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时下流行一首歌:“我们共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生活 在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分工有别,也就注定了生存状 态的差异,也像我们每个小家庭一样,有的成为新贵族,有的 成为白领中产,大多数是普通的劳动者。在我们国家,这些普 普通通的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在这个主体中,最多的还 是八亿农民。作为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学,理应关注和表 现这些底层的老百姓生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一直 是东方社会发展的关键。文学,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我想,作 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应该深入到农民中间去,这是我 们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势,还有责任。前些年,由于工作关系进 了县城,我经常到乡下跑,还在一个小渔村挂职任副村长深入 生活,听听农民的心里话。生活变迁的脚步,无不闪烁时代精 神,正是这火热的现实生活激发我进行创作的。但我觉得现在深入生活,是一种古老的体方式,这才是生活体o当生沽 体验发展到生命体验,最后升到艺术体验•这才是文学所需 要的。乡村中的一切,只有打己真正感受到才会真实,才会独 持,才会有时代特色。
         在我写“雪莲湾' 风情”系列小说时,我想将读者领进他们 的船舱,闻闻这里的鲜气,看看他们出海前备好的粮、水和菜• 这一刻我,忽然感到,渔民对大海的认识是复杂的。他们用生命 与大海搏击,他们满怀希望出海.又满怀希望收荻。更让我感 动的是,他们将苦难转化为劳动过程的壮美,这是爱,这是希 望,希望是劳动者的第二灵魂,所以我把他们生活的苦难和欢 乐写给读者。我想,文学面对乡土歌唱的时候,也该为这些劳 动者诉说悲苦,将农民心灵深处的美好与渴望揭示出来,是警 示?是关怀?是分享?还是相知?我们胸中也时常涌动一种 热辣辣的感情。在物欲畸形膨胀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毎个家 庭的每个成员,如何搀扶、体贴,相互鼓励度过眼前的难关.这 个过程,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过程。正是劳动人民高贵的精 神品格,推动历史前进的。
         热爱生活,首先是热爱这个家,特别热爱家庭中每一位劳 动者。倾心,无须诉说的一种倾心,一种暖意融融的关注,一份 带着希望的情感,一种现实和浪漫相交融的,带有暖意的真 实。几年过去了,我们社会生活的脚步向前迈进,可是底层有 许许多多问题,无序、虚夸和贫困,特别是各种矛盾的错综复 杂和一时难以全部解决,再看看周围的普通人民,他们忍辱负 重,在做各种生存的努力。无论这个大家,还是千万个小家,都在为富裕和发展而努力拼搏。还应看到,在这方土地上,正发 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一切困难都是能够 克服的,这是前进中的困难。虽然文学的功能是有限的,可是 作家的良心和责任是无限的。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促使 这个家更加健康、公.正、和谐.、美好。这是中国人的共同召唤。
         不说有多高觉悟,不说文学功能大小,但有一点是无疑 的,我们以关注这些社会问题,反映人民呼声,讴歌时代精神, 是不会错的,我写“雪莲湾风情",写大平原,写我所居住的小 城。
         我喜欢诉诸心灵的文学,也喜欢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文学。 对于一个家,让家庭幸福美满的首要条件,还是这个家庭成员 的责任感。我们可以忘却彼此的名字,但不能忘记一种责任,
不能丢掉这份感情。面对这个世界,文学虽然不能拓展生活空 间,可是面对生命的流水,小说便是这流水的韵律。
         收入这部小说集的作品,既有“雪莲湾风情”,也有我走上 大平原和城镇的新作。为什么告别大海,文坛和读者都有不同 的反应。我的想法是想淡化民俗风情的展示,更有力更直接地 贴近现实生活。没想到,一上岸就被“套''上了“马车我与何 申、谈歌兄被称为“三驾马车",没想到就这么叫开了。今天收 获的田野上,用马车收秋的不多了,可是我十分想念故乡运粮 的“马车”,远去的车辙湮没在平原的风尘里。
         有的读者朋友写信来,希望你这“大海的歌者'‘将马车拉 回蔚蓝色的土地上。他们说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可写海的作 家那么少。我想,“雪莲湾"是我永远的生活基地,我心中永远装着这片海湾。等有一天,我对她有了新的认识,我还会回来 的。再回到大海,一定要有更新更深的东西,才不会让读者失 望。
         乡村在我理性炽热的视线里藏得很深,我望见了秋天的 风景。乡亲们脸上拥挤的皱纹,缓缓行走的马车,承载着这片 土地成熟的嘱咐,鼓舞我们认知乡土和城市。昨天有昨天的心 事,明天有明天的追求,生活推动着文学新的生长点。愿我的 想象与叙事同行,愿我的笔墨与百姓相通。我感到,新生活的 激流又来叩击文学的门环,秋天在不远的岸上等候。
         我们的大家庭里,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我们的 文学描绘的就是这一片沉重而多情的风景。
         我的小说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正静心,想怎样把小 说这个话儿做得更精细一些。在这本小说集出版时,我衷心感 激扶植、帮助我的《小说月报》编辑老师,感激百花文艺出版社 的领导。在收获的季节,记住这份情感,我们的“马车队''还会 向前走一程的。
         关仁山
         1996年11月于唐山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