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瑛是当代军旅诗的开拓者。多年来,他笔耕不辍,佳作迭出,已经出版了 56本诗集和 诗论集,因此被誉为诗坛的“常青树”。李瑛不仅是著名诗人,也是诗界的领导,他先后任解 放军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社长,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席团成员,中国 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获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功勋荣誉章。作品曾分获第一、二届全国 优秀诗集一等奖,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郭沫若诗歌奖,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及中宣部第七届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一等奖,另有多部诗集和组诗获 过多种奖项。有多部研究他诗作的学术专著问世。1982年和1984年,他曾两次参加中美作 家会议,并应邀访问过亚非拉美欧等许多国家,有多部诗集和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和 发表。
李瑛的杰出的诗才源于家乡水土的滋养。他于1926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这个 物宝天华、地灵人杰的地方。清亮甘甜的还乡河的河水、坦荡无垠的冀东平原的沃土,培养 了他创作的天资灵性,给予了他丰厚的创作资源。在上中学时,他常常饿着肚子读书,甚至 冬天连袜子也买不起,却对创作充满激情。他和同学一起组织了“田园文艺社”,创作了许多 以家乡田园生活为审美对象的诗歌。1942年春,在他十六岁的时候,首次发表了自己的诗 作《播谷鸟的故事》。父母被他坚定执着的创作精神所打动,卖了粮食,资助他和同学共同出 版了诗歌合集《石城底的青苗》。他没有因为缺吃少穿的贫困生活而减退写诗的兴趣,国难 当头更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由于他思想激进,被学校认为“思想不良",高中尚未毕业 便被开除了。两年后,他怀着朦胧的革命理想和救国救民的宏大志愿,毅然离开家乡,投考 到了北大中文系。在北大,他在“吃窝头食堂”就餐,生活非常艰苦,但仍积极创作。在四年 的大学生活中,他的老师沈从文和冯至等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也使得他的诗作有了很大的提 升。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党的地下组织,一边读书创作*一边投身学生运动。所以北平一解 放,他就投笔从戎,随大军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又一路南下到武汉、广州,后来又参加了进 军广西和解放海南岛的渡海作战的战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第一本诗集《野战诗 集》。而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 的考验;在浓烟弥漫的坑道掩体里,他点着煤油灯,用罐头盒上的纸写出了《战场上的节日》。
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南疆北国,他和战士们一起巡逻,执勤;他探访老红军,祭扫烈 士墓•…••在东海前线的工事里,他创作了《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在广西十万大山和大连大孤 山的哨所里,他写下了《静静的哨所》《红花满山》。在他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抒写战士的 生活、表现战士的情怀成为他最热衷的题材。他的诗选集《战士万岁》和《红花满山》《枣林村 集》竟然一版再版,后者发行到30万册,这在同时代诗集的发行中是不多见的。多年来,他 的诗成为战士们最喜欢看的文学作品,也使得许多战士记住了他的诗句。在对越自卫反击 战中,广西某部队战斗英雄、一等功荣立者刘勇,上战场前曾在笔记本上抄下了李瑛的诗句 《关于生命》,然后揣在怀里,呐喊着向敌人冲去……正是这首诗激励着英雄为祖国冲锋陷 阵。在李瑛的诗作中,军旅诗占了很一定的比重。从40年代的解放战争,到50年代的抗美 援朝,再到70年代的抗越自卫反击战,李瑛既是战斗的参加者,也是战争的歌颂者。他以战 士和诗人的双重角色置于其中,许多经典的诗篇就诞生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使得战争的残酷 与诗情的烂漫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他的诗句如同战斗的号角、时代的强音,给人们以鼓舞、 以力量,被人们广为歌咏和传诵,李瑛也不容置疑地成为了当代军旅诗的开拓者。他的诗也 因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魅力,而被人们称为“李瑛模式”,被军旅诗人们学习效 仿。因此,他“影响引领了一代诗风,许多年轻诗人特别是军旅诗人都以他为示范和榜 样”⑴。他的《一月的哀思》《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生命是一片子》等诗歌,不但成了脍炙人 口的名篇,也成为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为一代一代人学习和传承。李瑛不仅在人民群众中 有广大的读者,国家一些领导人对他也十分景仰。在2006年7月,温总理出访非洲七国后, 写了一首诗,委托范敬宜转达向李瑛请教之意。李瑛很惊讶:总理这么忙,还知道我的名字? 于是,李瑛和温总理有了书信往来。温总理在给他的一封复信中说:“……先生的诗作为人, 我早已景仰,今日相识,引以为豪。我喜欢诗词,可惜只能读,不能作,倘能从您那里学得一 点,深为幸事……”⑵在2006年11月13日,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代 表大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同文艺家谈心,席间问:“李瑛来了没有? ”坐在第九排中间的李瑛站 起来,共和国总理和在场的文艺家们一起热烈鼓掌。
但李瑛的诗歌创作道路也不是平坦的,他也和他同时代的诗人们一样饱受政治风雨的 冲击而屡经磨难。在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他曾因为在大学时代写过评绿原先生诗的文章 而被隔离审查。1957年,又因为受株连而被划为“中右",莫名其妙地背上了黑锅。1959年, 因为曾在朝鲜战场上写过歌颂彭德怀元帅的诗文而又被第三次审查,接二连三地遭受政治 磨难。但作为一个战士,他始终冲锋在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他满含泪水写下的抒情长诗《一月的哀思》。诗写完 后,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的禁锢,他只能把这首诗藏在抽屉底层,直到粉碎“四人帮”才得以 发表。这首诗让全体中国人热泪盈眶、反复吟咏,借以表达对周总理的无比怀念之情。它既 是“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沉痛悼念,也勇敢地抒发了对那个荒诞岁月的不满和抗争,从艺术性 而言,在那个流行声嘶力竭的标语口号式诗作的年代里,这首诗却以其唯美深沉的抒情艺术 让读者耳目一新,这首诗也好像一个分水岭,使李瑛先生的创作方向从军旅题材更多地转为 政治抒情诗,就如同从一座山峰攀向了另一座山峰,他的诗作在新的时代中依然焕发出生机 和活力”⑶。
进入文学新时期以后,李瑛焕发了创作的青春,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作,多部长诗和组 诗获得多种奖项,也形成了“豪气中显示精巧,壮阔中透现细腻”的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给 人以多姿多彩的审美感受。“他以想象的开阔,提升了诗境的精神气韵,以轻盈的笔触,精巧 而又自然的描绘,表现生活的美妙,意象丰富语言活泼,在清纯的色调中常常有浓淡对比,使 之色彩纷呈;在传神的描绘中常常融入辽远的想象,使之气象万千,就这样构成了他作品的 细密而又飘逸、柔美而又矫健的主导风格。”菌这正如著名诗评家谢冕所说:“李瑛在开掘一 般被认为是枯燥单调的军队生活的内在情趣以及浩瀚而广阔的军旅诗情方面,作出了独特 的贡献。在军队乃至在全国范围,李瑛的诗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的诗大致表现的是军 人生活所具有的壮怀激烈,举凡守疆保国、行军训练、风雪雷霆、刀光剑影,这一切都被他表 现得精致而优美。李瑛的诗在内容方面大体都是大的题材,尽管在他的诗中也不乏对于精 微的小场景的描写,但无不涉及英雄气概和报国热忱,在他的诗中几乎找不到时下大面积弥 散的绝对私人化的情节。”關在他晚近出版的诗选集《河流穿过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 视野更广阔,思想更敏锐,更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类未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 历的丰富,诗歌风格也有新的变化。早年清新婉约的笔墨在减少,而苍凉的历史感和开阔的 视阈日益增添了他诗歌的雄浑和悲壮。从这本书不仅可以看到他的创作题材、主题、形式和 风格的发展,也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阔大、高洁的胸怀和敏锐的诗歌触角以及生命意识、 哲理意识的强化和高龄人特有的深刻的历史深沉凝重感”⑹。
在2011年1月,《李瑛诗文总集》出版,全集共14卷,较为完整地收入了李瑛的优秀诗 作,记录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经历的独特感受和深刻认知以及他对人生、对文学艺术 的独立思考和审美实践,具有独特欣赏价值和史料价值。《李瑛诗文总集》出版后,由中国文 联、中国作协和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共同举办了“《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 谈会”,对李瑛的诗歌创作进行了认真的研讨。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 在会上讲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 主席李冰,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杜金才等出席了会议。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对李瑛的创 作人生和作品给予了高度地评价。
李继耐在讲话中认为:李瑛同志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德高望重、声名远播的杰出的人民 诗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军旅诗歌创作的一面旗帜,是一位品格高尚、胸怀宽广的长者,是 一位淡泊名利、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是年轻一代学习的楷模。李瑛同志在近七十年不平凡 的革命和创作实践中,耸立起一座令人仰望的艺术丰碑,给广大读者和部队官兵留下了宝贵 的精神财富。他指出,李瑛的诗歌创作特色,一是时代感强。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 平时期,一直到新世纪,他都注重以史入诗、以诗写史。因而他的作品能够深刻传达出特定 年代人们普遍化的思想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穿越时空的艺术力量。因此,他的诗作 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当代史和心灵史。二是军旅特色。 李瑛是20世纪新诗史上军旅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充满浓郁的战斗气息,洋溢着爱 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精神,成为催人奋进的战歌和号角。三是取材广泛。他的诗歌 视野宽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可以成为他诗歌表现的对象,在他的笔下构成 动人的诗篇。四是风格独特。他的创作将诗歌与哲学、形象与抽象、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适 度融合,诗风显得深邃厚重,充满辩证的哲思,走向炉火纯青的成熟境界。五是精品荟萃。 他的许多作品意味隽永,非常耐读,都是艺术精品。⑺这可视为对李瑛诗歌创作特色的全面 评价。
在研讨会上,大家对李瑛在长达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知疲倦地歌颂党和祖国,歌 颂人民和军队而写作,始终站在时代的巅峰上歌唱,始终葆有激昂和旺盛的创作激情,始终保持高质量、高水准创作给予了高度地评价。大家认为他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扬着雄壮的军旅旋律,呈现出精致典雅、大 气沉雄、刚柔相济的风格,体现了战士、诗人、哲学家三位一体的特点,在军旅诗歌创作和我 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诗歌艺术风格的成熟和发展。他“多 姿多彩的艺术题材和艺术风格所始终指向的精神世界与高度,都是一个诗人博大美好的艺 术情怀”⑹》可以说,在这次会议上,李瑛的人品和诗品得到了高度地赞誉,大家一致认为他 和他的诗歌是一个时代诗歌和诗人的典范。
李瑛在近70年的创作的历程中,始终以“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与追求”和“持之以恒的 艺术情怀和爱"⑼不知疲倦地为人民而唱,为时代而歌。他的诗歌与时代紧密契合,与人民 休戚相关,“代表着时代与人民的美学追求,具有不断革新发展、走向现代审美境界的时代审 美属性和美学功能,它以巨大的时代力量,推动历史前行,同时又以强烈的呐喊声威,痛击着 嘲讽崇高、放纵物欲的俗恶现象”,M因而成为了一个人品与诗品相统一的当代诗人楷模, 一个令人敬仰的战士的歌手、祖国的赤子。他的诗歌也成为了中国当代军旅诗甚至是当代 诗歌史上的标高。
二
李瑛是一个有大爱情怀的诗人。古仁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口门的人 文精神和忧患意识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始终“把自己看做是祖国的儿子、人民 的儿子”。"在他生活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他都敏锐地观察和审视生活,为国家和民族所遇到 的艰难困苦而忧虑,为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美好前景而欢呼,并用精美的诗句,把这些真挚 深厚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他的诗作有深度、有热度、有力度,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思想认同 和情感共鸣。紧密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叩2〕李瑛曾这样说过:“我爱我的祖 国和人民、爱我们的战士、爱大自然,爱我们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这个紧张繁忙、瞬息万变 的世界,以及它充满希望的未来。我希望我的笔,能够记录和见证我们祖国成长的艰辛、社 会的忧患,以及我和我这一代人生命历程中的苦乐悲欢、人们心灵中的奥秘、情感的流动和 灵肉的疼痛,以有益于人们的良知和尊严。”这可以视为他心灵的自白、创作的动机。不 管时代风雨怎样地变化,遭遇怎样地磨难,他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乡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 正是因为李瑛有这种大爱之心,所以他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自己所处 的时代和具体生活中,去感受和表现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 美的追求”,始终“自觉坚持高贵的诗歌理想、诗歌精神,恪守诗歌的神圣品格和纯净,使自己 的劳动有益于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有益于人们的心灵建设和社会进步”,并将此作 为“指导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这在理想淡化、精神异化的语境中葆有这样的大爱之心 和崇高理想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
这种大爱之心不仅成为了李瑛创作的动机和动力,也成为了他诗歌的主要内容。这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家乡的恋爱
恩格斯说:“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一个爱国的人首先是爱家乡的人。李瑛是 一个爱家乡的诗人,他对家乡始终怀有“走到哪里也难以忘怀的情感”的浓重的恋乡情结。 在家乡举办他的个人作品专场朗诵会时,他未能亲自到场,但他还是郑重地托女儿带来了一 封亲笔信,信中写道:“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大家好!唐山丰润区是我的故乡,它的山凝成我 的骨骼,它的水流成我的血液,它的泥土孕育了我生命的基因,我是吃它的乳汁长大的。我 的青少年动荡苦难的岁月,是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度过的,离开她后,无论我走到哪里,也无论 离开她多久,总是情牵梦绕地想起她,怀念她。她像一座巨大的磁场,时时刻刻吸引着 我,,[,5] o由此可见诗人赤子的心怀,纯真的感情,令所有在场的人感佩动容。在唐山大地震 二十周年之际,他激情澎湃地写下了《寻找一座城》,他用“生长着年轮的笔"表达着对家乡朴 素的爱恋。由此可见,爱家乡、颂家乡是他的创作主旨,也是他创作的最深刻、最稳定、最强 大的“原动力”。长期以来,李瑛创作了许多以家乡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早在读中学时, 他就以家乡的田园生活创作了处女作《播谷鸟的故事》和第一部诗集合集《石城底的青苗》。 后来他又创作了《青蛙》《蟋蟀》《感谢野菜》《野草》等许多怀念家乡的作品。尤其是进入老年 之后,他愈加思念的家乡、怀恋故土 •他曾这样表白:“几十年匆匆远去/越是年老,越是梦 长/我要把最后一把泪/洒在故乡野草的根上”(《思念埋我童年的故乡》)。那多姿多彩的原 野是他心灵的栖息地,那美丽富庶的家园是他精神的伊甸园。尤其是童年的生活更使他终 生难忘,不时地激起他的童心、童趣,并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他说:“我不大顺从岁月的冲 刷,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片童心。”这正如同冰心所指出的那样:“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 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 习惯,深固地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疽对李瑛来说,早年乡土的印象 在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到了老年更成为了一种永远的怀恋0如儿时小屋“油盏”中的豆芥 之光一直照耀在他的心头,“照耀”着他“写下激情翻涌的诗行”,照亮了他写诗的路程;儿时 风雨中的一把“油纸伞”,支撑起他童年的温暖,也为他坎坷多艰的人生路程遮风挡雨;池塘 中小小的蝌蚪,为他牵来一片梦的“春天”,给他心中永远春天般的温暖……,这些诗充满深 情和依恋,意味深长。虽然诗人有些诗写得苦涩、伤感,却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爱怜和 疼顾。如诗人在《回忆:我的童年》中所吟唱的:“至今,几十年匆匆过去,/我总想起那蓬倔强 的野草/凄苦,贫瘠又桀鹫,它的形状/如一把野火在愤怒地燃烧”;在《风箱响起》中所倾诉 的:“至今,从时间那头/顺着燃烧的草根/仍能摸到我的骨头/从我的泪里/仍能闻到北方农 村的苦味儿。”这些童年经验成为了他创作的资源,这些“记忆之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恋爱。
2. 对人民的挚爱
李瑛一生挚爱人民、忠诚于人民,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人民 而歌,为战士而歌。战争年代,他冒着战火的硝烟,创作了许多战地诗篇,如《野战诗集》《战 场上的节日》《在燃烧的战场》等。和平年代,他深入战士中间,足迹踏遍了高原哨所、海岛边 防,并以普通战士的姿态去观察、感受和理解世界,把笔墨倾注到战士身上,发掘他们美好的 情感和理想,从而写下了一首首深受官兵喜爱的“士兵之歌”,赢得了“战士诗人”的赞誉。即 使在“文革"期间,他写的《红花满山》《北疆红似火》等诗集,也因其多着眼于边防战士丰富多 彩的斗争生活的抒写,排除了政治上的干扰,在艺术上的日臻完美。因此他的“军事题材诗 作,回荡着昂扬的军旅旋律,表现了亲切的军营生活,在激励官兵斗志、陶冶官兵情操上发挥 了重要作用,为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教材”口可。在军旅诗之外,李 瑛还创作了大量表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大自然风光的诗作。如《戈壁海》《雅鲁藏布江上 的霞光》《祁连山寻梦》《青海的地平线》《贺兰山谷的回声》《红土地之恋》《漓江的微笑》《黄土 地上的蒲公英》《黄土地情思》等大型组诗。在诗歌观念上,他不断地以“人的文学”对“政治 文学”进行校正,表现了他对人性美的不懈追求,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人民中间保持着长久的 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他在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一月的哀思》中,高度赞颂了周总理的为 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充分表现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敬爱之心。全 诗以“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情感为机杼,构筑了一座高耸的悼念总理的艺术 心碑。不难看出,这首诗把诗学的人学观念推向了一种极致。此后,诗人的创作都坚持了 “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坚持了对人的价值与意义不懈追寻,确立了以人的中心的地位,并 攀援到了人性的高度。在他的诗中所表现的人民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有领袖和名人,更多 是歌颂那些普通而平凡的人。如在西沙群岛牺牲的战士、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的部队、倒在 青藏线上的筑路士兵,我国卫星成功发射站的科技人员等等。这其中,有他的乡亲,有他的 战友,他与他们情同手足、亲如骨肉。在小的时候他与乡亲们一起受苦受难,在战争年代他 与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和西沙自卫反击战中,他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 友谊,所有这些人和事使他终生难忘。他说:“参加过这些严酷的斗争生活,经过这些磨练, 我在思想感情上就不能不写这些事。”口旳正是这种对人民的挚爱之情使他创作了大量充满 人文精神和感恩情怀的诗歌。
3. 对祖国的热爱
李瑛始终不渝地用歌颂祖国、赞美时代,在诗中彰显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朱自清曾说闻~多是“一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是唯一的爱国诗人我们也可以借 用说,李瑛是当代诗歌中一个爱国诗人,而且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在祖国刚刚解放时, 他说:“年轻的时候,我打过仗,拿枪保卫过我们的祖国,也用笔歌颂过我们的祖国。这个古 老的民族受了那么多苦,现在翻身了,不能不引起我对它的爱与歌颂”'河。在进入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时,他说:“我发现,在我的祖国,阳光、大海、深谷、山峦,无一不跃动着蓬勃的生命; 特别是劳动在她胸怀中的质朴的人民和保卫着她的忠实兵士,他们的新生活、新感情,给了 我极大的激动和美好的感受,于是,我想和我的朋友们高声谈话。这些诗就是我当时感情的 简单记录;如今把它整理出来,作为我对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和军队的一点积极的爱的表 示"⑵〕。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他说:“我爱我的祖国和人民、嚳我们的战士、爱大自然,爱我 们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这个紧张繁忙、瞬息万变的世界,以反它充满希望的未来。我希望 我的笔,能够记录和见证我们祖国成长的艰辛、社会的忧患,以及我和我这一代人生命历程 中的苦乐悲欢、人们心灵中的奥秘、情感的流动和灵肉的疼痛,以有益于人们的良知和尊 严。"⑵】所以,他创作了大量的歌颂伟大祖国的诗歌,把他对祖国的大爱之心毫无保留地倾 泻出来。随着时代的更移和社会的变化,李瑛的诗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他“作为一个军 人,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之心没有变;真诚、朴素、执著,既忠于信仰、又忠于艺 术的观念没有变”「方在共和国四十岁的生日时,他写下了《放在长城上的一束野菊花》赞美 祖国:“让我釆一束带露的野菊/把它和我的诗一起/放在长城上/请接受吧亲爱的祖国/这是 我献给你的/献给你的一片永世不渝的/爱情气 在共和国五十岁生日时,他写下了 3600行 的长诗《我的中国》歌唱祖国:“离我心脏最近的,是你/守护着山的尊严水的歌唱的,是你/照耀在一切星辰之上的,是你/呵!我的中国”。在共和国六十岁生日时,他写下了《一个人的 历史》颂扬祖国。“七十年前……/夜半惊醒的梦是祖国/最早认识的是军靴和刺刀/六十年 前/我用仇恨擦亮一颗红星/把它端端地镶在头顶/……/如今/我不愿再把自己的故事告诉 孩子/他们却从民族史书后/依稀味到风雨和月光的声音/是我的诗句流出的声声/我心跳的 回响”。这正如铁凝在“《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上所说的那样:李 瑛是属于祖国的,是祖国的赤子。翻开李瑛的人生履历,我们不难看到李瑛老师的心是和着 祖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的,李瑛的诗是和着祖国前进的足音一同共鸣的。尽管他和他的 诗也经历了多次的浩劫与磨难,但他从没有抱怨过生活,没有抱怨过历史,更没有抱怨过祖 国。尤其让人敬仰的是,无论怎么被打击、批斗、抄家和下放,他都没有放下过自己的笔,没 有放弃过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他诗歌的血管里,依然流淌的是一个人民诗人对祖国的忠贞 不渝;他歌唱的喉咙里,依然发出的是人民歌者对祖国的由衷礼赞。在他经历风和雨的洗礼 后,用全部的生命把爱奉献。他的心,也因此装得下整个世界。他的《戈壁滩》《雅鲁藏布江 上的霞光》《青海的地平线》《贺兰山的回声》《黄土地情思》等大型组诗,是他用爱丈量祖国大 地时,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建设成就的纵情放歌;而他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我的中国》《生 命是一片叶子》《我另一个祖国》等诗篇,则是他在经历风和雨的洗礼后,用全部的生命把爱 奉献。他的心,也因此装得下整个世界尸句这可视为李瑛对祖国之爱的最好的解读。李瑛 对祖国的爱是纯粹的、全身心的、铭心刻骨的,他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完全融汇到一 起。“正是因为李瑛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 时代进步之中,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对时代的深 切关注,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他的诗歌才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力量,在无数的读者心中引起了 强烈的共鸣,成为新中国主流诗歌的一面旗帜。”匚方
李瑛在近七十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始终保持着激昂旺盛的创作激情,满怀着爱祖国爱 人民的赤子之心、歌唱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成为了祖国和人民 的最忠诚的儿子。
三
作为一个诗歌大家,李瑛“沟通古今,融会中西,饱受中外文化艺术精华的熏陶与营养”, 这样不仅使他“获得了持久的艺术创造力,还使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始终处于诗歌创作 的前沿,成为诗坛引领风气的先行者,,【2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数不胜数,诗作汗平 充栋,但像他这样在长达近七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始终保持持久旺盛的创作力、高水准的创作 水平实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首先源于在于诗人“把诗作为自己毕生至爱”。他说:“我爱诗,我把我全部生命都交给 它。” “我深深地感谢诗,它营养了我的思想感情,滋润了我的心灵,虽然它带给我的苦难 远远超过了带给我的快乐,但是我仍要说,有诗相伴是幸福的。”〔制曾有人问李瑛先生,什么 最使你快乐?他说:“能够让我平静地写诗,就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快乐。” 这是因为诗人一 进入写诗,就“有一种光明的预感/新鲜的、健壮的、幸福的预感/因为解放了诗/便是解放了 的人类的声音/解放了屈辱的生命/同那些被屈辱的灵魂",因为“时代的诗给我们带来了 /博爱,平等,带来了/民主和自由,带来了/幸福和工作,带来了/笑和欢笑的力量”。只要“把新 时代错综的音波/配制成你的诗”,你就获得了“人类的声音/人类心灵的真正的声音”(《展开 诗朗诵》)。可见,这种对诗歌的至爱之情不仅成为他创作的强大动力,驱使他积聚和调动各 种创作机能因素,迅速进入激情澎湃、情绪高涨的创作境地,还促使他去提炼素材、熔铸形 象、升华意境、提纯语言,去开掘、发现生活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成为“人类心灵的真正的声 音”。此时,写诗对诗人来说,“不仅是一种'表现'和'吐露',而且是人类情感的某种或某些 状态的'展现',同时也是'自发地体现情绪的思想和语词'。……即以色彩和文字传达出召 唤他去创作的那些崇高的情感”京叽他的女儿李小雨曾这样讲:“我的父亲是个诗人。在这 个世界上,能把诗作为自己毕生至爱,历尽磨难而无悔的人很少,我的父亲却做到了:他从十 六岁写诗到现在,磨秃的铅笔有半抽屉,抄录的笔记本有几尺厚,出版的诗集达50多部,其 中一版的发行量最高达30万册。他的生活中似乎缺少很多东西,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 将,不跳舞;但他却永远遨游在自己创造的精神世界里,他用诗诠释了自己的一生:'以心中 的火点燃诗,以诗照亮生活'”。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李瑛虽饱受风雨冲击,历经生活磨 难,但他对诗歌的审美追求始终不渝,“心无旁鸯,不为浮名所获、不为物欲所累,哪怕是面对 晋升将军的考验时,也坚定地守持'与金星点缀的肩章相比,我也更愿握着诗歌的手'”的创 作信念,“在创作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每一行、每个字都精心打磨、精雕细刻气“正是因 为这种人生态度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李瑛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社会的尊重"「辺也正是这 种对诗歌的挚爱,使得李瑛的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保持作品的丰硕和艺术生命的长 久,并始终站在中国诗界的前列,成为了中国诗坛活跃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常青树。
其次在于诗人对诗艺的不懈的追求。多年来,李瑛从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是积极 进取,努力开拓,借鉴创新。他广泛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深得古今诗歌的精髓,使其创作手 法愈加精湛,诗歌创作愈加精美,在中国当代诗坛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这正如他所说*“在 艺术追求上,我的心灵是开放的。我力求融会古今中外,集纳现代意识和崭新的艺术美学, 摆脱陈旧的表现模式和惯性思维,摒弃那些没有生命力、缺乏表现力的词语,提高语言艺术 的纯度,加强联想,以扩大诗的想象空间,致力于在诗歌美学上有突破、创造和发展。”3〕他 有自己坚定的创作追求,认为真善美的和谐、情与理的交融统一应是诗歌所追求的至高境 界;捕捉诗美、表现诗美、创造诗美,是诗歌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他在给雷抒雁的信中这 样说:“诗是心灵的产物,诗是感情领域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诗当然要强调抒情,但情要真, 能以抒情传递思想就更好了。情和理常常是分不开的。以情写景,以景抒情,以情喻理,古 今中外的诗作常都如此。这里把情和理分开来说只是为表述的清晰和方便。我喜欢有情韵 又有思想内容的情理相融的诗,正如艾略特所说,读完一首诗能让人'像闻到玫瑰花的香味 一样的感知思想情和理似乎是仇敌,却并非不能相融。我不喜欢没有真情或感情苍白的 诗,也不喜欢流于说理、理念成分过重如同哲学寓言或格言警句的诗。可不可以说一首诗没 有情感就没有肌体,而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呢?诗人该尽可能把思想巧妙地转化为感觉和 情致,这就考验到一个诗人真实的本领了。”貝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李瑛多年 的创作实践中,他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不断地诗化生活、诗化生命,这使得他不断摆 脱时代的局限和个人促狭,审美视域不断拓宽,意象内涵不断延展,想象愈加辽远,意境愈加 深邃。如他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就是“以夸张的手法和鲜明的形象,表现了奔放的激情 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向往”,实现了“意志、力量和理想,/紧紧的紧紧的融合”,因而铸造了 一个时代的诗歌标高。有些研究者认为:在李瑛的诗歌创作史上有过三次艺术飞跃。第一 次飞跃是以《一月的哀思》为标志,“表现革命英雄主义与诚挚的爱国情思”;第二次飞跃发生 在80年代,“突出地表现了思想拓展和艺术探索的青春气息”;第三次飞跃发生在90年代, “以飞荡之气开拓着他的诗学疆域",“使诗的意象融入更丰厚的文化意蕴、人类意识和历史 感”。铁凝曾这样归结李瑛的创作历程:在李瑛“60多年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里,他的艺术 视野不是越来越窄,而是越来越宽。如果说他早期的诗歌更多是军营意象、战地歌谣,是军 旗军号,那么他后期的诗歌呈现的是千帆竞发之势和繁花迷眼之景。时代生活、日常事物、 社会万象、自然风光,都成了他笔下的世界和心中的恋曲。更可贵的是,其多姿多彩的艺术 题材和艺术风格所始终指向的精神世界与高度都是一个诗人博大美好的艺术情怀,是一个 诗人'俯下身子珍重地倾听一个满负历史隐痛的民族'时,一个民族'惊心动魄的美'(《土地 的声音》)。正因为他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与追求、持之以恒的艺术情怀和爱,他的艺术生命 才如此常青,他的艺术光华才如此灿烂”⑶」。
再次在于他多样化风格的形成。诗人创作风格大多是单向度的,而李瑛的创作风格是 多样化的。他的诗歌“既质朴简洁,又扑朔迷离;既真切厚实,又婉约飘逸。雄浑中蕴涵着儒 雅的气质,古典里充满着时代的情怀”詞。著名诗评家谢冕这样评价说:“李瑛无疑创造了 仅仅属于他自身的审美风尚。这种风尚简而言之就是大视野和大胸襟与精致婉转的艺术表 现的结合。几乎他所有的诗都能说明这一点。在中国诗歌界,他是一位独特的诗人。就诗 的内容而言,有一种”大江东去“的雄健;就诗的艺术而言,却不乏'晓风残月'的情致。…… 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有诗人深厚的审美理想的支撑,也由于他的那种来自学院、又长期服 务于军队的特殊身份的约定。”t"所以“豪气中显示精巧,壮阔中透现细腻”,“寓刚健于细致 之中”的刚柔并济的创作风格使得李瑛独树一帜,成为一个时代的诗歌典范和诗界领袖。中 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在评价李瑛的诗歌时说:“在创作手法上,李瑛善于从小处落 笔,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入手,以鲜丽的形象寄托雄阔的情思,以柔婉的抒情突现刚健的思想, 艺术地揭示生活蕴涵的美,给人以质朴、纯正、儒雅、厚重的美感。李瑛晚年对社会、人生、生 命、死亡、爱情、亲情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哲学层面的深邃思考,他的诗风更加雄浑大气,更 加富有哲理,读后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正是因为有了诗歌创作手法上的继承和创新,李瑛 的诗歌才成为了一个时代诗歌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一个大诗人的才华。”顷1
多年来,李瑛一直在寻找诗歌美学新形态,“努力加强诗美品格的创造”,努力“保持艺术 观念和艺术感觉的先进性积极“开拓新的审美途径和领域”,“从一个新的文化层面上寻 求探索和突破”。“60多年来他不停笔耕,忘我的创作,不倦的拓荒,探寻着诗歌美学发展的 新领域,开拓着现代诗歌美学的新境界。”⑶让崇高的诗境、精巧的构思、开阔的想象和飘 逸的情思达到和谐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美好的形象和深邃的哲理的统一
诗美在于形象,更在于哲理。没有形象的诗是直白的,没有理性的诗是浅近的。李瑛的 诗是美好的形象和深邃的哲理的统一,写得非常精美、精妙,也非常精辟、精深。如他笔下的 野草意象就极尽其形和其神。如《野草》中的野草:“除了植物学和羊/没有谁知道它们的名 字/大地上无处不在的/蓬勃的野草/比起如花的绚丽和芳香/它更简洁、单纯和质朴/它是贫 贱的/它的形状是火焰的形状/在狂风骤雨中生长/不怕艰辛也不怕爪趾和牙齿/纵使身上结 满伤疤/地下钢丝般的根,仍/紧缠住沙砾和石子/在金属的意志和凝重的思想中/只有一个 强烈的信念:生长/它不认识怯弱/它有泪腺但从不哭泣/它的叶脉中流的是/用来酿造乳汁 和牧歌的血/就这样,它以/爱、勇敢和野性的方式/歌唱/把生命献给世界/它无怨地面对时 间/在艰辛中成长/在痛苦中相爱/待种子成熟/就把它们丢进荒原/旱风野水的漩涡里/谁看 了它们都感到可爱”。李瑛作为一个生长在冀东大地的农民的儿子,从小与野草相伴,与野 草相乐,野草成为了他心中最美的意象,可以说野草装点了他生命的风景,野草的精神贯穿 了他创作的历程,因此在他的诗歌才有了野草意象系统。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写出了野草 的形象美,而且也诗化了野草的坚忍、顽强、刚毅、勇敢、奉献的精神。诗人在野草的身上看 到了父辈像野草一样的美德,找到了农民像野草一样的精神。那种不择地势、不求环境、不 讲条件、不怕艰辛而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为大地奉献绿色、为世界添加温馨的野草不就是诗 人父辈和中国农民的最好的象征吗?所以,他总是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专注描绘 具有野草精神的中国农民的命运,对他们充满了尊重、敬佩和感恩之情。李瑛敬畏野草这倔 强、不屈的生命:“它们的肉体在挣扎中常感到疼痛/它们的灵魂在歌唱尊严和自由”。因此 这形象低矮、精神高大的野草也成为了诗人的楷模,以致使他发出了这样的生命自白:“我把 我死去的生命埋进大地/坟头上长出的就是这种野草”。看到此处,我们不禁想起了鲁迅先 生的《野草》,二者何其相似,实有异曲同工之美。在李瑛的许多诗中都达到了这种形神统 一、情景交融的境界,在生动美好的形象中传达出深邃的哲理。如在《蜡烛》中,他从蜡烛不 同的使用场合引发出了“幸福与痛苦原是生命的两半”的人生哲理。在《生命》中,他通过看 到在沙滩上“一条条身体和思想都已干瘪的鱼/僵硬地晾在绳子上/风干",已“失去活力和声 音/已失去光和柔美”的生命状态而生发了对生命活力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多重思考。在《夜 光杯》中,他看到“一只翠绿的夜光杯/跳荡在千层沙浪后面/半是沉默半是燃烧”的状态,阐 发出了在历史的进展的过程中具体的生命载体在逐渐消失,但真正的生命是永远不灭的 版F4 o
2. 崇高的诗境和精巧构思的统一
李瑛作为一个军旅诗人,历经弹雨硝烟的洗礼,出生入死的考验,因而写下了一首首洋 溢着战斗激情、充满血与火的诗歌。在朝鲜战场上,他写下了《战场上的节日》;在广西十万 大山的哨所中,他写下了《红花满山》;在东海前线的工事里,他写下了《寄自海防前线的诗》 ……他用革命战士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人;用战士的心胸感受、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因此,在他的诗有一种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激越之感*-种博大雄浑、昂扬向上之气,给人 一种荡气回肠、撼人心魄的审美感受。但在他的许多诗歌并不是直接抒写悲壮的战争场面 和激烈的战斗过程,而是另辟蹊径,以精美奇妙构思、细腻灵俏的笔致揭示战士们崇高的精 神与美好情怀,因而表现出了一种浓浓的诗情画意和含蓄蕴藉的美感。“诗人对人物举止言 谈的模形拟态、对景物声色状貌的勾挑点染,却使他的诗歌于豪气中显示精巧,壮阔中透现 细腻。相对于早期'粗放经营'的颂诗,李瑛的军旅诗确实尽现精致、柔和、委婉的一面。此 中一个变局就是李瑛的弃大取小,也就是取小事、取小景、取小物件,如小兵站、小哨所、小 路、小店、小渡口,一束花、一个蛋、一只贝壳、一舶板;相应地,他的诗歌也是以小型化意象见 长,而有别于长河落日、高山巨浪、雷鸣电闪、狂风骤雨等大型化意象。但诗人又常常以诗尾 点化的方式来提升小型化意象的意蕴,令其思想内涵骤增而不失诗意。”如在解放大西南 的战斗中,在《行进的兵团》中,他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夜晚,在接近 炮火的前方,/我看见我们的哨兵,/守卫在一棵大树下,/那一幅闭着厚厚嘴唇、收着下顎的/ 庄严的面容,/像一座古希腊神话里青铜的铸像,/整个地球都旋转在他的脚下,/他铁山一样 的屹立着”,表现了哨兵解放全中国的钢铁意志和坚定信念。在《炮击金门后》,他用精美的 笔触描绘了战斗前沿“三更星乱飞,战士怀里落多少。/炮管挑起一轮月,/好像提来灯笼送 喜报”的夜晚,表现了战士们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利地烘托和渲染了 欢乐与自信的军人情怀。在这些诗中,不见硝烟和战火,而是充满了情味和意趣,给人不尽 的美感。
当然,李瑛不仅仅属于军旅诗人,而是国家的诗人、人民的诗人。所以,他的这种创作风 格也不仅仅表现在军旅诗上,而是表现在他所有的诗作中。解放后,他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 的每一寸土地,在他的诗中有新疆的戈壁海、甘肃的敦煌、青海的地平线、宁夏的贺兰山、陕 北的黄土高原……从而构成了他诗歌高远、壮阔、奇丽的崇高的美学色彩。在这种审美主色 调中,他“特别擅长把握自然美的声、色、形态;构思往往是小中见大,发掘平凡事物中的不平 凡意义,以主导意象为核心,在想象和联想中配置伴生意象,并且辗转生发,层递推进,最后 实现诗意的升华,,[42] 0如在高原,他看到“一枝枝嫩绿的柳丝,/正蘸着高原的黄色,/写春的 诗篇”(《高原一瞥》);在雪山,他发现一群群“与闪光的沙磧和/干瘪的草籽一起生长”、“活在 世界最高处的耗牛/高燃着烛天的生命之火”,感觉到这才“是人间真正的美”(《再写耗牛》); 在祁连山,他瞭望上空的飞鸟,听见它“艰难的喘息和苦痛”,看到了它“挣扎着奋力拼击"的 精神(《逆风飞行的鸟》)。他正是这样“善于从小处落具体的生活现象入手,以鲜丽的形象寄 托雄阔的情思,以柔婉的抒情突现刚健的思想,艺术地揭示生活蕴涵的美,给人以质朴、纯 正、儒雅、厚重的美感",“时通过精妙的构思,在崇高的诗境中表现出了多样美学韵致。
3. 开阔的想象和飘逸情思的统一。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也是抒情的艺术,只有二者的完美融合才能写出优美的诗来。在李 瑛的诗中,充分显现出了开阔的想象和飘逸情思的统一。开阔的现象“为他表现生活世界和 心灵世界的多样性,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使他进入一种自由境界”。「⑶而飘逸的情思,使得他 的诗“既质朴简洁,又扑朔迷离;既真切厚实,又婉约飘逸”「⑶。如《射箭》写得是草原上的一 家蒙古人为了更热情地招待客人,男主人要在骤雨中表演射箭。在诗中诗人展开了丰富的 想象。先是写男主人的跃上马背,“草原便突然矗起一架山接着写他搭箭拉弓,“一箭已把 整个草原射成两半”,然后是“此刻我分明看见一个英武的民族,/正策马驰骋在历史的高原/ 飞掠的云朵是骏马,/一弯彩虹是弓箭”。这种神奇的想象传神地表现了草原人的勇猛彪悍 的气魄、勇往直前的精神。最后写主人乘兴归来,已是“雨歇云散”。此刻诗人激动不已,他 仰望蓝天,突然感悟到一个民族的伟大:“此刻我分明看见一个英武的民族,/正策马驰骋在 历史的高原——/飞掠的云朵是骏马,P一弯彩虹是弓箭”。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奇特而 又贴切的想象,盛赞了各民族大团结的感情,写得境界高远,情趣盎然。再如《古巴情思》中, 当诗人看到一颗晶莹的石子“放在书桌上”,仿佛“看见了 /倔强的安第列斯的山脊,/这整个 古巴的土地”,便立刻产生了丰富的想象:“那纬红色的花纹,/就是你的朝霞,/闪光的白点,/ 就是你亮晶晶的雨”。这些诗都以开阔神奇的想象而提升了诗的境界,增加了诗的美感。
4. 宏大叙事和微小细节的统一.
李瑛的诗有许多是宏大叙事,尤其是他的政治抒情诗,更给人一种气壮山河、撼人心魄 的审美感觉。如在《一月的哀思》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以江河澎湃的滔滔激情,震 撼山岳般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心声”,“以博大嚣宇建构了诗的恢宏殿 堂,烘托了周总理伟大人格魅力”「妁“主会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分会 场——/五大洲南北东西/云水间,满眼翻飞的挽幢/风雷中,满耳坚定的誓语“这部在特 殊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鸿篇巨制”有许多是通过微小细节表现的。如把那个在天安门广场无 处安放的小小的花圈,“放在长天漠漠的风雪中/放在黄河不息的涛声里/放在旗飞鼓响的战 场/放在万木吐绿的大地”。再如诗人个体情感的倾诉:“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 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这样宏大叙事和微小细节的统一,“为他表现生活世界和心 灵世界的多样性,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使他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心】。如另一首政治抒情长诗 《我的中国》,在诗中,诗人回溯历史,放眼世界,瞩望未来,歌唱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的 血液里有着黄河长江的基因,/他们的脊梁就像泰山、黄河,/永远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美好 信念。/他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有过何等的辉煌,/他们更没有忘记在1840年以后,/我们民族 曾多少年地受凌辱。/如今,他们一呼百应,异口同声,/最想参与的合唱,依旧是/'歌唱我们 伟大的祖国,重新走向繁荣富强“让我们相信未来/并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在这部长 诗中,诗人“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以艺术思维方式和诗人特有的敏感,捕 捉到崭新的生活现象,以如实的笔墨和富有跳动感的组接,构制了时空开阔的历史长 卷”,匚⑶但也有多处是通过细节表现的,用许多细部构筑了这部宏伟的诗章。
李瑛已进入了高龄,他的创作也进入了高产,诗作也进入了高端,这已足以使他成为了 中国当代诗人的典范。我们敬仰他,为有他这样的诗界领袖而骄傲,为有他这样的诗坛大家 而自豪,更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文化名人而荣耀;我们祝福他,愿他艺术生命常青,诗歌创作 辉煌!
注释:
【1】【7】【9】【12】17】【26】 李继耐∶《在李瑛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报》2011年1月19 日。
【2】 孟晓云∶《李瑛∶以心中的火点燃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月9日。【3】【15】【31】 王川∶《梦的深处是故乡——探寻唐山籍著名诗人李瑛的情感世界》,唐山电视台 2008 年 10月 15日。
【3】【15】【37】《追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李瑛军旅诗创作 60年座谈会发言摘要》,《解放军报》2002 年 5 月 20日。
【6】 张炯∶《评李瑛的<河流穿过历史>》,《文艺报》2010 年 5月19日。
【8】【9】【24】【35】【36】【45】 铁凝∶《在〈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报》2011年 1月 19 日。
【10】【39】 翟泰丰∶《〈李瑛诗文总集〉∶时代的歌者 人民的诗人》,《人民日报》2011年1月 28日。
【11】 范仲淹∶《岳阳楼记》,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第 76 页。
【13】【14】【22】【33】 李瑛∶《再出发》,《文艺报》2011年1月 19日。【16】 范伯编著∶《冰心资料研究》,北京出版社,1984 年版,第 42 页。【18】【20】 金涛∶《李瑛∶生命是一片叶子》,《中国艺术报》2010年11月5日。【19】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1】 李瑛∶《早晨·后记》,作家出版社,1957 年版。【23】 韩作荣∶《这就是岁月》,《文艺报》2010 年 5月 19日。
【25】【32】【38】【43】 胡振民∶《人品与诗品相统一的当代诗人楷模》,《文艺报》2011年1月 19 日。
【27】 《李瑛近作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28】 金涛∶《李瑛诗歌创作座谈会举行》,《中国艺术报》2011年1月12日。【29】 《李瑛称诗人应保持对生活的爱和激情》,《文学报》2007 年 1月 22 日。
【30】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骊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5—56 页。
【34】《一首诗∶没有情感就没有肌体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李瑛写给雷抒雁的信》,《文艺报》2009 年1月 10 日。
【40】【44】【46】【47】 张同吾∶《时代交响诗和心灵奏鸣曲——李瑛诗歌的美学意义》,《文艺报》2011年1月 19 日。
【41】 《李瑛的军旅诗》,《中国当代文学史(新中国部分)知识纲要·诗歌篇》,见怡然思沉 BL.OG,2011 年2月1日。
【42】 苗雨时∶《赤诚情愫绽放的艺术枝条》,《走向现代性的新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 93-94 页。
【48】 《诗人李瑛∶用真情颂歌时代最强音》,人民网 2007年5月 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