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想不到,我这年近七旬的老朽。竟有近二十年的光 阴,在开滦煤矿度过。直至今日,每当看到竖井架上飞转的天轮。 就想起昔日身在矿山时那叫人难以忘怀的日夜,想起那一张张沾 满煤尘、熟悉而又可亲的面孔,不禁怦然为之心动,如沐春温。
远在40年代末,一场亘古未有的风暴席卷矿山,矿工们结束 了“一筐煤炭千滴血,一根麻绳拉断肠”的岁月,聪明睿智,似山泉 喷薄而出。记得不久唐山矿天桥实现自动化,改写了井口工人冬 天一身霜,夏天满身汗,人力推车的历史。刚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 来的矿工,端坐工作台,手握操纵杆,脸上煤尘遮不住的那种快 慰。虽寒暑更迭,却依然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此时,人成了第一宝 贵的财富。相继,井下开始推广先进的采煤法,喜讯频传。一个细 雨霏霏的清晨,在林西矿井下,我看到“康拜因”(联合采煤机)取 代了十字镐,铁溜槽运输机顶替了拉大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 激动,写下了短诗《歌唱康拜因》(《河北日报》1954年11月6日), 成了我为矿工而歌的处女作。
50年代,在那“夺煤保钢”的日子里,我作为一个与工人相结 合的文艺工作者,多少次,和矿山宣传队员们一起编撰鼓动词,书 写墙头诗;多少次,到井口擂鼓助战,送英雄“出征”;多少次,身披冷月,迎英雄“凯旋”。我也曾宣传过“一天等于二十年”之类的口 号。今天看来,真是既荒唐又可笑,而那时却是一片虔心。
远在40年代末,一场亘古未有的风暴席卷矿山,矿工们结束 了“一筐煤炭千滴血,一根麻绳拉断肠”的岁月,聪明睿智,似山泉 喷薄而出。记得不久唐山矿天桥实现自动化,改写了井口工人冬 天一身霜,夏天满身汗,人力推车的历史。刚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 来的矿工,端坐工作台,手握操纵杆,脸上煤尘遮不住的那种快 慰。虽寒暑更迭,却依然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此时,人成了第一宝 贵的财富。相继,井下开始推广先进的采煤法,喜讯频传。一个细 雨霏霏的清晨,在林西矿井下,我看到“康拜因”(联合采煤机)取 代了十字镐,铁溜槽运输机顶替了拉大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 激动,写下了短诗《歌唱康拜因》(《河北日报》1954年11月6日), 成了我为矿工而歌的处女作。
50年代,在那“夺煤保钢”的日子里,我作为一个与工人相结 合的文艺工作者,多少次,和矿山宣传队员们一起编撰鼓动词,书 写墙头诗;多少次,到井口擂鼓助战,送英雄“出征”;多少次,身披冷月,迎英雄“凯旋”。我也曾宣传过“一天等于二十年”之类的口 号。今天看来,真是既荒唐又可笑,而那时却是一片虔心。
在大饥僅遍于全国,人人食不果腹,生活极端困苦的时刻,林 西矿五号井井架整体安装成功,唐家庄矿水利化矿井建成,使我 深深地体会到开滦矿工那种忘我的劳动热忱,以及肩上那种沉重 的责任感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60年代第一春,我脱职在开滦一住六年,结识了不少矿工朋 友,写出短篇小说《武老铁》(《河北文学》1962年第5期),歌颂了 从奴隶到主人的老矿工。翌年5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后辑入《河北青年短篇小说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10月)。 这年5月,《河北文学》又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老水手》;和工人 作者古恒合作,写出了反映1922年罢工斗争的短篇小说《大队长 看操》(《中国青年报》1963年11月2日),《仇恨的火花》(《新港》 1963年第5期)。当大江南北进入无序状态之时,我被迫离开矿 山,真到历史进入70年代,才得复以回到开滦,在党委宣传处挂 职。八个春秋,和矿工们一起度过那动乱的日月,经历了惨绝人寰 的大地震。正当中华大地处于一片混沌,国民经济面临崩溃之时, 我又一次感受到,毛主席赞誉的开滦矿工那种“特别能战斗”的精 神。是他们,排除了停工停产的干扰,用自己的血汗,换来千万吨 煤炭,解困京津,救助上海,确保外援,维护了祖国的声誉。
1973年,周恩来总理褒扬开滦工人,在华夏危急时刻,“出了 力,救了急,立了功”。消息传来,我曾和矿工们一起热泪横流。
被大地震毁于一旦的开滦煤矿,当它走完整整一个世纪的历 程,进入1978年的时候,原煤产量达到了震前水平。开滦矿工,以 血肉之驱,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在一些人眼里万劫不复的开滦,重 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使国内外友人感到宽慰,使幸灾乐祸者惊 骇失措。感奋之余,为记录下开滦工人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业 绩,我写出报告文学多篇,后以《严峻时刻》命名结集,1979年7 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岀版。即便如此,也难表其万一。
日月轮回,当祖国处在又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突闻开滦 煤矿在市场竞争中,竟然一时陷入困境。此时我虽阔别矿山多年, 但仍不免为之魂牵梦绕。所幸经12万名职工八年奋斗,谱写出一 支新时代的交响曲,使老矿重焕新春。慨叹之余,不能不再次为之 击节。
流年似水。几多风雨,几翻沉浮,历经艰难磨砺的开滦煤矿, 转瞬以自身独有的热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 人类的文明o回首往事,别梦依稀,值此百里煤海喜庆佳期,割煤 机声音犹然在耳O昨天的一切,历历在目。我相信,明天,开滦的阳 光更灿烂。
60年代第一春,我脱职在开滦一住六年,结识了不少矿工朋 友,写出短篇小说《武老铁》(《河北文学》1962年第5期),歌颂了 从奴隶到主人的老矿工。翌年5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后辑入《河北青年短篇小说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10月)。 这年5月,《河北文学》又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老水手》;和工人 作者古恒合作,写出了反映1922年罢工斗争的短篇小说《大队长 看操》(《中国青年报》1963年11月2日),《仇恨的火花》(《新港》 1963年第5期)。当大江南北进入无序状态之时,我被迫离开矿 山,真到历史进入70年代,才得复以回到开滦,在党委宣传处挂 职。八个春秋,和矿工们一起度过那动乱的日月,经历了惨绝人寰 的大地震。正当中华大地处于一片混沌,国民经济面临崩溃之时, 我又一次感受到,毛主席赞誉的开滦矿工那种“特别能战斗”的精 神。是他们,排除了停工停产的干扰,用自己的血汗,换来千万吨 煤炭,解困京津,救助上海,确保外援,维护了祖国的声誉。
1973年,周恩来总理褒扬开滦工人,在华夏危急时刻,“出了 力,救了急,立了功”。消息传来,我曾和矿工们一起热泪横流。
被大地震毁于一旦的开滦煤矿,当它走完整整一个世纪的历 程,进入1978年的时候,原煤产量达到了震前水平。开滦矿工,以 血肉之驱,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在一些人眼里万劫不复的开滦,重 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使国内外友人感到宽慰,使幸灾乐祸者惊 骇失措。感奋之余,为记录下开滦工人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业 绩,我写出报告文学多篇,后以《严峻时刻》命名结集,1979年7 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岀版。即便如此,也难表其万一。
日月轮回,当祖国处在又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突闻开滦 煤矿在市场竞争中,竟然一时陷入困境。此时我虽阔别矿山多年, 但仍不免为之魂牵梦绕。所幸经12万名职工八年奋斗,谱写出一 支新时代的交响曲,使老矿重焕新春。慨叹之余,不能不再次为之 击节。
流年似水。几多风雨,几翻沉浮,历经艰难磨砺的开滦煤矿, 转瞬以自身独有的热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 人类的文明o回首往事,别梦依稀,值此百里煤海喜庆佳期,割煤 机声音犹然在耳O昨天的一切,历历在目。我相信,明天,开滦的阳 光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