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诗人,都不是自封的,不像现在某 些人经主持人一张口就成了 “著名”的什么“家”。他们也不像 现在有的人凭感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凭的真工夫。而且 他们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谨,所以作品才流传下来成为经典,也留 下了很多文坛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有一首题为 《曲江对雨》的诗,中间有一句“桂花著雨胭脂湿”,因为此诗精 妙,直到宋代仍有人题在寺庙上。某日,苏东坡、黄山谷、秦少 游、佛印四人同游,见此句中的末一字被蜗牛之类的粘液盖住 了,一时想不起是什么字,猜又猜不准,于是四人便相约各想一 字补上。经冥思苦想,苏东坡补的是“润”,黄山谷补的是 “老”,秦少游补的是“嫩”,佛印补的是“落”,虽也有味,但又 都觉得不算太妙。后来,翻开杜甫诗集一看,才知是个“湿” 字,不由从心里佩服。因为林中的鲜花被雨一浸润,正像胭脂被 水浸润一样艳丽夺目。大家又想起杜诗的名句“晓看红湿处,花 重锦官城”,更觉得杜甫的“湿”字不是随便使用的。
宋朝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曾作诗一首:“京口瓜 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据说,这首诗的草稿上,“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先后改 过十几次。先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删掉“到”改为 “过”,以后又将“过”改为'‘入",改“人”为“满”,最后才改 为“绿”字,使这句诗十分传神,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大师 们这种精雕细刻的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在有些人爱舞文弄墨,这是好事。然而有的人既不学别人 的,又不肯认真写自己的,写作态度草率,发表欲望倒很强烈, 这是一种有害的作风。尽管我们不可能人人做到“语不惊人死不 休”,但是多改几遍仍是十分必要的。
原载《秦皇岛晚报》1998年3月17日 署名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