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元教授用他疲惫而坚实的身躯守护滦河岸边的文化,守护着唐山的作家和作品。在他守护的对象里,有一个群体,那就是他家乡的丰南作家群。杨老师正在写一部专门针对这个群体的论著《丰南作家论》。那么丰南作家群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有着怎样的历史?它的崛起又对文坛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就此,本报采访了杨立元老师。
记者:众所周知,丰南作家佳作迭出,创作的小说、散文、影视剧本等多次在全国、全省荣获大奖在省内外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地域文化现象,被评论界和媒体称之为“丰南作家群”,这也是全国文坛的一种独特现象。您认为丰南这片沃土之所以能造就这么多人才的原因在哪里?
杨立元:如果要说原因,首先是因为丰南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南是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是外来文化进入较早的一块土地,区域文化深受其影响,也随之丰富起来。其次是开拓进取的精神。丰南开拓进取,是最早的河北十强县(区)之一,这种精神同样影响到文学。再次一个文化流派必须要有一个引领者,马嘶就是丰南作家群的奠基者。他从1957年在北大毕业后到丰南培养了一批人才,代代传承,现在根脉已经扎得很深了。还有政府的扶持也很重要,在丰南作家群的作品集和刊物出版上,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记者:我们知道,您对丰南作家群极为关注,在您的书中多次提到这个群体,并且这个名称也是您提出来的。为什么对这个群体这么关注?
杨立元:丰南是我的家乡,我有很深的恋乡情结。丰南作家群是我家乡的文学群体,许多作家是我的文友,所以,我要为他们张扬、鼓呼,尽我所能,从个体到群体,从作品到作家我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记者:丰南作家群经历了原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那么总体来说,这三代人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学创作风格?
杨立元:丰南作家群的奠基人是马嘶先生,他是原生代的代表,作品多表现乡村文明,有一种静止的、迟滞的纯静之美,有一种田园情趣和乡土情怀。而关仁山、刘宝池、李木马、肖劲风、东篱、李枝增、刘国强、孙志宏、孙玉春、刘中环、马广乐、王义昌等人都属于中生代,他们的作品多描写改革开放以后的生活,表现城乡冲突,有着怀旧与开放兼顾、封闭和进取并存的特征。而像吴红星、刘春辉、唐棣、赵叶……他们这批新生代的取材范围和创作态势较之前两代略显驳杂、繁复,创作手法也较为多样这三代人从12岁到70多岁不等,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这三代人的不同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那就是从纯净到多样,再到繁杂。
记者:这个群体里面好像除了关仁山之外成为职业作家的人并不多,但是他们都为了文学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地坚持?
杨立元:首先就是爱好,有了爱好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还有就是文学习惯,在丰南,这种文学习惯是代代传承的,有了习惯就有了坚持,有了坚持才能有所成就其次是坚守,多年来,丰南作家群在风云变幻的文学环境中矢志不移地写作,不彷徨、不更移,这是难能可贵的。
记者:说到文学创作,近些年来,“文学边缘化”的现象和话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有的学者认为“文化边缘化是由社会消费思潮导致出来的,文学被异化为人们欲望的消费品,失去了原有的高尚地位,认为文学边缘化是文学的悲哀,甚至怀疑“文学走向终结”。也有学者认为文学的边缘化是文学本来就应该有的常态,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您是怎么看待文学边缘化的呢?文学边缘化有没有影响到丰南作家群这个群体?
杨立元:我认为文学永远不会边缘化。因为世界如果没有了文学,那么这个世界将是芜杂的和丑陋的。在人心异化、世界污化的语境中,只有靠文学,才能使生命高尚起来,使人心高贵起来。人也只有在文学中才能够找到慰藉、找到力量、找到理想。一个人不看文学、不读经典就永远不懂得美,不懂得的高尚;若没有文学,世界就会变得平庸、变得丑陋。文学是生活的引领,行进的阶梯。文学是向善、趋美、求真的,是永远不会边缘化的。
再说丰南作家群,从70年代末开始,在马嘶的引领下就一直不断前进发展,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有了关仁山这样一批作家,进入了10年的兴盛时期,直至现在,丰南文化仍以文学为引领,百花齐放,发展繁盛,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共同进步,丰南作家群也由此进入了繁荣时期,从未有边缘化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强大的文学群体。
记者:您说过,“一个城市应该有作家,更应该有批评家”,您既是一名作家又是批评家,那么从这两个角度看这个群体有什么不同?
杨立元: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看,作家表现的是形而下的生活,评论家提炼的是形而上的思想;作家提供的是形象、感性的人生图画,而评论家归结的是真理、抽象的人生规律。我认为。一个评论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作家,不仅要有思想的丰盈,理论的丰实,还要有感情的丰富,生活的丰厚。从这两个角度看丰南作家群的作品,可以说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亮度,达到了感性和理性、质感和美感的完美融合。
记者:作为一个批评家,您对丰南作家群有着怎样的期待?
杨立元:现在丰南作家还缺乏像关仁山这样的领军人物和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我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够尽快地出去,迅速达到一个高位,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文学群体和创作态势,走出河北,走向全国,成为一个强势群体。
载《燕赵都市报·冀东版》动周刊2011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