峰完全靠拢共产党一边”的 说法(其实杨主任早就是共产党员,但当时我们不知道,只知他 被河北民训处任命为冀西民训处主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开分 裂,只是偶尔_说而已。
四
抗战初,一般认为张荫梧的政治倾向不甚鲜明/他标榜抗 战,不少人慕名而至,实际到来后就发觉并不如此。张荫梧的河北 民军内部派别很多:有旧部,有新人;有北方军校的,也有黄埔军 校的,既有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入,政治情况比较复杂,其中 以博野四存形成其核心力量。张本人为封建地主兼军阀,怀有自 创天下的野心,刚愎自用,忠言难进。他本人标榜颜李之学,与蒋 介石有庐山之谊,故政治思想右倾。当时他周围的各派力量都在争 取他,共产党也曾团结他共同抗日。但他为其阶级本性所决定, 终归向右转了,排挤在其内部工作的共产党员张存实、温健公等 人,后来发展到公开反共。 ’
张荫梧的河北民军进入河北以后,力量曾一度发展壮大,而 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1938年12月初,他以“发展抗日 力量,守土抗战”为名,命令王长江进驻冀中博野地区,凭借旧 势力,壮大其力量。这对冀中抗日根据地构成极大的威胁,实是 侵犯冀中抗日政权"当时第一民军区司令部以其第一团为主力, 由王长江率领,奉命由铁路西(赞皇野草湾)直抵束鹿辛集留箭 古营,待命出发。时因冀中军区吕正操司令为维护团结统一抗日 局面,曾劝阻河北民军进入冀中,而张不予理睬,一意孤行,一 再严令促进。王长江司令只好将部队向前移驻漳沱河南岸,延缓 时机。王长江派人与冀中军区联系,冀中军区以团结抗日为重, 不予接纳,说、冀中抗日根据地统一领导,属吕司令统辖,他部 最好不进入,因有诸多不便。”(大意)事关团结抗日,王长江迟 迟没有奉命进驻冀中。据说张当时甚怒,曾一日三电,催促克日 进发,并责问王长江以军令:你是不是军人?是,就该服从命 令! ”王无奈,遂只身入冀中商洽,去三日后,回命说"已谈妥, 可进入。12月中旬,我所在河北民军第一团,即由中校团附王 致和率领开赴冀中。
在河北民军渡河北进途中,未见一个八路军。当时民军第六团 和第七团,一对定县方向布防驻扎,一对安国方向布防驻扎(关 于此两团的详情,因当时未驻一起,不甚了解〉。我所在之民军第 一团,进抵博野杜村驻扎,面对保定方向之日军。该团第一大队 长王效孔部的三个中队驻杜村东头,我所在之特务中队驻村西 头,护卫村中之团部;第二大队长马庆唐驻杜村南之小张庄j第 三大队长于文善部和司令部人员驻北边之小店村。三个大队概成 “品扪字形布防。
驻入之日,一夜休息无话。次日,我值日,指挥全团出操。 黄昏时,得知有一队八路军从村头绕行而东,都未介意。是夜大 雪,岗哨撤入门内,外无警戒。午夜睡正酣,忽闻枪声大作,惊 诧日军何来之速?队伍遂紧急集合,中队长殷凤麟到团部,知两个 卫兵一被击毙,一急入团部呼救,部队始奋力突围。村东第一大 队第一中队李树梁中队和另一分队,未及起床,即被缴械。所余 王效孔部急起抵抗,战斗激烈。我和中队长殷凤麟在村西南凹沟 内发现村南棉花地簌簌声响,经喊话后,惊闻*八路军不打中国 人”之应答声,方知为八路军所包围,我们遂鸣枪阻止其前进。 拂晓前,曾闻北边小店村司令部驻地,一阵枪声之后又继起一阵 歌声,而后又安静下来。据悉第三大队和司令部人员已谈判言和 起义。
天明,第二大队马庆唐打通杜村道路后,率部前来接应团 部。代团长王致和尚欲抵抗待援,但已被各个包围,与其他六、 七两团断绝联系。马以孤军深入,难以奋战,遂劝王致和撤离,并 约定南边村庄集合。直抵抗至下午三时许,王致和才派李经训副 官传令我特务中队掩护退却。我队集结在村南凹沟内,集中射 击,掩护村东第一大队王效孔部撤离,时围攻之八路军迫击炮向我 队所据之凹沟内猛击。我队即尾随第一大队之残部向约定集合地 点撤退。不意,刚到村南路口,又遇截击,始得知王致和、马庆 唐早已撤离,我们全被遗弃。此时八路军一拥而至,反击已来不 及,一大队纷纷缴械。乘此混乱之机,我们中队绕道突围,又南 行四、五里地,复与团部王、马等会合,连夜渡过波沱河。次晨 至南岸,才驻足造饭。饭后,未敢多停,又继续南走。路闻二大 队长马庆唐于途中曾抓获定县农会一李主任,夜间,令其护从投 井暗害,残忍至极。
队伍到辛集附近遇上张荫梧,他因两三日没有接到电报,凭 其臆断,知事不妙,遂调集四、九两团和第二民军区乔明礼部开 入冀中接应。当王致和汇报了 “冀中事件*情况后,张报请鹿钟 麟指示,鹿不欲扩大事态,嘱其听候调处。张对其冀中逃归之残 部曾讲话安慰,并指斥和诬蔑共产党八路军。当时,他将军队一 直撤往冀南,沿途昼止夜行,迂回绕道。闻有贺龙部尾随,行则 同行,止则同止,就近村庄宿营,但并未接触。只是张荫梧自 畏,为隐蔽其行迹,曾于夜行军中破坏通讯设备,截断电线杆。 行经半月,撤至南宫新章镇一带才驻足,补充整训。
1938年12月底,国共双方经过调停,达成停止冲突协议,划 分防区,冀中归冀中军区吕司令统一领导,冀南归鹿、张领导抗战 活动区。双方互相交换归还了俘虏,吴嘉谟就是经过交换重归张 部的。另外有不少被俘民军军官相继逃归张部,如于文善,韩铭 书等。冀中事件到此告一段落,共产党做得有理有利有节。
冲突虽然表面上平息,小摩擦仍时有所闻。如尧山王子耀曾以 突袭方式收缴八路军一连的枪械,•张得知后,即令将人枪送还。 1939年初,日军对冀、新、南、衡等地举进攻,:发动■所谓新 年攻势。鹿、张省政府和民军总部随军转移,周旋于冀南平原, 情况极为艰苦。,此时,随军北归之“四存中学*复校在冀县羡 庄。-日晨,学校被日军包围,抵抗一阵,寡不敌众,日军冲入 学校,学生有的被打死,有的藏匱于民家,来不及逃出之,、学生, 有的被日军抱上卡车拉走。逃散学生,历时一两月才召集起来。 我所在民军第一团亦在冀、南、新、晋一带与日军周旋,昼伏夜 袭,甚为艰苦。但犹未与八路军协同作战,心怀芥蒂,有损抗 战,实属可痛。
1939年2月,我因奔父丧,请假返里,一病三年,对于以 后民军情况均属听闻,不再赘述。
五
王长江起义原因之我见。王长江以一个民军副总指挥兼第一 民军区司令的高级将领,河北民军第二号人物,为何初与八路军 接触,即行起义?据我个人所知,其原因有二:首先因为他受共 产党进步思想的影响,认清形势,勇于接受真理。我与王长江有 一定的关系,他是我入军官教导团的保证人,故和他接触较多, 有关私情琐事,略知一二。事后想想,当我们于入冀中前,在辛 集留箭古营待命时,王有一次集合讲话,言语之间曾明显地流露出 对国民党的不满,称赞八路军的进步。他曾说,“现在我们还称什 么官兵,太落后!人家共产党内,一律平等,'同志'相称,应向 人家学习,共同抗日。”他说这话是有目的的,可惜当时我们毫不 理解。又在陵川时,我常到他办公室去,知其与共产党员张存实 关系密切,张常到他那里坐谈。我到郑州招生去,曾为张存实买 过药,都是在王长江办公室接触的。还有王长江司令部政治主任 安道效(山西人,据说也是共产党员),他们长期共事,相处甚 好。王长江起义时,张存实已先在冀中工作,王进入冀中后,他 们自会协商的。第二个原因,王虽在张荫梧部任高职,但受排挤.王 长江的原32军旧部李廉清,应其老同事原一团团长姜镇清邀请, 率集一部分河南人参加河北民军第一团,任第一大队长。在姜团 长被刺后,王曾保荐李接任团长职,因被排挤不遂,连大队长职 也辞让给主效孔。李在司令部供职,情志怏怏。一个副总指挥连 保荐一个有经验的老营长当团长也办不到,他还有甚职权,有何 面目以对故人?还有,王长江当时携家带口,生活困难,曾向张 荫梧借钱以济急,却遭经济处长王子经(张的亲戚)的阻挠,说 是没钱。王自不会愉快。由此二端,可见一斑。当然共产党的争 取教育,王讯清抗战和革命前途,勇于接受真理还是最主要的。
当时王之司令部以参谋长李奋斋(号勉之,原32军的)为主,包 括李廉清及其儿子李乃文在内的人员,都同时起义。我所知者概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