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足音 ——读《刘艺亭作品集》

        杖朝老人刘艺亭,是河北文坛的前辈,忠厚长者。今天正值老 人八十大寿之际,文友集会,为他举行他的作品讨论会,这是河北 文坛的一大盛事,因而颇为令人为之感奋。
        屈指算来,艺亭老人笔耕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今天摆在我们 面前的五部《刘艺亭作品集》,就是他五十多年辛勤劳动的硕果, 开卷让人感到,字字句句,无不镌刻着时代的印迹,凝聚着老人的 心血和汗水。
        我与艺亭老人结识,要上溯到建国之初。谋面之前,先在《河 北文艺》上读到他辑入作品集《今天和明天》卷首的小说《耙》。这 篇作品发表后,被《新华月报》转载,改编成同名剧本,并在河北省 第一次文艺创作评奖中获奖,收入《得奖作品选集》。这部颇有纪 念意义的《选集》,我一直保存在手边。“文革”中失而复得,于是倍 加珍爱,多次闲时信手打开,重温作品中那杨絮飘飘的春光。古人 说,欲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家通过一张整地用的耙,把农民 老瑞及其老伴、儿子金宝和邻人保柱的内心世界,刻划得入木三 分;通过农家邻里之间,对农具串换使用、修整和添置过程,形成 的矛盾纠葛,展示了解放后的农民,内心深处孕育着的从未有过 的生产热情,新的邻里关系,以及正在蜕变的他们自身原有的小生产者的习气和心态。掩卷深感作家对农民理解之深刻,对时代 脉搏把握之准确0那种贴近时代,贴近劳动人民的现实主义风格, 那种细腻的笔触,凝练的文字,浓郁的乡情,使人受益良多。
        河北省文联主任胡苏同志,在河北省首届文艺创作评奖总结 中,曾提倡扩大生活视野,动员作家从农村走向城市,努力反映工 人的斗争生活。艺亭老人便深入到河北工业重镇唐山,兢兢业业 地开垦对他来说一个完全陌生的新领域,且一住多年。昔日的唐 山钢厂、唐山发电厂、唐山华新纺织厂和唐山机车车辆厂,都留有 他的足迹。他和工人同吃一个食堂,同住一个宿舍,深入到车间班 组,和工人共同坚持在生产第一线。用他手中的笔,述说他们的心 声,描绘他们的风貌,抒发他们的情感,和对共和国的赤诚。《回春 曲》卷首《唐山诗草》中的八首诗作,就是他在五十年代第一个春 天,釆撷的第一批艺术成果。他以崇髙的敬意,满怀的激情,平实 而凝重的文笔,讴歌了唐山.工人阶级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伟大 胸怀。可能因为我是个乡土观念很重的唐山人,这段历史的亲历 者,他笔下顶风沐雨推料的炼钢工,飞燕一样的纺织工,生产热情 如火的铁路工人,为祖国灿烂的明天即将远征的电业工人……至 今使人历历在目。从他笔下这些社会中坚的行动中,仿佛听到祖 国前进的脚步声,再次领略到唐山昔日那拂面的春温。这些诗句, 今天读起来,不仅依然朗朗上口,满目清新,更使人怀念那叫人眷 恋的日月,逝去的青春。
        《今天和明天》卷中,有五篇是以唐山钢厂工人为主人公的小 说,和《唐山诗草》出于同一时代。其中《手套》,作家大处着眼,小 处落墨,通过作业手套使用期限的延长,赞扬了解放后产业工人 当家作主的政治情操。在《文艺报》发表后,上海劳动出版社编人 《劳动文艺丛书》,把它进一步推向社会,奉献给读者。
       《我的乡土》中的长诗《滏阳河的的女儿》,和阮章竞的长诗《漳河水》,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同样为那个饥饿与贫困,压迫 与反抗,血与火的岁月,留下了一笔重彩。
        “血飞三尺人不倒/声声呼喊着革命! ”这是《回春曲》卷《支部 书记的住屋》这首诗中,描写被俘红军战士革命气节的诗句。作家 以如椽之笔,塑造了一尊令人万代景仰的雕像,在读者心中树起 一座千古不朽的丰碑。这气势,这形象,令敌人为之丧胆。
        作家在《母亲的活笹夢》卷中,忆念文友谷峪、白村、马湘之 作,那娓娓叙述当年与旧雨故知的交往,让人体味到作家对老友 的一片痴心。他们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他们彼此各自坎坷的一 生,不幸的遭遇,使人不禁怆然泪下,从而唤起对他们无限地遐思 与怀念。
        《刘艺亭作品集》,是河北文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捧读老人 的五部大作,确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上述一鳞丰爪,实难尽 意,如用“风格唯美而不刁钻,文字精雕而不板涩”,平和地反映了 时代的足音,来形容文集,我想是当之无愧的。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