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日,欣逢《唐山劳动日报》创办50周年。回首往 事,烟雨沧桑,多少柳绿花红的艳阳天,多少甥魅魅題的溟濛夜,令 人回味,令人感叹。
远在《唐山劳动日报》创办之初,唐山这座久受敌伪统治的工 业之城,一批产业工人在报社记者和编辑的启迪指导下,用沾满 煤尘油污的手,提起笔来抒发当家作主的壮志豪情,述说挣脱桎 梏的喜悦,颂扬自己伙伴在生产战线上迸发出来的聪明才智。短 短几个月的时间,发表在《唐山劳动日报》副刊上的作品便结集成 册。其中有歌剧《三斗米》,话剧《五勇士》,诗集《扫战场》、《一个烧 焊匠》、《矿场就是战场》、《人民的好儿子》,戏剧集《两匹布》,小说 集《爸爸回来了》,先后由河北联合出版社、文化出版社、知识书 店、三联书店出版。秧歌剧《大喜事》、《全家光荣》,话剧《五勇士》、 《电炉》,小说《爸爸回来了》,诗歌《瓷厂工人诗》获河北省文艺创 作奖。机厂工人王福麟被选为出席河北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 代表大会的代表,王贺忠被选为唐山市文联副主席;不久,开滦矿 工葛庆成又被选为出席唐山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魏寞、 黄顺宗、吴长城、王统、李慧贞、张奇瑶等人成为《工厂文艺》月刊 社的编委,在唐山的文化史上写下了自己独特的一页。
此时此刻,使我又想起与蒙师大远,先师高扬、叶迈、叶遥、冯 河当年在十座楼促膝谈心、切磋写作的情景。大远师直到作古之 前还在为我的散文集《五色土》作序,嘱我以真情为人民而作。冯 河师在弥留之际,还令家人将诗集飞越天关寄来,还在念念不忘 唐山的故人。尽管几十年彼此天各一方,但鱼雁往还未断,此情绵 绵,此意绵绵,如长河之水。
1954年,我参与编辑的《唐山文艺》改在《唐山劳动日报》出 刊,常因稿件取舍与报社同志发生争执,直到给市委写信。出我意 外的是,1957年“反右”风潮一起,心怀叵测之徒硬把这种认识上 的分歧,罗织为“上书反党”,加罪于我,后因报社同志反对,未能 得逞。“文革”初兴,卷土重来,报社有关同志虽因此横遭屈辱,但 再次使其败兴而去。80年代初期,报社曾被指令以报纸为“阵地”, “围剿”一篇见地不同的作品,亦被全体编委拒绝,从而捍卫了党 的“双百”方针,保护了作者,给文化界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 术氛围。
回想在那一言九鼎、人莫予毒、风雨如磐的年代,报社同志为 正义砥柱中流,其品德,其风骨,使人铭感五内。我曾不止一次地 听后任总编辑枫春同志说,扶掖后进,爱'护作者,乃《唐山劳动日 报》的一个老传统。
半个世纪,我有多少文字见诸于《唐山劳动日报》,已经记不 清了,但其中的每个字、每句话,无不凝聚着编辑同志的心血,浸 透着工人师傅的汗水。时至今日,还不时受到报社旧雨新知的关 注与鞭策。我愿借报界同仁为《唐山劳动日报》50华诞额手称庆之 际,以此小文表达我对报社师友的谢忱。
50年前,我涉猎文学,起步于《唐山劳动日报》;50年后的今 天,又躬逢其盛•这不能说不是人生一大幸事。愿她的“老传统”源 远流长,发扬光六。
远在《唐山劳动日报》创办之初,唐山这座久受敌伪统治的工 业之城,一批产业工人在报社记者和编辑的启迪指导下,用沾满 煤尘油污的手,提起笔来抒发当家作主的壮志豪情,述说挣脱桎 梏的喜悦,颂扬自己伙伴在生产战线上迸发出来的聪明才智。短 短几个月的时间,发表在《唐山劳动日报》副刊上的作品便结集成 册。其中有歌剧《三斗米》,话剧《五勇士》,诗集《扫战场》、《一个烧 焊匠》、《矿场就是战场》、《人民的好儿子》,戏剧集《两匹布》,小说 集《爸爸回来了》,先后由河北联合出版社、文化出版社、知识书 店、三联书店出版。秧歌剧《大喜事》、《全家光荣》,话剧《五勇士》、 《电炉》,小说《爸爸回来了》,诗歌《瓷厂工人诗》获河北省文艺创 作奖。机厂工人王福麟被选为出席河北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 代表大会的代表,王贺忠被选为唐山市文联副主席;不久,开滦矿 工葛庆成又被选为出席唐山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魏寞、 黄顺宗、吴长城、王统、李慧贞、张奇瑶等人成为《工厂文艺》月刊 社的编委,在唐山的文化史上写下了自己独特的一页。
此时此刻,使我又想起与蒙师大远,先师高扬、叶迈、叶遥、冯 河当年在十座楼促膝谈心、切磋写作的情景。大远师直到作古之 前还在为我的散文集《五色土》作序,嘱我以真情为人民而作。冯 河师在弥留之际,还令家人将诗集飞越天关寄来,还在念念不忘 唐山的故人。尽管几十年彼此天各一方,但鱼雁往还未断,此情绵 绵,此意绵绵,如长河之水。
1954年,我参与编辑的《唐山文艺》改在《唐山劳动日报》出 刊,常因稿件取舍与报社同志发生争执,直到给市委写信。出我意 外的是,1957年“反右”风潮一起,心怀叵测之徒硬把这种认识上 的分歧,罗织为“上书反党”,加罪于我,后因报社同志反对,未能 得逞。“文革”初兴,卷土重来,报社有关同志虽因此横遭屈辱,但 再次使其败兴而去。80年代初期,报社曾被指令以报纸为“阵地”, “围剿”一篇见地不同的作品,亦被全体编委拒绝,从而捍卫了党 的“双百”方针,保护了作者,给文化界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 术氛围。
回想在那一言九鼎、人莫予毒、风雨如磐的年代,报社同志为 正义砥柱中流,其品德,其风骨,使人铭感五内。我曾不止一次地 听后任总编辑枫春同志说,扶掖后进,爱'护作者,乃《唐山劳动日 报》的一个老传统。
半个世纪,我有多少文字见诸于《唐山劳动日报》,已经记不 清了,但其中的每个字、每句话,无不凝聚着编辑同志的心血,浸 透着工人师傅的汗水。时至今日,还不时受到报社旧雨新知的关 注与鞭策。我愿借报界同仁为《唐山劳动日报》50华诞额手称庆之 际,以此小文表达我对报社师友的谢忱。
50年前,我涉猎文学,起步于《唐山劳动日报》;50年后的今 天,又躬逢其盛•这不能说不是人生一大幸事。愿她的“老传统”源 远流长,发扬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