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钉永不生锈的秘密 ——记稻地镇龙凤汽摩修理厂厂长耿凤国
冯立新今越
          未去稻地之前就听人说过“吃饭去稻丰,修车找龙凤”这样的 歌谣,及至釆访并结识了龙凤汽摩修理厂厂长耿凤国这位硬汉之后, 给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做人更应该象“龙凤"。
' 三十五元的摊主
             耿凤国,也和许多勤劳致富的人们一样,有着一段艰辛苦涩的 创业过程。
            1977年,耿凤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自己生活四载的军营,回到 了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当时的家境是非常困难的,父亲震亡,上 看老母,下有两个未谙世事的弟弟,生活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 耿凤国的肩上,他勇敢地挑了起来。
            退伍后的第二年,耿凤国结了婚,家里为他操办婚事拉下T270 元的债务。270元,放现在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的确是二笔不 小的数字.
为了及早地还债,他去了柳树歐——毛南县砖厂做工,一干就 是三年。那时的他,生活清苦到几乎不可言状的程度,整天吃菜只 吃一分钱的咸菜。为此,有的工人讥笑他:“这么攒钱还想娶一房咋 地?!,,耿凤国一笑了之。
            耿凤国对我们说:“当时食堂里也卖炒菜,才二、三毛钱一个, 我不是吃不起,只是那270元的债就像石头一样压得我直不起腰
            一九七九年,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耿凤 国那颗机敏的心,也被撩拨得蠢蠢欲动。他对家里人说:我想干个 体。
家里人一听就急了,空前统一地结成强大的联盟对他进行反驳, 理由很简单:在工厂干,月月开支,生活有保障,一些人想进都进 不了;而干个体,纯粹是墙头草,风一大就吹跑。可耿凤国已铁了 心,他凭着自己敏捷的思维断定:私营经济,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 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砖厂的工作。在一 九八O年元月五日,花35元钱垫本,买来钳子、扳手等工具,在稻 地街里摆上了地摊,修理自行车,成了名副其实的个体户。
开业的第一天,赢利两块七毛钱,耿凤国乐了。
艰难的起飞
            一九八一年底,有了一定积蓄的耿凤国,用六百多元盖了一间 •15平米的门市部,迈出了自己可喜的一步。.
            在一九八三年,耿凤国的命运又发生了转机。
            稻地镇,地处唐山市南部,两地相距仅几公里,每逢节假日,耿 凤国发现一些唐山工人来稻地或沿唐柏路走更远一点的地方钓鱼, 骑的是摩托车,而这些摩托车经常发生故障,需要找地方修理,而 那时的稻地镇一家修摩托的门市部也没有,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技 术,怎么办?学!
            当时,妻子劝他,到外地去学吧。但,倔劲十足的耿凤国却没 有听从妻子的劝吿,他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于是花了 300多元买来一辆“黑老虎''(摩托车的一种),整天拆了装,装了拆, 着魔似地研究起了车的构造,、门外汉靠双手硬砍,谈何容易啊!
            . 一天,唐山郊区赵田庄的一个人推来了一辆不着火的嘉陵,问 耿凤国会不会修?耿凤国说:“你就放这,儿吧。”言外之意:能!
            办任何事情光靠信心和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十足的本领,真正的功夫,
            耿凤国接手摩托车的时间是下午一点来钟,他整整鼓捣了一下 午外加一整夜的时间,那辆不着火的嘉依旧不着火,叫人一点脾气 也没有。
            第二天,一愁莫展的耿凤国骑车去唐山买自行车零件,人在路 上,心却仍搁在门市部的车上。到了唐山三角地那块,前面两个骑 车人的谈话吸引了他。 '
            其中,一人道:*你说咋地,我前些日子买的那辆嘉陵不着火了, 我咋弄也不着,把我急坏了。“
            另一人问:“最后咋修的?"
            “就是油封那块拆下来洗了洗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仿佛是上天的帮助,耿凤国听到此,恍 然大悟,蒙在眼前的一层窗户纸一下子就捅破了。
            唐山他不去了,调头骑回家,直接拆下油封清洗,洗毕安装好, 一脚下去,死了一夜的嘉陵“突突突"欢快地叫•了起来,摩托车着 了!
            耿凤国一屁股坐在地上笑出了声。这时,他才感到了累,感到 了饿,他对妻子喊:当家的!快给我买点大饼来!他这时才想起,自 己已经一天一夜没吃饭了。
            这就是耿凤国!他凭着自己的钻劲、韧劲,一步一个脚窝地靠 自己的悟性学会了摩托车的修理、汽车的修理。更令人感动的是,为 了对用户负责,他将一辆侧三轮摩托八拆八装,不让一辆病车岀厂。 现在,只要有摩托车往他跟前一站,他一听车响,就能诊断出车的 故障,你就拆吧,一点错没有。
            当地人夸:耿凤国神了!
螺丝钉永不生锈的秘密
            他依靠自己的双手,依靠自己的勤劳,依靠自己的智慧,一点一滴地积累,从35元起家,到现在已拥有固定资产30多万元,年 创利润10万多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私营企业主,汽摩修理厂的厂长。 再也不会过一分钱咸菜吃一天的日子了,但他的那种节俭的精神却 一点儿也没有丢,依旧是朴朴实实地两手油污地和工人们一起干,依 旧是精打细算地开支,不像有些发达起来的大款一样,进舞厅、挎 小秘,耿凤国连舞厅的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
            就是这样一个一分钱也要掰开花的汉子,对社会却搞了无数次 的捐赠,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不求一丝一毫的回报。
            稻地镇有一家敬老院,住着许多孤苦无依的孤寡老人,从耿凤 国有了一定积蓄开始,逢年过节,他总是买衣买药,或是一百、二 百的进行捐赠,给他们送去问候,送去温暖。
            连续十年来,每逢儿童节和教师节,稻地小学校邀请的贵宾当 中,总会出现耿凤国的身影。每次去,他都要表示自己的一份心意, 给学校解决一些燃眉之急。
            更为可贵的是,耿凤国在去年又与人包下了桥西村特困生王春 彦姐弟俩的学杂费,供她们读完小学,救助了两个失学儿童。对此 事,《唐山晩报》、丰南电视台都曾做过专题报道,唐山市政府办公 厅秘书长闻知此事后,曾做过专门批示,并派专人到稻地镇了解情 况,并给特困生送了 200元钱。同时,也给予了耿凤国高度的评价。
            几年来,他共为社会、学校捐款达3万余元,仅八九年一年,就 为南方水灾、亚运会等捐款达11次之多。1997年6月,耿凤国又向 建国前入党老党员献出一片爱心,捐款500元。
            钱,虽然不是太多,但我们从这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上可以看到, 耿凤国的那颗拳拳报国之心。
            从来没有人要求耿凤国这样做,究竟是什么精神在激励着他,什 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名耶?利耶?
            耿风国说得好:“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一个有着20多年党 龄的老党员,是党和部队把我培养起来的,我之所以这样做,一不 为名,二不为利,我要报答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象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一九九五年,耿凤国光荣地当选为丰南市政协委员,他为了搞 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自觉订阅了《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 《人民法院报》等六种报纸,天天阅读;日日思考,关心国家的大政 方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感 召着他身边的人。
           在今年,《红岩魂》展览在唐山展出,耿凤国又出资四百多元雇 车,藏领稻地个体劳协的会员们,专门参观了这次展览。为这些整 天埋头理财的个体户们上一堂非常生动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课。
            几年来,党和人民也给了他许多荣誉。
            1984年到今,年年被评为出席县(市)的先进个体户;
            1991年,被评为河北省先进个体;
            1994年,被评为河d匕省发展经济先进经营者;
            1995年,被评为丰南市发展经济百颗星;
            1996年,市政协又评他为优秀政协委员。
            同时,他还担任着我市唯一的一个优秀河北省劳协分会——稻 地镇个体劳协的理事,并为这项荣誉的取得,付出了超人的心血和 汗水。
            荣誉属于过去,创造才是未来。
            十几年来的风风雨雨,把耿凤国锤炼成了一个在改革大潮中勇 敢弄潮的猛士、壮汉。他深深地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 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我们衷心地祝愿他: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更比一年好!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