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对台湾工作
        1986年初,县委统战部只掌握去台人员35名,海外及港澳同胞百余人。随着两岸 人民的不断交往,掌握的丰南在台人员越来越多,与家乡联系得也越来越频繁。据 1993年统计,丰南县有去台人员138名,在丰南居住的去台人员的亲友达2100人。
        1986年岁首,叶剑英的《告台胞同胞书》(即“九点建议”)发表后,县委统战部 召开了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学习座谈会。通过学习,不少去台人员家属打消了各种顾虑, 积极设法与在台的亲属取得联系。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转 折。为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中共丰南县委组建了对台工作办公室,制定了台胞到丰南探 亲、旅游的接待办法,使接待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在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之前,该县去台人员史学文于1986年7月28日经 泰国、香港返乡探亲,史学文返乡后看到发妻、子女生活安定,老父仍健在,决定不再 回台湾,要求定居,经省委统战部、省公安厅批准,安置在唐山路北区生活。
        1987年后,来信寻亲的台胞也陆续增多,县委对台办先后为18位在台人员寻找在 丰南及周边县区的亲友。1989年台胞李润兰先生来信寻找小稻地的兄弟,结果并无此 人,工作人员就利用各种关系,经过研究,决定按村俗、名字相近的推理,向有关人员 了解,当与李润川谈到此事时,正巧是其二哥在寻找他与哥哥李润普,这样很有戏剧性 的寻亲就有了结局。8月,李润川给其兄打了电话,这也成为全县第一位与台湾民众通 过邮局打的第一个电话,开了对台邮电通讯的先河。1992年一位田姓台胞给县委统战 部来信寻找大陆的亲友,只说是铁路北,姓田,在去宝氓县的途中,统战部先后派员5 次去丰润、宁河和南孙庄、东田庄及汉沽农场的东崔庄、裴庄查找,均无收获,田姓台 胞表示:虽未能寻到亲友,但大陆官员办事的效率和忠于职守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
        自1986年史学文先生探亲并定居后,至1993年,总计有台胞106人次,陆续返乡探亲,1988年35人次,1989年31人次,1990年15人次,1991年9人次,1992年13人 次,1993年7人次。
        从1986年到1993年先后为34名台属落实了政策。如原爽坨小学民办教师徐恒楼, 1955年在稻地培训后任本村民办教师、代课教师,1962年在大新庄短训班培训合格后, 在办理转正手续中,发现其姐徐玉楼1945年去台而政审不合格,不但没有转正,反而 解聘回乡。1976年地震后,经文教局批准又被吸收为民办教师,县委统战部得知此事 后,多方取证调查,最后向县委写出报告,经县政府批准,为其落实了政策,转为国办 教师。
宋家营王玉梅自1970年起担任本村民办教师,虽符合转正条件,但在1972年转正 时却因其父王中仕(王宝亭),解放前曾任地方保安队副大队长,1948年去台湾的问题 而没能转为国办教师,1992年其继母张女士从台湾到宋家营探亲(其时王宝亭已病故) 时,向县委提出能否给予照顾。县委统战部向县委领导做了如实汇报后,县委根据中办 发[1984] 11号文件精神,向唐山市委写出为王玉梅转为国办教师的请示,并获批准。
        在台胞探亲接待工作中,中共丰南县委以亲情友情为主线,又不失时机的做好两方 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宣传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二是维护国家尊严,认真执 行党的政策,同有损国格人格的行为作斗争。台胞探亲时统战部都派员看望,并赠送铁 画、县志和土特产品作为纪念。但由于台胞来自各个方面,也是良莠不齐,统战部工作 人员对个别台胞的不良行为也进行了有理有利的宣传教育。如去台人员佟某一家三口返 乡后,其亲友鼓动佟某提出超计划生育和超要宅基地的要求,对台办工作人员向佟先生 讲明党和政府的政策,既维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又做好了接待工作。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