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立元最近来信,邀约我为他的理论专著《创作动机论》写一篇序,我 欣然应允,不是因为我具备什么替人写序的资格,而是内中还有一个缘 故,须要从头说起。
        20年前,我校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蒋孔阳教授发起举办高校 文艺学美学助教进修班,各地院校应者多达一百几十人。而受制于复 旦当时的住宿条件,只能采用考试的方式从中遴选60名成绩最佳者。 立元那时是青年助教,就这样考入了这个为期一年半的美学、文艺学助 教进修班。蒋孔阳先生亲自为这个进修班制订了要求严格、计划周详、 措施具体的培养方案,除了政治、外语课程,学员可以自主选择外,所有 专业课程都按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从严要求,每门课程还要给学 员布置教学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我是蒋孔阳先生的学生,在教研室 里又属于他的比较年轻的部下,所以除了承担“马列文论”和“文艺心理 学''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兼做类似班主任和指导员的工作。那 时助教班的读书空气极浓郁,思想也很活跃。我经常深入宿舍,与学员 讨论交流,听取学员的意见和要求,所以与学员比较熟悉,关系比较密 切。立元属于不尚空谈、埋头读书、爱好思考、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 不论何时踏进他的宿舍,他都在潜心读书。有个学期我讲授“文艺心理 学”,期末要求每位学员交一篇论文作为考试,立元写的就是《试论创作 动机》。由于观点新鲜,材料丰富,文字流畅,令我十分欣喜。我便拿了 论文到他宿舍去,一面对他表示赞许,一面与他交流一些看法。立元说 他喜欢文艺心理学,并表示对于创作动机问题还要继续研究下去。没 有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平常的承诺,他竟魂萦魄绕,始终念念不忘, 终于在20年之后的今天,交出了一本学术含量沉甸甸的理论专著。其 精神令人敬佩,令我感动。试想我还能有什么理由推辞他的邀约呢?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既是文艺学与心理学“合婚”的结晶, 也与美学、生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息息相关。它的研究对象,可以 说是一个半明半暗的灰色区域,犹如披着面纱的妙龄女郎,招人喜爱, 却又神秘莫测。如果说心理学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皇冠,那么文艺心理 学便是这个皇冠上的一颗华光璀璨的明珠!确然,明珠人见人爱,谁不 想认识自己呢,谁不想认识复杂纷纭的精神世界呢?但要研究“皇冠”、 研究“明珠"却异常地艰巨、异常地复杂。心理学曾被人目为“亚科学", 文艺心理学更被人贬为“非科学”,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心理学终 究属于科学,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文艺心理学终究属于人文科学,还是 有规则可找的。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 的学科地位和研究价值,都在不断攀升。
        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 确是事实。人们早就意识到了每个人都共而有之的心理现象和审美心 理现象,但重视它、研究它的历史却非常短暂。直到1879年,冯特在德 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被公认是心理科学 诞生的标志。至于文艺心理学的问世,首先还得感谢弗洛伊德及其精 神分析学说。他在20世纪初发表的两篇论文即《诗人与白日梦》、《文 明化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紧张》,为文艺心理学的问世吹响了号角。运 用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文艺现象,由此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不论人们怎样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他的关于文艺心理的 重要观点,文艺心理学由此而得到重视,由此而得到扩展,却是不争的 客观事实。现在文艺心理学在西方已成了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文艺学的 主要学派之一。有位外国学者甚至感叹说:“没有一种把诗人与诗相联 系的文学心理,几乎不可能进行文学批评。”
        中国是“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语),关于 文艺心理学的资料极其丰富。据说是孔子弟子公孙龙子所作的《乐 记》,刘勰的《文心雕龙》,都包含着极其丰富、极其精辟的文艺心理学的 思想资料;我国还有大量的诗话、词话、画论、曲论以及小说评点,大都 是创作经验与鉴赏经验的总结,因而蕴藏着无比丰富的心理内涵,是我 们研究文艺心理学的最可宝贵的财富。但在我国,首先从心理学的角 度、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艺现象的,则是朱光潜先生。朱 先生于1936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以及此后的《变态心理学》、《悲剧 心理学》等等,激发了许多人研究文艺心理学的兴趣与热情,为我国建 设文艺心理学这门新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以后,由于文艺界长期受极“左"路线的影响与干扰,心理学没 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文艺心理学研究被迫中止。截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之前的30年中,国内没有开设过文艺心理学的课程,没有出版过一本 中国人自己撰写的“文艺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不过,在我国,心理学和 文艺心理学研究长期得不到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其中的社会思 想根源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的学问, 所以它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程度,与个性的自由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有 机联系。而我国原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超稳定的封建国家,不 仅封建制度极其完备,而且还有一整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重理性轻 感性、重共性轻个性的意识形态,所以注重实利的工商、科技得不到倡 导与支持,注重经验、个性的哲学心理学得不到尊重与发展。因此,心 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方面的思想资料虽然极其丰富,却始终不能从中发 展出独立的心理学科体系。而建国以后,由于接连不断的“阶级斗争”, 连篇累牍的“斗私批修”,不断升级的“个人崇拜”,使各种有关人的科 学,使普通人的各种合理需求,都遭到了严酷的“封杀",哪里还有心理 学与文艺心理学得以存在的天地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 央及时地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坚持拨乱反正,清除极“左”流毒,才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人的个 性的复苏,正是这种深刻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各种研究主体与主体 意识的哲学、美学和心理学著作,备受人们的青睐;研究文艺心理学的 著作、论文,犹如雨后春笋,不胜枚举;如春暖花开,彩色缤纷。
        不过,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入门容易,深入困难;要摘取皇冠上的“明 珠”,没有板凳甘坐10年冷的精神,没有抗拒市场诱惑的意志,则是完 全不可能的。容我坦率,近来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有点儿“冷”,很少见到 有深度的学术性的理论专著问世。所以,突然收到立元《创作动机论》 的样书,不禁喜从中来,为之雀跃!我认为,此书很有特色,很有价值, 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学术性理论专著。
        首先,《创作动机论》进行的是掘井式的理论研究,而不是浅尝辄止 的“知识介绍“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核心便是人。文艺心理学就是 用心理学观点与方法研究文艺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一般 说来,包括创作心理学、鉴赏心理学和作品人物心理学三个方面的组成 部分。创作动机是“创作心理学”中的一个专题或者说一个章节,是专 门研究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力问题的。人为什么要从事艺术创造? 追根究底,不是用某种功利就能概括无遗的,而是由不同维度、不同层 次的动力要素组成的创作动机系统。立元在复旦读书时就开始思考这 个问题,积累了 20年的思考与研究成果。对于这个专题,他共设17 章,除了第一章引论之外,从16个方面,对创作动机作了全方位、多层 次的理论研究,从错综复杂的动机现象中,探究、总结出一些规律、规则 或模式。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对于作家、艺术家认识自己的创 作,对于读者认识作家、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创作动 机的论文或包含有创作动机内容的文艺心理学著作,其实并不稀见,但 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全面、深入地研究创作动机这么一个问题,至少在国 内还是首创,显示了立元的理论勇气与开拓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其次,从创作实际出发,依托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为研究创作 动机提供了重要途径。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大约有3种类型:一是宏观 型,即站在美学立场上,联系创作经验或审美经验所提供的心理材料, 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或演绎岀文艺主体在创造与审美过程中心理活. 动的某些规律、规则或模式,并把它上升到美学理论的高度。如朱光潜' 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便是。所以有些人说他的《文艺心理学》其实就是 美学心理学。二是微观型,就是站在心理学的立场上,运用一种科学心 理学的观点与方法,阐释某些文学艺术现象,为之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科 学依据。人的心理现象复杂纷纭,变化莫测,所以心理学也有自成体系 的各种学派。如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与方法研究绘画的形象问 题,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便是。三是中观型,就是 站在文艺学的立场上研究文艺心理现象,从有关主体性的创作经验与 鉴赏经验材料中,运用各种心理学派的观点与方法,予以分析与比较、 归纳,一方面为经验提供心理学的科学依据,一方面使“经验'‘上升为理 论,赋予其概括性、规律性的理论品格。由于“经验”既非宏观,亦非微 观,是人们实践经验的初步结晶,也易于理解,故谓之“中观型《创作 动机论》就属于这种研究类型。我认为这种类型的文艺心理学,比较亲 切,现实感比较强。立元是既有美学修养的文艺理论工作者,又创作过 不少文学作品,具有比较丰富的创作经验。这种亲身的创作实践和切 身的创作体验,为他研究创作心理提供了优越于别人的重要条件。立 元扬己之长,联系创作实践,结合创作经验,运用各个学科的心理学观 点与方法,多维度地研究文艺心理现象,使他的创作动机研究做到独出 机杼,别树一帜。我相信,他的《创作动机论》一定能获得比较多的文艺 创作者与爱好者的喜爱。
        此外,作为理论专著,《创作动机论》还有许多优点,诸如理论观点 鲜明,论证材料充实,构思周密完备,逻辑推理严谨等等,读者都能体 会,无须多说。值得一提的是著者的理论文字简洁、准确、明瞭、晓畅, 可读性甚强。这是值得提倡与发扬的。现在有些年轻的学者,往往食 洋不化,或者食古不化,讲话著文爱作艰涩隐陽、高深莫测状,佶屈聲 牙,似通非通,实在不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好现象:有次我与蒋孔阳先生 私下闲聊,我说起自己在中学时读过他的《文学的基本知识》,觉得它的 理论文字特别好。先生笑笑说:“我那时还比较年轻。”意思不是自傲, 是说还不太成熟。接着又对我说,'朱光潜、宗白华先生的理论文字,那 才叫真好!你要多读读他们的著作。”众所周知,蒋孔阳先生作为中国 当代美学学派的一家代表,他的美学观点与朱、宗两位先生并不一致。 但他对两位先生尊敬有加。而朱先生、宗先生和蒋先生都是美学大家, 他们的理论文字都达到了炉火纯青、个性风格独特鲜明的高超境界,都 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但愿立元继续发扬自己理论文字的优长之处,努 力培育为自己所独有的理论文字的个性风格。
        以上,趁为《创作动机论》写序之机,联系文艺心理研究,即兴式地 谈谈我的几点想法。是是否否,仅供批评参考。
        蒋国忠
        2007年4月23日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