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提水工具
泼 斗
        为本县传统的提水用具,用以提取河渠、坑塘之水源灌溉农田,是以一种椭圆形浅口柳编笆斗,两边斗口和斗底系有绳子,两人相对而立,双手牵拉绳子并随之前后左右走动,使之上下悠动,有节奏地掏水上岸。泼斗符合两分力合力与惯性的机械原理,同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提水较快,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因此,这一传统工具一直保留下来。
桔 槔
        本县通称“吊杆”或“扒杆”,多在水坑或沟渠边应用,其法是把一横木栓挂在木桩或树上,横木的一端系一块重石,另一端以一细木杆栓一水斗,操作时,一人把握细木杆,使其上下运动,用以提取井水或坑塘之水。吊杆符合杠杆原理,是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直到60年代在个别村庄仍有应用。
辘 轳
        在井口立架,架上置一横轴,轴上穿套一圆木套,套外侧嵌一曲木,用长绳系一水斗,一人摇转曲木,井绳则缠绕在木套外缘,水斗上升提取井水。根据井口大小,可安装2-3副辘轳,同时操作,工效大大提高。此法具有轮轴和曲柄的机械原理,自古以来广泛应用。到80年代,个别农户仍在用辘轳提水灌溉园田。
龙骨水车
        用以提取河渠、坑塘水源,建国前后在本县西部和南部地区广泛应用。本身以木板做槽,长1.5~2丈,宽4~7寸不等,高约1尺,槽中架横道板一条,在车首安装带木齿的大轮,车尾为小轮,以龙骨和木刮板绕于其上,大轮两侧设有连轴的拐柄,置于岸上,车尾置于水中,其倾斜度以不大于45度为宜,使用时摇动大轮拐柄,木刮板即沿木槽连续刮水上岸,速度越快,上水量越多。50年代末,柳树瞿阝地区为开发水稻,曾特制阔1.2尺的大型龙骨水车,以铁轴飞轮,用8~12马力柴油机带动,提水功率甚大。后因木板不耐磨损,逐步为离心泵所取代。1982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随着生产规模的缩小,唐坊地区一带的农户,又开始做了一两个人可以搬动的小型手摇龙骨水车,用于农田灌溉。
手压水机
        也叫吸筒水机,是通过手压杠杆带动筒内活塞上下运动,利用真空的原理吸取地下水。20年代以来,较浅的架子井,多以此法提水饮用,以后随着井的报废而淘汰。80年代以来,在本县北部和东部一些农户又兴起了此种手压机水井。
铁轮水车
        也叫管链水车,是建国后在旧式木轮木斗水车基础上改制的提水工具。全部为金属结构,利用一根横推杆,依靠人力或畜力转动水车顶部的平卧齿轮,传动一侧竖齿轮上的循环铁链,借助铁链上的皮钱,沿固定的马口铁管,把井水提升上岸。使用的种类有大五轮、小五轮和手摇轻三轮等多种,是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主要提水工具。随着机电水泵的普及逐步淘汰。
机电水泵
        1956年以后,本县开始应用曾使用锅驼机带动水车或离心泵提水。进入60年代,柴油机、电动机逐渐普及,离心泵、轴流泵广泛应用,计有3吋、4吋和5吋以上多种型号,取代了传统旧式提水工具。70年代末期以来,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又广泛应用了各种类型的深井泵和电动潜水泵。1985年全县配套机井达5254眼,其中机配209眼,电配为5045眼,连同河渠排灌,全县共拥有电动机7710台,90420马力;柴油机5199台,53186马力。
喷灌机
        喷灌,开始于1976年。首先是胥各庄镇自筹资金7万元,国家投资5万元,安装了8套半固定式喷灌机,但因使用硬塑管输水,老化很快,不到两年就报废。1979年在钱营、大新庄两地安装了11套移动式单喷头喷灌机,仍用硬塑管输水,一年多又淘汰。1982年改用维塑管输水,使移动式喷灌机发展到259套,喷灌面积1.4万亩,推行了户承包责任制以后,因地块较小而中止。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