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光绪返京途经正定轶事
冯汉珍
        无意中,在我家西邻堂嫂家院子里,看到一个躺着的墓碑, 碑文中有这样的字句,“皇清钦赏耆宾显考冯公讳自安字宅心妣 师太君合葬之墓” O下面是奉祀立石的子孙的名字,立石时间显 然是在光绪戊申年(1908年)墓主卒后。字迹大都清晰,在曾孙 行中找到我父亲的名字。我心中带着不解的疑团,向83岁的父亲 询问其原委。他老人家讲述了发生在我们家的一件旧事:
86年前,即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 帝仓皇出逃西安。次年10月,两宫回銮,又顾得上拿旧日的威风 了。从哪里路过,就叫哪里的人们黄土铺道,净水泼街。可就是 皇驾经过时,百姓都得回避,不得面见圣颜。所以一路上威风是 威风,就是冷冷清清。到了直隶地界,光绪皇帝说话了: “路 上有黎民迎接不是更好吗?”这圣谕一出口,手下人忙给各地地 方官传旨下令——“皇上,太后归京,百姓可箪食壶浆,夹道迎 接” 。
        这一天,皇家人马车轿J行,从二十里铺向正定城起驾。附 近百姓听到了这个消息,象过大事一样,男的、女的、老的、少 的,有的拄着拐杖,有的背着娃娃,老早老早就赶到大道旁。我 父亲的曾祖父——我的老老爷爷,虽然年过古稀,也愿意去见见 世面,看看热闹。家里人清早起来套上车,带上“吃喝"送他前 去。到了二十里铺和十里铺之间,他下了车,和聚在这里的人们 来到大道边上。当年老老爷爷77岁,头发、眉毛和一尺多长的胡 子全白了。他颤颤巍巍的站在人群里,等着、望着。不知前面是 谁喊了一声* “过来了! ”人们忽忽拉拉赶紧跪下来。一会儿, 两队骑着马、穿着黄马褂儿的护卫过来了。接着是两顶黄轿,一 前一后过来了。轿后又是一列骑马的护卫。轿经过哪里,哪里的 人们就低下头,轿过去后才敢抬眼观看。
        老老爷爷和人们正低着头跪在那里,前面的轿子忽然停下来 了,接着后边的轿也落轿了。轿前后的护卫一见此情,知道必有 大事,也驻停下来,忙向前面的轿帘内问旨。过了一会,一个 黄马褂儿。从帘内接出个小物件,一直走向人群,到老老爷爷 跪着的地方一扔便走。这一下人们可乱了,蜂拥而起,争抢那 个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个啥的玩艺儿。一个叫“糖辑五儿"的 人,身高力大,抢在手里,还未来得及细看,那个骑马的“黄马 褂儿"又拨马返回,从《鹳鹑五儿力手里劈手夺回,骂道:“混 帐!皇上所赐也是抢得的吗I ”说着抽了“鹤碧五儿”几马鞭。这 一来人们不往前挤了,争着往后退。“黄马褂儿”下马在人群里 走来走去,最后找到我老老爷爷,便走上前去。老人家经过一抢 一挤,踉踉跄跄退到远处坡坎上,坐下来正喘气,一个拴着黄丝 绳的东西忽然抛到他跟前。他抬头的当儿,骑马的早已回身远 去。他拾起来一看,是个漫圆形的、雪白锂亮的银牌子。丝绳拴 在两个孔上,下面垂着黄丝穗儿。正面铸着凸起的/二龙戏珠" 的图案,背面有“钦赏”二字。轿子和人马已走过很远了,他自 只是翻来复去的看,不知怎么回事。
        事后,正定县衙里差人送来一个“老民顶子”时,才知道是 怎么回事。
        原来,光绪皇帝在轿里一路走,一路从轿窗观看正定地界里 的风光。只见道两边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就顺口说:•真定府的 人真厚,可谓人山人海。”接着又在跪迎的人海里,看见有个年 近耄耋、慈眉善目的老者,白发临风,银须拂地,如同寿星一 般。寿星参拜人主,这是吉利事呀。光绪皇帝打心眼里高兴,就 让落轿,亲手拿个牌子赏了。
        皇驾到达正定以后,让府官査明受赏者来历。结果,既不是 秀才,也不是孝廉,是〜个念了一辈子书,而一辈子也不进考场 的平民百姓。府官便让县衙里给送了一个"民顶”子。
        村里乡亲们听说皇上赏了牌子,县衙赏了 “顶子”,纷纷向受 赏者道贺。不在乎东西大小,而名气大。再加上老人一家为人平 正,和睦乡邻,就合村送了一块黑漆底、凸刻着“年高德迈”四 个金字的横匾。
        后来,那银牌、“民顶”都在老人家八十有五寿终正寝时, 给他做了陪葬。横匾也在60年代中“破四旧”时摘除,被后人改 制成坐柜家俱。现在唯一可考的是这块墓碑了。
        这件发生在我们家的旧事,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还经常 讲给年轻人们听。这件事与光绪皇帝《见过金山银山,没见过真 定府的人山”的“金口玉言”,使正定人真的《厚了"起来的传 说,和正定城内光绪皇帝喝过水的井被称作“御井” 一事,发生 在同一个年代。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