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创作动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和西方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人认为创作动机产生于模仿,而先秦时期的中国人认为是情感 和意志(情与理)的驱动才会有创作动机的产生。这些都是古人对创作
蔡毅:《论文学创作动机的构成及其特性》,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动机一种猜测性的理论表述。随着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兴起,许多心理 学派试图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对创作动机的产生进行准确的探求和定 位。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马斯洛人本主义 心理学(这三大心理学派被当代西方心理学界称为第一思潮、第二思 潮、第三思潮)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等学派都不同程度地探究到创作动机 触发、产生的深层心理机制。这些学派对创作动机的研究,大都是对整 体“动机”,即人类行为的一般性动机的研究,而不是专门对文艺创作动 机的研究,就是说研究的是一般心理学,而不是文艺心理学。但这毕竟 较之那种外在的推测性的主观臆想要准确得多。此后用心理学的原理 来解释和揭示艺术创作活动的著作连续不断地涌现,诸如厨川白村的 《苦闷的象征》,S・阿瑞提的《创造的秘密》,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 式》、《艺术问题》,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 审美直觉心理学》,乔治-桑塔耶纳的《美感》等。这些书籍虽然对文艺 心理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探究,也对创作动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所 涉及,尤其是S -阿瑞提的《创造'的秘密》对创作动机有了较为新颖、深 刻的理论阐述,但它们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创作动机的著述。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梳理出先哲们对创作动机理论研究的轨迹。
(一)国内对创作动机的研究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对创作动机的产生多有论述,诸如缘情说、言 志说、物感说、顿悟说、兴会说等等。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1. 缘情说•
蔡毅:《论文学创作动机的构成及其特性》,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动机一种猜测性的理论表述。随着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兴起,许多心理 学派试图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对创作动机的产生进行准确的探求和定 位。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马斯洛人本主义 心理学(这三大心理学派被当代西方心理学界称为第一思潮、第二思 潮、第三思潮)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等学派都不同程度地探究到创作动机 触发、产生的深层心理机制。这些学派对创作动机的研究,大都是对整 体“动机”,即人类行为的一般性动机的研究,而不是专门对文艺创作动 机的研究,就是说研究的是一般心理学,而不是文艺心理学。但这毕竟 较之那种外在的推测性的主观臆想要准确得多。此后用心理学的原理 来解释和揭示艺术创作活动的著作连续不断地涌现,诸如厨川白村的 《苦闷的象征》,S・阿瑞提的《创造的秘密》,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 式》、《艺术问题》,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 审美直觉心理学》,乔治-桑塔耶纳的《美感》等。这些书籍虽然对文艺 心理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探究,也对创作动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所 涉及,尤其是S -阿瑞提的《创造'的秘密》对创作动机有了较为新颖、深 刻的理论阐述,但它们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创作动机的著述。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梳理出先哲们对创作动机理论研究的轨迹。
(一)国内对创作动机的研究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对创作动机的产生多有论述,诸如缘情说、言 志说、物感说、顿悟说、兴会说等等。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1. 缘情说•
早在《乐记-乐本篇》中就这样说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 于中,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②这里所说的“情动”、“心 动”,都是说由于情感的催动而产生了创作动机。而“永歌之”则是在创 作动机的驱动下有了一定的表现形式。这些对情感重要性的认识,为
①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7页。
①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7页。
② 《毛诗序》,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 63页。
揭示创作动机的产生和文艺创作的本质特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 来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①。“诗缘情”认定了情感对创 作动机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准确地揭示了创作动机发生的心理特征,也 深入地探究了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确立了创作主体之情在创作中的 重要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釆》中阐释的“五情发而为辞章”、“情 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②,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诗者,吟咏 情性也"③,都认为诗文是表现情性的,情感的蕴蓄和宣泄是创作动机 产生的原因。创作动机是创作主体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人生进行独 特深厚情感体验的结果。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曾用“神用象通、 情变所孕,,④来揭示创作动机的产生,认为创作的动因是由于创作主体 的精神受到客观物象的刺激而产生情感心绪的变化,情感渗进物象的 内部,主客体双向交流、异体同构,而后孕育出作品的胚胎。他在《文心 雕龙-体性》中进一步阐发了“情本说“的观点:“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 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⑤正是由于创作主体有蓄之于 内的情志的抒发,才有了表现在外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接着他又说道: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⑥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质决 定着他的创作动机,创作动机决定着作品的语言格调以及风格状貌。 他还指出了情志3气质是统制创作动机产生的关键:“神居胸臆,而志气 统其关键。”⑦李贽在《杂说》中说得更为形象: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
① 陆机:《文赋》,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版,第171页。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
① 陆机:《文赋》,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版,第171页。
②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73页。
③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424页。
④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34页。
⑤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43页。
⑥ 同⑤。
⑦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33页。
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 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 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 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 狂大叫,流涕痛哭,不能自止。①
2物感说
2物感说
物感说(或曰感物说,心物交融说)强调了客观外界事物对创作主 体审美心理的刺激作用。外界客体触动、引发了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 因而促使创作动机的产生。关于这种心与物的关系,早在《乐记》中就 着重强调了“物''对“心''的触发和激发作用,而荀子则强调了“心''的主 观能动性与“物”的客观制约性的辩证关系。后人对这种观点有了进一 步的明示。如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 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慷慷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②刘勰在 《文心雕龙・物色》中讲得较为具体: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 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 挺其蕙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 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 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③
这都说明由于外界的物的刺激,打破了主体内心世界的平衡,使其气性 情感发泄,形成创作动机,并用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里,刘 勰一方面强调了物对情的引发作用,'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另一方面
①李贽:《杂说》,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版,第121页。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 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 挺其蕙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 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 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③
这都说明由于外界的物的刺激,打破了主体内心世界的平衡,使其气性 情感发泄,形成创作动机,并用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里,刘 勰一方面强调了物对情的引发作用,'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另一方面
①李贽:《杂说》,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版,第121页。
② 陆机:《文赋》,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版,第17()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41页。
也突出了物、情、辞的浑然契合的关系:“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正是通 过这种物我交融的关系,最终达到“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釆附 声,亦与心而徘徊”①的境界,创作出“情貌无遗”的作品来。.
钟峠在《诗品序》中也较为详尽地阐释了这种说法: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 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託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 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乂宠,再盼倾 国。凡斯种种,感荡性灵,非昧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 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 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②
四季风光的更替变化,社会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个人生活的浮沉得失, 都可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这是因为它们“感荡性灵”,刺激了创作 主体的心灵,酿就了个体生命的苦乐悲欢,使创作主体的心理失衡。只 有通过创作美和欣赏美,才能够“穷贱易安,幽居靡闷",平复缺失的情 感。这些说法将“物感”与“心动”较为和谐地构建在一起,对创作动机 的产生作出了正确的揭示。
3 .苦闷说
这种说法认为创作动机产生的缘由是创作主体郁积了大量的苦 闷,无处抒泄,只得凭借创作来发泄。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他认 为圣贤的写作“皆意有所郁积,,,所以其作品是“发愤之所为作,,。③他
①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41页。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 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託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 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乂宠,再盼倾 国。凡斯种种,感荡性灵,非昧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 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 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②
四季风光的更替变化,社会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个人生活的浮沉得失, 都可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这是因为它们“感荡性灵”,刺激了创作 主体的心灵,酿就了个体生命的苦乐悲欢,使创作主体的心理失衡。只 有通过创作美和欣赏美,才能够“穷贱易安,幽居靡闷",平复缺失的情 感。这些说法将“物感”与“心动”较为和谐地构建在一起,对创作动机 的产生作出了正确的揭示。
3 .苦闷说
这种说法认为创作动机产生的缘由是创作主体郁积了大量的苦 闷,无处抒泄,只得凭借创作来发泄。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他认 为圣贤的写作“皆意有所郁积,,,所以其作品是“发愤之所为作,,。③他
①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41页。
② 钟蛛:《诗品序》,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版,第308-309页。
③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 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在阐释屈原创作《离骚》的动机时这样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 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①刘勰认为:“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 咏性情,以讽其上。”②诗人在生活中蓄积了不平之气,于是发而为诗, 以讽刺当权者。陆机称自己的写作是“悲缘情以自诱”,刘勰认为《诗 经》的创作是“志思蓄愤”。这些都直接继承了司马迁的“发奋著书”说。 韩愈则说得较为生动: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 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 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③
欧阳修也认为:“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 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④白居易说得更为具体:
参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须及鲍谢之 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 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戌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 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计八九焉。⑤
明代王世贞曾用“文章十命”来概括苦闷的形成和著书的原因:“一 曰贫困;二曰嫌忌;三曰玷缺;四曰堰蹇;五曰流贬;六曰刑辱;七曰夭 折;八曰无终;九曰无后;十曰恶疾。”⑥可见,这种由政治上的失意、生
① 司马迁:《史记-屈原传》,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85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73页。
③韩愈:《送孟东野序》,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岀版社 1979版,第125页。
④ 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4,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⑤白居易:《序洛诗》,《白居易集》卷70,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⑥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0页。
活中的穷困、肉体的折磨而形成的苦闷是产生创作动机的缘由。创作 主体凭借诗文“以宣其怨忿而道其不平之思气 近人王钟麒在《中国历 代小说史论》中将中国小说的精神归之为发愤著书,即所谓“一曰:愤政 治之压制",“二曰:痛社会之混浊”,“三曰:哀婚姻之不自由",由此所产 生的苦闷是创作动机产生的主要缘由。①这种“发愤著书''说与“不平 则鸣”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创作动机缘发苦闷的两个主要论断。
4.言志说
言志说最早见诸文字的是中国的古代典籍《尚书•尧典》,其中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② 这段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言志"的理论。这里的“志”可以看作是诗人 的志向,在这志向里边也包含着诗人的创作动机。庄子在《天下》篇中 也说:“诗以道志。”对“言志说”理论具有奠基意义的是汉代的《毛诗 序》。它在总结前人“言志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诗者,志之所以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③并将“言志"和“抒情”结合起来,给言志说增添 了新的内涵』在这段论述中,道岀了创作动机的形成过程,由于情感的 驱动而形成志,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后来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 中则进一步阐释了这种观点:“《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 感,而歌咏之声发。"④这样,情f志-言,就形成了创作动机发生和表 现的连续性的环节。
此外还有一些说法,不过,实质上都是围绕外物和内心的冲突、激 变,最后达到融合而产生创作动机的理论。
(二)国外对创作动机的研究
国外对于创作动机的研究,可以溯源到艺术起源的源头,如古老的 模仿说、游戏说等都对创作动机的发生作过解释。在西方文论史上,最 早研究创作动机的是亚里士多德,他用人具有模仿的天性来揭示创作
① 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I960 年版,第34-36页。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 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 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③
欧阳修也认为:“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 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④白居易说得更为具体:
参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须及鲍谢之 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 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戌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 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计八九焉。⑤
明代王世贞曾用“文章十命”来概括苦闷的形成和著书的原因:“一 曰贫困;二曰嫌忌;三曰玷缺;四曰堰蹇;五曰流贬;六曰刑辱;七曰夭 折;八曰无终;九曰无后;十曰恶疾。”⑥可见,这种由政治上的失意、生
① 司马迁:《史记-屈原传》,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85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73页。
③韩愈:《送孟东野序》,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岀版社 1979版,第125页。
④ 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4,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⑤白居易:《序洛诗》,《白居易集》卷70,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⑥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0页。
活中的穷困、肉体的折磨而形成的苦闷是产生创作动机的缘由。创作 主体凭借诗文“以宣其怨忿而道其不平之思气 近人王钟麒在《中国历 代小说史论》中将中国小说的精神归之为发愤著书,即所谓“一曰:愤政 治之压制",“二曰:痛社会之混浊”,“三曰:哀婚姻之不自由",由此所产 生的苦闷是创作动机产生的主要缘由。①这种“发愤著书''说与“不平 则鸣”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创作动机缘发苦闷的两个主要论断。
4.言志说
言志说最早见诸文字的是中国的古代典籍《尚书•尧典》,其中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② 这段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言志"的理论。这里的“志”可以看作是诗人 的志向,在这志向里边也包含着诗人的创作动机。庄子在《天下》篇中 也说:“诗以道志。”对“言志说”理论具有奠基意义的是汉代的《毛诗 序》。它在总结前人“言志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诗者,志之所以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③并将“言志"和“抒情”结合起来,给言志说增添 了新的内涵』在这段论述中,道岀了创作动机的形成过程,由于情感的 驱动而形成志,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后来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 中则进一步阐释了这种观点:“《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 感,而歌咏之声发。"④这样,情f志-言,就形成了创作动机发生和表 现的连续性的环节。
此外还有一些说法,不过,实质上都是围绕外物和内心的冲突、激 变,最后达到融合而产生创作动机的理论。
(二)国外对创作动机的研究
国外对于创作动机的研究,可以溯源到艺术起源的源头,如古老的 模仿说、游戏说等都对创作动机的发生作过解释。在西方文论史上,最 早研究创作动机的是亚里士多德,他用人具有模仿的天性来揭示创作
① 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I960 年版,第34-36页。
② 《尚书-尧典》,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版,第1页。
③《毛诗序》,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3页。
④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8页。
动机的发生。他说:“诗的起源一般说来有两个原因,每一个都是人性 的一部分。人从孩童时期就有模仿的天性,人比低等动物的优越之处 也正在于此。人是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动物,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靠 模仿得来的。人们从模仿的作品中能获得快感,这也是人的天性。”① 与其同一时代的德谟克利特则认为创作动机产生于游戏。
西方着重从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特征来揭示和阐释创作动机的还 有下面一些著名的观点。
1.迷狂说
柏拉图认为创作是神力的驱遣使人陷入迷狂而产生作品。他说: “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递传 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 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 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因此,他们“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 “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最平庸的诗人也有时唱出最美妙 的歌,②可见创作动机的产生在于神力的凭附。歌德也认同这种观 点,他说:“裏先毫无印象或预感,诗意突如其来,我感到一种压力,仿佛 非马上把它写出来不可,这种压力就像一种本能的梦境的冲动。在这 种梦行症的状态中,我往往面前斜放着一张稿纸而没注意到,等我注意 到时,上面已写满了字,没有空白可以再写什么了「'③
2 .苦恼意识说
与中国:'苦闷说”相似的是西方许多哲学家和作家也都认为苦闷可 以产生创作动机。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认为是“苦恼意识''推动 着创作,叔本华认为唯有痛苦才能激发人的各种心智能力。厨川白村 索性把艺术创作叫作“苦闷的象征”。他认为:
……寻起根本来,也就是生命的自由的飞跃因为受了阻止和压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见[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 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西方着重从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特征来揭示和阐释创作动机的还 有下面一些著名的观点。
1.迷狂说
柏拉图认为创作是神力的驱遣使人陷入迷狂而产生作品。他说: “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递传 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 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 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因此,他们“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 “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最平庸的诗人也有时唱出最美妙 的歌,②可见创作动机的产生在于神力的凭附。歌德也认同这种观 点,他说:“裏先毫无印象或预感,诗意突如其来,我感到一种压力,仿佛 非马上把它写出来不可,这种压力就像一种本能的梦境的冲动。在这 种梦行症的状态中,我往往面前斜放着一张稿纸而没注意到,等我注意 到时,上面已写满了字,没有空白可以再写什么了「'③
2 .苦恼意识说
与中国:'苦闷说”相似的是西方许多哲学家和作家也都认为苦闷可 以产生创作动机。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认为是“苦恼意识''推动 着创作,叔本华认为唯有痛苦才能激发人的各种心智能力。厨川白村 索性把艺术创作叫作“苦闷的象征”。他认为:
……寻起根本来,也就是生命的自由的飞跃因为受了阻止和压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见[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 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② [古希腊]柏拉图:《伊安篇》,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第8-9页。
③ [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抑而生苦闷,即精神的伤害。这无非就从那伤害发生出来的象征的 梦。是不得满足的欲求,不能照样地移到实行的世界去的生的要 求,变了形而被表现的东西。诗是个人的梦,神话是民族的梦。①
抑而生苦闷,即精神的伤害。这无非就从那伤害发生出来的象征的 梦。是不得满足的欲求,不能照样地移到实行的世界去的生的要 求,变了形而被表现的东西。诗是个人的梦,神话是民族的梦。①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自卑感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超越自我的原动力, 也是探索人生奥秘的原动力。它由“推”(优越感)和“拉”(自卑感)两个 部分组成。“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的补偿动作必然 会同时出现,从而选取最好而且是最能够达到目标的一种。'‘②他认为 人的一生就是由卑下向优越地位的运动,处于卑下地位而心情苦闷沮 丧就是自卑情结的流露。创作主体优越的目标定得越高,他的不安和 痛苦就可能越深,但就越可以激发更为强烈的创造力,以改变自身处境 和超越自卑意识。由此可见,创作主体的内驱力源于自身的“自卑感", 而创作动机的发生正是这种由自卑感所产生的苦闷,即“精神生活中长 久潜伏的暗流。'’
3 性本能欲望说
3 性本能欲望说
. 弗洛伊德把艺术看成是“性欲的转换形式”,把创作动机的产生归 结为“性本能欲望”。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 (id)对理性的“自我"(eg。)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他认为人的一切行 为动机均归结于无意识本能欲望,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是由不能实现 的欲望而产生的,于是便由这种被压抑的欲望而生发出幻想,用幻想 (艺术创作)的形式满足其愿望。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主要是 人的本能欲望,人的审美经验都是由这种性驱力决定的。“幻想的动力 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③,所以“夜间 的梦与白日梦——我们都已十分了解的那种幻想 样,是愿望的
实现”。④弗洛伊德把实现“未得到满足的愿望''视为创作的动机。他
① [日]厨川百村:《苦闷的象征》,见《鲁迅译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第89页。
实现”。④弗洛伊德把实现“未得到满足的愿望''视为创作的动机。他
① [日]厨川百村:《苦闷的象征》,见《鲁迅译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第89页。
② [奥地利]A -阿德勒:《自卑超越》,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47 — 48页。
③ [奥地利]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见[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 理学与西方文学》,包华富、陈昭全、杨莘樂编译,湖南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38页。
④ [奥地利]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见[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 理学与西方文学》,包华富、陈昭全、杨莘樂编译,湖南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40页。
把这种愿望分为两个方面:虚荣心的愿望和情欲的愿望,因为只有有了 对财富、荣誉、爱情的热望才能使人产生创作动机。正是这些动因使创 作主体的幻想活跃起来。他认为,幻想产生于不满足和人的不幸。“幸 福的人是不幻想的",所以“每一个幻想都是在实现愿望,都是对不能令 人满足的现实的修正气他认为外部世界的限制使创作主体的愿望不 能得到实现,因此便借助幻想即艺术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因而产生创作 动机。荣格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但他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 是没有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他认为创作动机是由“集体无意识所 决定”的广不仅创作冲动的力量,而且它那种反复无常、娇纵任性的特 点也来源于”集体无意识。①这种集体无意识“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 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或迁移就能够在 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②。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指 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它兼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种 性质。它积淀于人类心理底层,不为意识所知,但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活 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广阔而深厚的根基在于集体无意识。审美心 理结构的“先验性”正是由集体无意识决定的。因为集体无意识“在所 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 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③。新弗洛伊德学派的沙赫特则 认为:“创造体验的主要动机是人对他与周围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那种 需求”,“导致创造体验的那种不期而遇主要是在相遇时刻的开放状态, 存在于反复多样地向着目标靠近,存在于注意、思维、情感、知觉的自由 开放的活动之中”。④他对泛性说进行了扬弃,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创作 动机的一般规律。
①[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 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岀版社1987年版,第368页。
把这种愿望分为两个方面:虚荣心的愿望和情欲的愿望,因为只有有了 对财富、荣誉、爱情的热望才能使人产生创作动机。正是这些动因使创 作主体的幻想活跃起来。他认为,幻想产生于不满足和人的不幸。“幸 福的人是不幻想的",所以“每一个幻想都是在实现愿望,都是对不能令 人满足的现实的修正气他认为外部世界的限制使创作主体的愿望不 能得到实现,因此便借助幻想即艺术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因而产生创作 动机。荣格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但他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 是没有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他认为创作动机是由“集体无意识所 决定”的广不仅创作冲动的力量,而且它那种反复无常、娇纵任性的特 点也来源于”集体无意识。①这种集体无意识“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 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或迁移就能够在 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②。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指 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它兼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种 性质。它积淀于人类心理底层,不为意识所知,但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活 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广阔而深厚的根基在于集体无意识。审美心 理结构的“先验性”正是由集体无意识决定的。因为集体无意识“在所 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 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③。新弗洛伊德学派的沙赫特则 认为:“创造体验的主要动机是人对他与周围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那种 需求”,“导致创造体验的那种不期而遇主要是在相遇时刻的开放状态, 存在于反复多样地向着目标靠近,存在于注意、思维、情感、知觉的自由 开放的活动之中”。④他对泛性说进行了扬弃,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创作 动机的一般规律。
①[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 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岀版社1987年版,第368页。
② [瑞士]荣格:《心理类型》,伦敦1924年版,第6616页。
③ [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2-53页。
④ [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4. 情本说
同中国的“缘情说''一样,在西方也有着这种观点。如列夫•托尔 斯泰这样讲述创作动机的产生:“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 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 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 术活动。"①赫伯特•里德也说过:“艺术也是情感宣泄过程,但却是情 感振奋或升华过程。艺术是一种情感系统,而情感,正是产生优美形式 的温床。”②
高尔基曾讲过自己急于向他人倾诉自己快乐情感的心情:“我时常 觉得自己像喝醉了酒一样,并体验着由于想一口气就说完所有使我苦 恼和使我快乐的事情而发作的罗罗嗦嗦和言语粗俗的狂热,我之所以 想说是为了'释去重负我也常有非常痛苦的时候,那时候我好像一 个患歇斯底里症的人一样,'骨皱在喉',我想狂叫。'‘③他又说:“当心灵 装得过满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会让自己的力量……欢乐涌流出来, 溢向世界和人间。''④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在想像中表现自己的感 情,真正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苏珊•朗格说得更为概括:“艺术乃 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德国美学家里普斯的“移情"理论与之有着近似的观点:
这种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一切活动之所以发生,而 且能以独特的方式发生,都因为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 量感觉,我们的努力,或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 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 事件里去。这种向内移置的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近,因而 显得更易理解。⑤
① [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高尔基曾讲过自己急于向他人倾诉自己快乐情感的心情:“我时常 觉得自己像喝醉了酒一样,并体验着由于想一口气就说完所有使我苦 恼和使我快乐的事情而发作的罗罗嗦嗦和言语粗俗的狂热,我之所以 想说是为了'释去重负我也常有非常痛苦的时候,那时候我好像一 个患歇斯底里症的人一样,'骨皱在喉',我想狂叫。'‘③他又说:“当心灵 装得过满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会让自己的力量……欢乐涌流出来, 溢向世界和人间。''④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在想像中表现自己的感 情,真正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苏珊•朗格说得更为概括:“艺术乃 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德国美学家里普斯的“移情"理论与之有着近似的观点:
这种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一切活动之所以发生,而 且能以独特的方式发生,都因为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 量感觉,我们的努力,或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 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 事件里去。这种向内移置的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近,因而 显得更易理解。⑤
① [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② [美]H・里德:《艺术的真谛》,王柯平译,辽宁人民岀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③ [苏]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85页。
④ [苏]高尔基:《论写作技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⑤ [德]里普斯:《论移情作用》,见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7年版,第841页。
甚至连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包含着 情感的“意味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以独特方式排列、 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 情感。
5.过剩精力发泄说
5.过剩精力发泄说
这种说法认为,人们为了发泄过剩精力便会产生创作动机。诗人 席勒、英国的斯宾塞和康德都持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过剩精力''是文 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如果在应付生存竞争的需要之余 还有剩余的精力,则用之于无所为的活动。青飞鱼跃,鸟语虫吟,马嘶 虎啸绝非仅为觅食或迫于饥寒的呼号,而常常是借此表示其生存的欢 乐。动物发泄过剩精力的方式还仅仅局限于身体的活动;而人发泄剩 余精力就不仅仅是身体活动,他还可以凭借着丰富的想像力进行艺术 活动。原始人之歌舞音乐肇因于斯,后来文人之创作亦无非由此发挥。 可见,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 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艺术就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 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 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和无意图、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6 需要层次说和高峰体验说
6 需要层次说和高峰体验说
“需要层次”说主要源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在他的《人 类动机论》、《动机与人格》、《人的动机理论》等著作中,系统地提出和论 述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动机理论是“需要理论”的精髓。他在 “需要理论''中把人的动机需要分为7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 要。创作动机则产生于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 潜能是文化和生物的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作为人 的活动动机的各种需要。人既有生理的需要,也有审美活动的需要。 在他的理论框架中,人的需要是逐级递进的,只有在一个层级的需要满 足以后,高一级的需要才能够提出来,并要求得到满足。他认毎动机需 要也是递进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后高层次动机才能够 出现。他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面的需要,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①。这种自我实现即 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的实现”②。追求 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马斯洛认为这种需 要可以使主体的人格完善:“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 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 长。或者可以具体地概述为,向自我实现的各个方面和一切副次方面 成长,也就是说,他有一种内部的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发地表现, 完全的个别性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 的人。‘'③他同时认为各个层面也互相影响着。“一个行动和一个有意 识的愿望,如果只有一个动机,那是不正常的。”④他认为创作动机产生 于审美需要中。审美需要是指人对美的事物的观照、品味与享受的需 要。人不能缺少这样的需要,创作主体更是如此。在这些人身上,“确 有真正基本的审美需求。丑会使他们致病(以特殊的方式),身临美的 事物会使他们痊愈。他们积极地热望着,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热 望''⑤。对这些人来说,审美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有很强 烈的“审美的需要、冲动、愉悦、创造性,以及与审美有关的体验,他们 的“审美的体验是如此强烈,审美的渴望是如此迫不及待''⑥。于是,创 作动机便由此而生。创作主体的需要也是逐次递进的。满足基本生存 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然后才可能是审美的需要,即使是杰出的作家、 艺术家也不能例外。美国心理学家亨利-默里曾将人的需要分为成就 需要、审美需要、了解需要、攻击需要、防御需要、游戏需要、性需要等 20种,亦有一定的道理。与此相应,这多种多样的需要也就可以转化
①[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第45页。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 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③ [美]马斯洛:《心理学的数据和人的价值》,见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 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④ [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⑤[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程朝翔等译,华夏岀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⑥ [美]爱德华-霍夫曼:《洞察未来》,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 — 128
为各式各样的复杂动机。
马斯洛还提出了“高峰体验”说。他认为在需要的最高层次可以产 生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指人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 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丰富体验。他列举了可以产生高峰体验的多种美 好情境。如爱情、创造激情和灵感、领悟真理、母爱、与大自然的交融, 等等。他说:“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 能是稍纵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 乐至极的感觉。“①这种状态就是马斯洛所认为的高峰体验。只有在这 样的时刻和情境中才会产生创作动机。无独有偶,尼采也这样讲述艺 术体验达到高潮产生创作动机时的审美状态:“它一方面是旺盛的肉体 活力向形象世界和意愿世界的涌流喷射;另一方面是借助崇高生活的 形象和意愿对动物机能的诱发。它是生命感的高涨,也是生命感的激 发。''②他又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完满,认为“'完满'是在那些状态中 (特别是在性爱中)天真地透露了至深的本能通常尊崇为最高、最令人 向往、最有价值的东西,透露了本能类型的上升运动,而本能实际上也 就在力争这种境界。完满是本能强力感的异常扩张,是丰富,是冲决一 切堤防的必然泛滥"③。叔本华也认为,这种动机是“以经验享乐、获得 满足、理解和发现、寻找新奇、有所成就和创造这些欲望为特征的 动机。”④
7. 动机圈说
马斯洛还提出了“高峰体验”说。他认为在需要的最高层次可以产 生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指人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 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丰富体验。他列举了可以产生高峰体验的多种美 好情境。如爱情、创造激情和灵感、领悟真理、母爱、与大自然的交融, 等等。他说:“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 能是稍纵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 乐至极的感觉。“①这种状态就是马斯洛所认为的高峰体验。只有在这 样的时刻和情境中才会产生创作动机。无独有偶,尼采也这样讲述艺 术体验达到高潮产生创作动机时的审美状态:“它一方面是旺盛的肉体 活力向形象世界和意愿世界的涌流喷射;另一方面是借助崇高生活的 形象和意愿对动物机能的诱发。它是生命感的高涨,也是生命感的激 发。''②他又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完满,认为“'完满'是在那些状态中 (特别是在性爱中)天真地透露了至深的本能通常尊崇为最高、最令人 向往、最有价值的东西,透露了本能类型的上升运动,而本能实际上也 就在力争这种境界。完满是本能强力感的异常扩张,是丰富,是冲决一 切堤防的必然泛滥"③。叔本华也认为,这种动机是“以经验享乐、获得 满足、理解和发现、寻找新奇、有所成就和创造这些欲望为特征的 动机。”④
7. 动机圈说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等人认为,复杂的活动是由几种同 时起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动机所推动的,这些动机构成“多分支的动机系 统”,因此他们,提出了动机圈的理论。他们认为:“动机圈是一个复杂的 构造,它是以遍机——需要为中心,在它的周围排列着地位不同的各种 相关的特征的完整结构在动机圈内占优势的动机并不是固定不变
①[美]马斯洛:《谈谈高峰体验》,见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 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①[美]马斯洛:《谈谈高峰体验》,见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 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②[德〕尼采:《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文良文化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31页。
③[德]尼采:《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文良文化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30页。
④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43 页。
的,占优势的动机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①当然“动机圈中任何一种 动机系列占优势,只是说明什么样的动机统领着动机的其它系列,并不 意味着其它动机系统不存在或不起作用”。②这就是说,创作动机是一 个群体或圈体结构,各个动机排列组合,形成了一个圈状结构。在动机 圈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动机起主导的作用,边缘的起次要或渐次的作用。 这个排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在起变化,即由外缘向内核转换, 或由内核向外缘转换。
8 “人的需要''说
8 “人的需要''说
.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需要”理论正确地指出了动机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第一种是物质层面的需要,人类 在满足这个层面的需要以后便会产生第二种需要,即精神层面的需要。 人们首先必须满足第一层面的需要,然后又必须满足第二种需要,两种 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人才可能成为“丰富的人”、“完整的人马克思 认为人的生活活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活动。所谓“自由”, 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 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活动;所谓“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 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 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 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 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③“人的生活活动"包括艺 术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创作主体在创作以 前,他的动机就已经存在于头脑之中了。文艺作品是他的本质力量的 对象化,也是创作动机的对象化。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和本质力量可 以通过创作活动展现和外化出来。他还指出了创作活动的重要意义: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
①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①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② 同①
③[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版,第202页。
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 主体。,,①
尽管中国和西方关于创作动机的理论不完全一致,但都在以不同 的方式和视角来探求和解析创作动机产生的原因和路径。这些说法之 所以既相同又相异,既相合又相离,是因为创作动机形成的缘由是多方 面的,理论的阐释自然就会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 出,创作动机是一个群体机制,它具有巨大的组合性和包容性。任何创 作动机的出现都不是单一、单向、单维的,而是一个多重、多维和多项的 心理机制合成的结果,只不过在外显时是以一种主要的或重要的动机 为主罢了。
尽管中国和西方关于创作动机的理论不完全一致,但都在以不同 的方式和视角来探求和解析创作动机产生的原因和路径。这些说法之 所以既相同又相异,既相合又相离,是因为创作动机形成的缘由是多方 面的,理论的阐释自然就会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 出,创作动机是一个群体机制,它具有巨大的组合性和包容性。任何创 作动机的出现都不是单一、单向、单维的,而是一个多重、多维和多项的 心理机制合成的结果,只不过在外显时是以一种主要的或重要的动机 为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