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冀东泛指天津——北京——古北口一线以东、长城以南的河 北省东部地区,按旧制它包括平谷、密云、顺义、通县、三河、 蓟县、香河、宁河,武清,宝堪、遵化、玉田、丰润、迁安、卢 龙、抚宁、临榆、昌黎、滦县、乐亭等20个县和唐山矿区、秦皇 岛港。因地处北京以东,早期又称“京东〃 3抗战时期因冀东抗 日游击根据地发展到热河省和辽宁省西部,曾先后称,冀热边 区力、“冀热辽区”3解放战争时期复称冀东。
         冀东南临渤海,北据燕山、长城,与热河、辽宁(奉天)省相 联;西扼京津,东控海港,京奉路(后称北宁路,今京沈线)贯 穿其中,乃华北与东北之走廊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近代 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农业发达,现代产业工人集中,是中国早期 工农革命运动重点地区之一。
         乐亭县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的故乡。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1921年唐山就有了共产党 员,1922年初山海关铁工厂建立了共产党小组,1922年秋成立了 中共唐山地方执行委员会,1924、1926年乐亭、玉田等县先后建 立中共地方组织。
冀东党组织一经建立就领导广大工人、农民和各界人民同国 内外阶级敌人进行了前仆后继的顽强斗争。1922年发动了山海关 铁工厂、京奉路制造厂和开滦煤矿数万名         工人同盟大罢工;京东 农民运动至1927年达到高峰,为响应“八七”会议的号召,发动 了玉田县农民暴动并一度占领县城。“九一八〃事变后,在冀 东城乡持续发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支援了长城抗战,指导了 1934 年春季持续3个多月的开滦工人大罢工。在白色恐怖和党内历次 «左"倾路线的干扰下,冀东地方党组织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 挫折中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发动了遍及冀东21个县的10万人民 武装抗日大暴动,到1940年创建了处于日本侵略者深远后方的冀 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抗战最艰苦的1941——1942年敌后各解放 区战场的地区、人口都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冀东广大军民却在共 产党领导下把故争之火烧向日本占领区的“模范区”和“满洲国”, 开辟了北宁路南和滦河以东、乃至热河与辽西的广大农村,创建一 了以冀东为基本区的冀热辽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全国19个解放 区之一。在对日反攻作战时,率先出兵配合苏联红军收复了热河 全省和辽宁大部地区,迎接中共东北局到东北,同时解放了冀东 地区大部县城,为兄弟地区后续部队之进入东北打开了通道。解 放战争时期,冀东的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伟大的土地. 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现了 “耕者有其 田〃;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冀东的进攻,紧密配合华北、东北两 大解放区战场的作战,参与辽沈战役,并以巨大人力、物力支援 了平津战役与全国的解放。在长达30年的斗争中,为夺取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冀东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应有的贡 献,几十万革命先烈用鲜血谱写了一曲壮丽凯歌。
         为给研究冀东革命史乃至中共党史、革命史、军史和地方史 提供一份编年史料,同时也为教育宣传部门进行党史教学和革命 传统教育提供一些素材,特编写了这部《冀东革命史大事记》 (下简称《大事记》)。
         《大事记》上限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下限至1949年8 月冀东行政区撤销止。为了准确反映冀东的斗争面貌,涉及地域, 是按各个历史阶段冀东党组织的实际管辖区域,抗战时期包括了 热河省和辽西地区。
         为便于读者查阅使用,《大事记》采用的是编年体,同时将 若干时间跨度较长的大事适当集中而对其中的若干重要事件又分 条记述。
         《大事记》所记“大事",应是在整个冀东地区有重要影响 的事件。但是由于冀东各个历史时期的斗争形势不同、革命力量 的规模各异,故所选“大事"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一般地说,抗 哉前、特别是党的创建时期与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一个县、一个工 一厂或一个学校所发生的较有意义或影响的事件都记上了,以后则 着眼于全区的大事;抗战时期的武装斗争,初期有些战斗虽小但 在当时影响大也记上了,中、后期则只记战役性的斗争。对于上 •给冀东的重要指示、决定,冀东自身的重要会议、文件,则记 得较为详细一一以便于研究者使用。
         1981年原冀东革命史编审委员会曾编印过一册700余条、2.6 万字的《冀东革命斗争大事记》(征求意见稿),寄送曾在冀东 (含冀热辽)工作过的老同志审阅,收到了数百条修正意见。此 后,随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深入开展,几年来又新征集到大量 历史文献和口碑资料,原冀东区所属各县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 又撰写了大批专题史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筛选辑成了现在这 本1900余条、20多万字的《大事记》。本书选入的每个条目均经 反复核实、考证,力求真实、准确。即使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凡 有讹误或疑窦者,均予一一考察、订正;对众说纷纭、无确凿证 据可以认定的事情,即使重要也暂未列入。尽管如此,由于编写 者的水平、阅历所限,由于历史文献搜集得不全,考证工作尚有 不细,书中飛漏、讹误之处仍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各位历史知情 者、研究工作者和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