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战地服务团在晋察冀
陈建华
         我们产生在延安,我们飞渡过黄河,我们奔赴华北,到处吹 起抗战的号角……我们把艺术带到战地,把艺术交给人民……”这 是西北战地服务团团歌中的一段歌词,正象歌词中所唱的那样,西 北战地服务团由延安来到华北,把艺术的种子播在抗日最前线一 晋察冀,为晋察冀文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这个文 艺团体早在1940年前就不复存在了,但它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巨大 作用,产生的影响,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笔者作为博物馆的工作人 员,在从事现代史的研究中,收集、整理了有关西北战地服务团在 晋察冀工作、生活、战斗的史料,写成此文,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 这个团体。
一、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成立
         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1937年创建于延安。当时正值 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仝面进攻,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为使 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对这场战争的立场、主张,从而号召全体民众 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党指示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一支文艺宣传队, 跟随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经宣传部组织挑选,于 1937年8月19日组成了以著名作家丁玲为主任,作家吴奚如等为副 主任,并以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部分学员为骨干的西北战地服务 团。这是我党派到国统区开展文艺工作的第一个文艺团体。
1938年底,西战团根据中央指示,由副主任周巍畤同志带队,
从延安出发辗转来到抗日最前线——晋察翼边区。
二,西战团在晋察冀的组织机构人员情况
         西战团是一个以抗战为宗旨,以文艺宣传为主的文艺宣传队 伍。到晋察冀后,随着工作任务、人员组织的扩大,机构也有了很 大变动,由过去单纯的文艺宣传扩建为包括军事,组训、出版、宣 传、演出等多部门的综合性团体。全团以主任领导的工作委员会为 核心,下设军训委员会、总务股、组训股、出版委员会、儿童演剧 队。军训委员会负责全团的军事;总务股统管医药、收发、印刷、 文书、会计及事务组;组训股分管训练班、组织班;宣传股负责出 演委员会、编轮纟EU美术组、音乐组,戏剧组及艺术指导工作J出 版委员会下设丛书编辑、作品市査两个机构;儿童演出队包括艺术 指导和生活指导。
         西战团的人数据1940年底统计,全团共有团员201人(包括离团 的)。团员的来源,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河北、山西两省籍 的团员为最多,占全国人数的50%;同时还有朝鲜,美国等籍的外 国人。全团人员的年龄比较年轻,30岁以下的约占90%,其中年纪 最小的仅有13岁,最大的54岁°
         西战团在晋察冀历时两年之久,不断发展壮大,造就了一大批 成绩卓著的文艺工作者。在文学方面有诗人田间、方冰、戈矛、邵 子南、曼晴等人;在戏剧方面,有著名的编辑、导演凌子风,著名 演员陈强以及牧虹、洛汀、贾克等人;在音乐方面,有音乐家周巍峙、 歌唱家王昆以及边军、赵尚武、李劫夫等人。
三、 西战团未来时边区的文艺状况
         晋察冀边区地处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处,最初仅限于平汉、正太、同蒲、平绥四条铁路之间的边远地区。由于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经済文化都相当落后,再加上日军对这一地区不断地扫 荡、封锁,使它更加贫穷。尽管民主根据地的建立,使边区人民的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自由、民主的气氛日益高涨,但人民的精神生 活和文化娱乐方面却非常贫乏。当时只有几个部队的文艺团体在这 里进行演出活动,远远不能满足边区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文艺的形式上也非常单调,一般只有戏剧与唱歌,反映边区现实 的剧本不过一二种。所以在边区流行演出的有类似《人命贩子》, 《红灯》、《八百壮士》、《三江好〉〉等抗战前或抗战初期的文 艺作品,而冃•还有低级趣味的表演。这种情况与边区自由民主的生 活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都极不协调。西战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来到晋察冀的。
四、西战团初至晋察冀
         西战团来到后,面对边区文艺落后的情'况,制定的工作原则是: 以宣传为手段,以组训为目的,分散深入下层,训练大众的艺术人 才,组织与巩固大众的艺术团体。并围绕总的工作原则,根据边区 眼下急须解决的具体问题,制定各阶段的工作计划。
        首先,针对边区群众渴望尽快看到新颖、生动的文艺节目的情

况,制定出第一阶段(1939年1月——1940年4月)的工作计划∶深入到区,乡、村、部队等进行广泛的文艺演出,尽量满足边区群众对文艺生活的需求。1月到军区服务团为部队和群众演出,3天之后到二分区为群众演出,并和群众一起搞文艺联欢;3 月份到达三分区,除演出外,还抽出时间对冲锋社进行艺术指导,解决他们提出的专业性问题; 4 月底开赴一分区;5 月中旬组织全体团员总结前一段的工作,同时开展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6刀中旬,西战团接到通知,参加抗大二八校组织召开的纪念"七一","七七"大会,并赶排了以抗战为内容的三幕剧——-《 祖国三部山 》;8 月1日告别抗大二分校,奔赴四分废,时值四分区正在舉行《八一”纪志 会,便为大会演出了《反正》,《爆火》、《祖国三部曲》等剧目。 1939年冬,日军开始对边区进行冬季扫荡,西战团根据敌情的变 化,化整为零,分成了 3个队,深入到易昼、完县、曲阳等地,帮 助地方开展文艺活动。
        西战团来到晋察冀,正是边区处在最艰苦的时期,日军频繁扫 荡,使边区各方面的工作都遭到严重的破坏,物质条件非常困难。 有时粮食紧缺,团员们就以树叶糠菜充饥,入冬,团员们没穿上棉 衣,他们就咬紧牙关坚持;没有演出用的化妆品,他们就用锅灰掺颜 料自己配制;没有乐器,他们自己制作了小提琴,月琴、三角琴等没有场地,没有舞台,他们就利用旷地、庙台、街道进行演出。生 活上的困难,丝毫没冇动摇西战团为边区人民演出的决心,他们克 服重重困难,经过一年多的广泛宣传演出,与边区人民建立了深厚 的感情。火热的战斗生活也启发锻炼了西战团的团员们,他们在边 区真正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创作了一批以反映边区现实生活为内容 的作品,诸如《模范公民〉〉、.《担架》、《父与子》、《姚王桥》, 《坚持》、《春耕》等剧目。
        西战团在边区大最的创作、演出,活跃了边区的文化娱乐生 活,使边区这个几千年来偏僻沉默的角落沸腾起来了,改变了晋察 冀边区文艺活动落后的局面。
五、西战团创办“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
        西战团用一年的时间,儿乎走遍了整个边区,他们深入下层宣 传演出,深刻认识到边区文化娱乐生活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距 离边区文艺真正成为群众性隋、经常性的活动还有相当的差距。如 .何使边区文艺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性的活动,并能持久地巩固下去, 单靠西战团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边区土生土长的文 Z干部。这样有很多优越性.一是他们生在本地,流动性较小,可 以长期做2—个地区、一个县或一个村的文艺工作;二是本地的文 艺干部更了解群众对文艺的需求,可以结合当地的情况,创作出更 有针对性,更易被群众接受和欢迎的作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 慢团在工作的第二阶段(1940年5月——1940年底)将全团工作重 点转移到有计划地进行边区的组训工作上来。
        组训工作,主要内容有4个方面:
        (1) 根据各地需要,举办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用很短的时 问,使他们在艺术上掌握最基本的常识、技巧以及管理方法等。回 去后,能开展和领导本村成本区的文艺工作。
        (2) 帮助各地组织脱产与不脱产的地方剧团。
        (3) 为配合中心工作,帮助政权机关和群众团体建立业余宣 传队。
        (4)到乡村建立广泛的、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组织,如救亡 室、娱乐小组,歌唱队、戏剧小组、文艺小组等,并能在西战团走 后能独立开展活动。
        在这四个方面,举办乡木寸艺术干部训练班(简称《乡艺")是 西战团在整个组训工作中最有成效的形式。但是西战团在开展这项 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和困难,从西战团本身来说,办■乡 艺"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过去谁也没有做过,无任何经验教训可借 鉴。比如学员使用的教材,教员的选派等问题;学员方面乡艺" 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大学、高中、初中,也有高小、半文盲 ,甚至还有一个字都不识的。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他们退缩。他 们顶着困难上,勇敢地挑起了这历史的重任。
        他们首先解决教员、教材问题。经过反复考虑、衡量,西战团 挑选专业底子厚.又有一定经验的同志担任主讲教师;教材,先由 凡位专业人员起草,然后经全国专业人员讨论、研究后定稿。为使 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真正学到知识,并能在回去后充分发挥作用,• 西战团在教学中作了周密的安排。制定的教学原则是,①理论与实 际相结合,反对条文主义。讲课时特别强调具体化,通俗化,让学 员术仅懂得正确的理论,而且能在具体工榨中灵洁运用,电呆范教 育。要求教员不仅在专业上,而且还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以身作 则,为学员树立榜样。为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还在学员中安排了驻 队教员,负责一个队的学习,在别人讲课时旁听,参加学员的讨 论,对学员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解决,为教学人员提供教学参考 意见。同时,考虑到学员回去后的实际应用,在课程的分配上也作 了适当安排。戏剧、音乐课各约占30%,政治课占20%,文艺,美 术各占10%。
经过全团的共同努力,从1940年5月至1940年底,西战团圆满 地完成了两期■乡艺"的学习和训练。第1期在四专区,第2期在 三专区,共训练培养乡艺干部700多人。
经过“乡艺"训练的学员,不论在识字、理解问题以及文艺素 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他们当中产生了一些导演,编剧、演员 以及大批的舞台工作者。虽然水平不很高,但他们已能独立开展工 作。在音乐方面,他们不仅学会了许多新歌,而且还学会了识谱、 指挥,个别的还练习作曲;在美术方面;他们大都掌握了多种美术 字,还学会了单刀木刻;在文学方面,部分学员学会了写诗,写通 讯。
        这些“乡艺”学员回去后,都成了所在文艺组织中的骨干或组 织领导者°仅据完县的统计:”乡艺〃学员成为村剧团领导的有18 人:成为戏剧站领导的有11人J成为联合戏剧站领导的有5人;成 为县戏剧分站领导的1人。
六、西战团在边区掀起街头诗运动
        西战团的到来,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文艺上的活跃,浦时把街头 诗运动也带到了抗日最前线。1939年1月,田间、邵子南、史轮、 曼晴以及铁流社几位同志,联合组织发起了晋察冀边区街头诗运 动。他们首先带头编写了大暈的街头诗,用红绿纸写好,贴到晋察 ■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蛟潭庄。之后又在报刊上大畳刊登街头诗和介 绍文章,还出版了街头诗集,如《战士万岁》、《粮食》、《街头》 等。
        为使街头诗在边区更广泛地普及和提高,西战团在1940年街头 诗运动两周年的时候,撰写了《关于街头诗》的文章,刊登在《诗 建设》丛刊第10期上。文章提出了普及提高街头诗的四点要求,第 一,要组织乡村文艺小组,深入开展街头诗的写作3第二,各报刊 的文艺栏都要辟出一块街头诗园地;第三,要展开街头诗理论的研 究,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第四,要特别注意对初学写作者的培 养。由于街头诗的形式具有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特点,很快在边 区成为教育组织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好方式。无论是部队的 战士,文救会、妇救会的干部,还是农会会员、儿童团员,都积极 学习写作街头诗,一时间晋察冀边区成了诗的世界.
        街头诗在边区的广泛兴起,大大促进了边区文化,教育的发 展,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其他各项工作。据有关材料记载*边区任 何一项政治运动,任何一种建设工作,几乎都在街头诗中得到反 映。
        街头诗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产物,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鲜明的 特点:第一,极强的政治性,这是街头诗最显著的特点。它从不同 角度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的主题,象田间的《多一些〉〉,曼晴的《写 标语〉〉等等。第二,反映边区的新生活。如徐明的《民主》、商展 思的《选个好村长》等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边区的自由,民主 的新生活。第三,表现部队战士的生活。如丹辉的《消灭敌人>〉、 谷扬的《献给前线的战士们》等等。
        西战团在边区掀起的街头诗运劫,不仅造就了一大批成绩卓著 的专业诗人,象田间、邵子南、曼晴等,同时也培养出了边区农民 诗人。张庆云就是边区农民诗人中的一个典型。
        张庆云,盂平县(山西盂县与河北平山县的合县)大坪村人, 因腿拐人称■张拐子”。他原是一个民间艺人,曾当过教员,善于 绘画,这都成为他创作街头诗的良好条件。在一个运动,一项中心 工作布置下来后,他便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编成街头诗。有时念给 乡亲们听,有时用红绿纸写好,再配上几笔画贴到墙上。如在开展 卫生运动中他创作的《洗衣裳》、新兵运动中创作的《入伍学文化》 等都配合了当时的形势,起到很好的作用。1946年,边区出版r 《张庆云街头诗小集»,田间为此书作了序。
街头诗中有许多优秀作品,除前面提到的作品外,还出版了许 多街头诗集。有徐雨的《在太行山上》,邵子南的《文化的民众》 魏挝、邵子南、钱丹辉的《力量»,力军的《在晋察冀》,邵子南、 方冰、周巍峙,谷扬的《选举〉〉,魏巍的《可不沾》,史轮的《持 久战歌》等,在1942年1月28日的“军民誓约创作运动,中,鲁迅文 艺奖金委员会收到的应征百余首诗稿中,入选的街头诗就有40首。
七、西战团对戏剧的改革与创新
        戏剧这一中国文艺的民族传统形式,长期在边区广大农村盛 行。但当时戏剧的内容陈旧,不适应当时抗战形势的需要,而且形 式单调,唱法、唱词难以掌握。为此,西战团于1939年5月,专门 对旧戏,旧形式和文艺大众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改革戏剧、 发展新的艺术形式的原则,提出边区今后的戏剧工作应以话剧为主 流,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大量地发展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并创作、,演出了《模范公民》、《父与子〉〉•、《坚持》、《春耕》等话剧及 其他剧种的优秀作品。’
        西战团还大胆尝试了歌剧这种艺术形式。1939年8月,西战团在 深入到漳沱河沿岸动员工作中就利用当地比较流行的民歌小调,填 上新词,然后再加上一些表演动作,在群众中演出。这虽然算不上 真正的歌剧,但却成了西战团最初的歌剧萌芽,也正是由于这极简 单的创作,激发了大家对歌剧的创作热情。1939年八九月间,为了纪 、念“九一八” 8周年,西战团创作出第一部歌剧《中国是怎样 站起来的》。该剧描写了中国的国难与抗战的场面,反映了中国人 民的抗战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展现了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希望; 新歌剧的创作演出,不仅在西战团是第一次,就是在整个边区也从 未有过。之后又创作了小型歌剧《相信谁》、儿童歌剧《反懒汉》 等。为了扶植歌地这种艺术形式,西战团于1940年2月把过去的杂 技组、通汛组合并,将李劫夫、洛汀等骨干调去,并配备适当人 员,由长凌风同志任组长,成立了西战团歌剧组。
        1940年下半年,西战团还根据边区战事频繁、物质条件紧张的 状况,创造了新的演出形式-一 “田生剧”。田庄剧是由西战团从 战时实际出发,创造的一种以边区农时白:J田园座户为舞台进行演出 的戏剧。它不受舞台,灯光、弗景的限制,利用自然环境作舞合, 道具觸便灵活。遇有敌情,随肘可以转移,没有道具的临累,是一 种深受边区群众欢遼的戏剧形式。当时西战团编演了《石头》、《慰 劳〉〉、《哈那寇——花了》筈,很受群众欢迎。 '
八、西曜团在紂肆和建立文化、文艺组织中的贡献
        1939年1月,在西战团的积极倡导下,•晋籍英边区成立了第… 个群众文化组织-—美协。这足边区文化艺术界最早的一个群众文 化团体。之后,又相继成立了音协、別步等文化团体。
        边区的工业不发达,工广为数也不纟,很少有文艺团体深入到 这偏僻的角落。西战团到边M后.没有忘记深入到工人中进行演 出。工人们高兴地看到了专业文艺团体的精彩表演,群情振奋,并 受到启发,纷纷要求自己办剧团、剧社,以活跃工厂的文艺生活。
        西战团帮助和指导,边区工厂先件成立了 “火光",△突击”、 “新生"、“解放”等剧社。
        为了加强边区村剧团之间的朕系,更好地开展工作,经西战团的倡导和帮助,建立起戏剧站。为使戏剧站尽快着手工作,并发挥 其作用,西战团在1940年7月,第一期“乡艺〃学员毕业肘,将担 任“乡艺”的教员组成6个队,分别下到阜平、完县,唐县、望都、 曲阳,定县,与《乡艺”学员一起开展戏剧站的组建和领导工作。 据统计,仅1940年,在4个专区建立起中心村级戏剧站53个;区级 联合戏剧站4个;县级戏剧站4个。戏剧站在边区的普遍建立,使 各级域团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
        19!0年1月,西战团为了更生动、更形象地表现边区儿童在抗 成中所起的作用,歌颂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成立了西战团儿 宦演浏队,作了以儿童演儿童的尝试。儿童演剧队最初只有10名儿 查演员,第二年发展到近3。名。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13岁。他 们在西战团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宣传工作。尤其在191。年5月, 西战团的工作重点由大量演出转移到组训方而上,全团人员几乎都 投入到办“乡艺”工作上来,对外宣传则由別成立4个月的儿童演剧 队承担。5月15日,儿童演剧队第一次到完县演出,到达八区的西朝阳 村时,正是麦收季节,该村离城只有12里路,敌人经常窜入村子进行 烧杀抢掠。为了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食,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千人动 员大会,布型抢收工作。动员会后,儿童演剧队为大会演出了文艺 节冃。当演到《自己的书》时,乡亲和孩子们都为之感动.火声地 哭起来。散会后,区长跑来对儿童演剧队的队员们说:“你们演的 真好。比我给乡亲们讲10次话收效都大。"7月,儿童演剧队又赴 唐、定、曲三县进行演出活动。儿童演剧队的小队员除演出外,还 抓紧时间学习文化,办起了自己的学习园地——《少年高尔基》, 还学习写诗、画丽,有些诗曾在《诗建设咖皆察翼口报"、发表。
        为了提高演技和宣传效果,西战团还成立r —些文艺研究sl 构,如戏剧研究会,戏剧名著研究会,戏剧讲授婿究会,方乐昉究 班,器乐研究班,作词、作曲研究班,文学名著研究会等等。
九,西战团的光辉业绩
        西战团在晋察冀的两年间,除在演出宣传、培养文艺人才.组 织文艺团体诸方面作了重要工作外,同时在创作、出版、教授、以 及组织农村文艺团体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文艺方面:创作剧本包括话剧、活报剧、歌剧、诗剧、快板 剧,街头剧等】50余部,演出300余次,观众达350万人次;帮助学 校、部队及村剧团和兄弟剧团排戏945次;讲授戏剧理论、化妆、导 演及其他文艺知识600余次;创作大鼓,快板,相声、秧歌、平调, 滑稽戏等50个;创作歌曲、乐曲近500首;对外教授乐理、乐器600 余次,教歌1370余次,学歌者达59万人次;组织村剧团、宣传队540 个,组织戏剧跖76个,组织歌咏队、乐队26个。
        在文学方面:与诗J154首,通讯187篇,小说30篇,论文290篇, 歌谣80首:讲授写作知识55次。
        在美术方面:创作木刻,壁画、画报、插图等5C0多余幅;讲授 美术知识700余次,举办展览15次。
        在出版方面:出版剧本60部,刊物《歌创造》20期,《战地歌 声〉〉1期,《诗建设》5。期,〈〈战地〉〉20期,《诗与画》2期,《战 斗的人们》2期,《诗建设卫书〉〉K•期,«诗建设丛刊》2卷。
        西战团以文艺宣传为武器,为普察冀文艺运动的开展起了开创 性的作用,他们的工作,是取得抗战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中国革命史还是任现代文艺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