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
在精神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
在精神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
人类的每次灾难,都要留下两个废墟:一个物质废墟,一个精神废墟。
一场严重的地震,对于人类的伤害是立体的。它伤及人的身体,同时也对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严重损伤,而且这种损伤在震后还会持续,从而造成一片精神的废墟。要让人们在悲痛中站起来,首先要清理废墟,抚平精神震荡,重建更加牢固的精神家园。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认为,历经了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的新唐山,如今作为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重新屹立于冀东大地、渤海之滨,四川人民理应从唐山的重建效果上获得强大的信心。
灾后重建,关键是心理重建。赵勇书记找到了问题的核心。汶川地震初始,唐山市政府在给四川灾区编写的《地震常识与唐山抗震救灾经险》宣传册中,就把灾后心理重建提到重要位置,四川方面非常看重这条来自唐山的建议,同时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赵勇书记表示,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个过程中的心理重建,主要体现为信心重建。因此,一定要对受灾群众和灾区一线工作者加强心理疏导,使他们增强信心,并将信心转化为动力,自觉行动起来,百折不挠、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后,重新规划设计后的新唐山普通建筑均达到8度设防,医院、学校等生命线建筑更是达到9度以上设防,唐山不仅变成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还成为了一座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成长性的工业化城市。汶川地震也一样,要在人们心灵建设这样的硬度。因此,四川地震灾区在科学选址、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等前提下开展灾后重建,不仅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有助于这些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新型工业化进程,这种进程同时也是信心重建的历程。
唐山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原因就在心理重建和心灵救护上,唐山人是有过惨痛教训的。
唐山地震后的第九天,大雨磅礴,一片萧瑟。漆黑的夜里,一对夫妇手拿铁锹疯狂地挖掘着,他们在挖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地震中遇难了,孩子们的尸体已经被抬出废墟送到了埋尸场。可是,他们还是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几个孩子的名字,根本不顾旁人的劝阻。他们说,孩子还在呼救。直到挖得筋疲力尽为止。这样的情景整整持续了一周,谁看了都落泪。这是震后的典型病例。他们表现的症状是:否认和回避现实,幻听、幻觉等。在精神病学上这叫应激障碍,是灾难过后留下的一种精神创伤。
地震幸存者、编辑家潘石回忆,当时他在废墟上听见有人喊:“同志,你说,毛主席知道咱这儿地震吗?”问话的是一个叫韩争的女孩。女孩很漂亮,用一条床单裹着半裸的身子,在黎明的蒙胧中,目光恐惧而颤抖。韩争好像失去了理智,是那样的惊慌失措,问完这句话,并没有等待别人回答,就又向前面的废墟跑去。韩争与另外一个女孩跑到一个新的地方,问起同样一个问题。潘石认识韩争,她可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怎么地震把孩子弄成了这样呢?潘石迷惑不解。韩争的家就在马路对面的地委宿舍,父亲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干部。他后来才听说,韩争的父母都震亡了。再后来还听说,韩争的身体没有在地震中砸伤,但她得了病,精神方面的疾病,并因病结束了自己年轻而美丽的生命。每当潘石想起韩争,想起她在废墟上那句不需要回答的话,心头总是一阵酸楚,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潘石对我说:“如果我们听听她的倾诉该多好!也许会挽救她的生命。”听完,我很久很久说不出话来,但有一种感觉,韩争的精神家园垮了!
唐山地震后的第十一天,27岁的河北矿冶学院青年教师李贵,接受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接待学生家属。学校当时有5000多名师生,地震时正赶上实习,学生都回到了学校,而放假的还没有走。结果伤亡非常严重,师生死了2000多人。
那个时候,学生的父母,兄弟姐妹从全国各地赶到唐山,每天都像开闸的洪水涌入学校。这时的矿院,不过是建在废墟旁的几间简易房,各种口音焦急的询问声、哭声,几乎掀翻了狭小的简易棚。失去亲人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时时折磨着每一个幸存者。一本学生花名册,最后在成百上千双手的翻动下,成为一堆看不出颜色的旧纸。
李贵记得有一对老夫妻,从百里之外的承德走到唐山来找他们的儿子。得知儿子的死讯后,老太太一阵号啕大哭。刚被人劝出去,外屋又一阵忙乱。原来老太太解开腰带,要在简易房的房梁上打结上吊。她老伴儿和几个人拽着她,她一定要去死。
李贵出来劝她:“老太太呀,你老也别上吊,别寻死。你到大街上看看,到市里走走,谁家没有死人,哪家没有伤亡?你老得向唐山人学习,要坚强!”
老太太听了点点头,默默地走了。后来听说老太太回去再也不说话了,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在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王子平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遗憾。震后的第三天,幸存者王子平目睹了邻居女孩的不幸:她自杀身亡了!
就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王子平在大沟边还遇到了邻居的女孩。她在唐山市邮电局工作,此时她的脸黑乎乎的,浑身沾满鲜血,疲惫而憔悴。当时,她与大伙儿一起扒废墟救里面的居民,表现得很勇敢。没想到,3天后竟然传来了女孩的死讯。她是自己刺破动脉死去的。关于她自杀的原因,始终没有一个可信的解释。只是听邻居老大娘说,孩子死前说过一句话:“还是原先的生活好!这么活着,比死了还难受!”多少年之后,从事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王子平教授,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终于弄明白:这个女孩自杀的原因并非是个人的,而是地震发生后,残酷的现实与美好愿望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从而导致人的精神世界崩溃破灭。王教授遗憾地说:“当时若有人听听她的心里话该多好啊!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心理救助!”倾诉会让她发泄,然后再善意诱导,就可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
唐山市第五医院沈振明院长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心理疾病案例:一位30多岁的女士找到他,称自己8岁的孩子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沈院长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发现,原因就在这位女士身上。在和这位女士交谈后,他才了解到影响一家人30多年的,就是32年前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唐山大地震。
这位女士的父亲在唐山大地震中两条腿严重受伤,双下肢高位截瘫。此后,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稍有不满就对子女恶语相向,随手拿起东西就砸向子女,不管是否有旁人在场。这位女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在外面的学习和生活都很正常,一回到家中就战战兢兢,不知如何是好,唯恐自己的哪一句话或是哪一个动作会引发父亲的暴怒。
这位女士结婚有了孩子后,孩子也经常见到这种场面,逐渐使孩子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性格孤僻,不与人来往,平时少言少语,一旦情绪发作,就会十分暴躁,不管对谁都毫不客气。
这就是典型的震后心理疾病,没想到一个人的疾病竟然影响了一家三代人的身心健康。由此可以看到,突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对人的心理摧残是多么的严重!如果这位女士的父亲能在震后得到有效的心理康复。肯定不会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如此深重的影响。
从唐山的抗震经验看,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灾难发生的时候,注重的只是抢险救人,而忽视了对伤员、受灾群众以及抢救队员的心理就导工作,造成了震后相当一部分人患有长久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后来忙于重建家园,对如何在“精神废墟”上重建心灵的家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震后20年,唐山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13人中,有402人患有延迟性应激障碍。强震不过十几秒,心灵的地震却是没有终止。从1994年开始,那个地方的精神病院张本院长开始着手研究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的远期影响”。调查发现,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震后余生的人中,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降碍,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流调数据,有的高于正常值的3到5倍。很多人失眼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
张本院长接待了无数心理受创者:一位母亲,在地震中失去了3个孩子。以后每当看到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她都忍不住悲痛。在家里,即使是白天也要挂上窗帘,否则就会出现震亡的小孩要从窗子进来的幻觉。类似的创伤,如一把利剑划过了无以计数的经历过那一夜地震的唐山人,或重或轻,或深或浅,在震后多年里一直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中国的中等城市中,可能没有哪一个城市拥有的精神病医院可与唐山相比,在这个人口不超过300万的城市里,却有十多家与精神病治疗、研究有关的医院,有上千张床位。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内心都会有一种痛苦。通过周围人的心理援助、自我心理调适,有些人慢慢地把这种痛苦深埋心底,能够正常地生活、工作,尽管记忆还是经常在潜意识中被唤醒,但他们会以顽强的意志继续生存、生活。但有少数人,这种痛苦会持续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久。对死者最好的表达方式不是悲伤,而是继续死者未竟的事情。
灾后一定要进行心理救助。这是唐山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
32年前的唐山,心理医生、危机心理干预等名词在人们的生活中还很陌生。32年后的今天,灾后心理治疗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这说明时代进步了,我们的国家已经走上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据唐山市赴四川灾区专家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反映,他们已先后对近千名群众和58个个例进行了心理疏导,较好地稳定了群众的情绪,较好地消除了群众的恐惧心理,进一步增强了受灾群众直面人生、正视灾难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受到了当地群众欢迎,得到了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充分肯定,起到了医疗救助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专家心理咨询服务队在前线开展工作的情况看,应充分认识到灾民心理抚慰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抚慰工作。
一场严重的地震,对于人类的伤害是立体的。它伤及人的身体,同时也对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严重损伤,而且这种损伤在震后还会持续,从而造成一片精神的废墟。要让人们在悲痛中站起来,首先要清理废墟,抚平精神震荡,重建更加牢固的精神家园。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认为,历经了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的新唐山,如今作为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重新屹立于冀东大地、渤海之滨,四川人民理应从唐山的重建效果上获得强大的信心。
灾后重建,关键是心理重建。赵勇书记找到了问题的核心。汶川地震初始,唐山市政府在给四川灾区编写的《地震常识与唐山抗震救灾经险》宣传册中,就把灾后心理重建提到重要位置,四川方面非常看重这条来自唐山的建议,同时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赵勇书记表示,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个过程中的心理重建,主要体现为信心重建。因此,一定要对受灾群众和灾区一线工作者加强心理疏导,使他们增强信心,并将信心转化为动力,自觉行动起来,百折不挠、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后,重新规划设计后的新唐山普通建筑均达到8度设防,医院、学校等生命线建筑更是达到9度以上设防,唐山不仅变成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还成为了一座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成长性的工业化城市。汶川地震也一样,要在人们心灵建设这样的硬度。因此,四川地震灾区在科学选址、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等前提下开展灾后重建,不仅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有助于这些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新型工业化进程,这种进程同时也是信心重建的历程。
唐山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原因就在心理重建和心灵救护上,唐山人是有过惨痛教训的。
唐山地震后的第九天,大雨磅礴,一片萧瑟。漆黑的夜里,一对夫妇手拿铁锹疯狂地挖掘着,他们在挖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地震中遇难了,孩子们的尸体已经被抬出废墟送到了埋尸场。可是,他们还是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几个孩子的名字,根本不顾旁人的劝阻。他们说,孩子还在呼救。直到挖得筋疲力尽为止。这样的情景整整持续了一周,谁看了都落泪。这是震后的典型病例。他们表现的症状是:否认和回避现实,幻听、幻觉等。在精神病学上这叫应激障碍,是灾难过后留下的一种精神创伤。
地震幸存者、编辑家潘石回忆,当时他在废墟上听见有人喊:“同志,你说,毛主席知道咱这儿地震吗?”问话的是一个叫韩争的女孩。女孩很漂亮,用一条床单裹着半裸的身子,在黎明的蒙胧中,目光恐惧而颤抖。韩争好像失去了理智,是那样的惊慌失措,问完这句话,并没有等待别人回答,就又向前面的废墟跑去。韩争与另外一个女孩跑到一个新的地方,问起同样一个问题。潘石认识韩争,她可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怎么地震把孩子弄成了这样呢?潘石迷惑不解。韩争的家就在马路对面的地委宿舍,父亲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干部。他后来才听说,韩争的父母都震亡了。再后来还听说,韩争的身体没有在地震中砸伤,但她得了病,精神方面的疾病,并因病结束了自己年轻而美丽的生命。每当潘石想起韩争,想起她在废墟上那句不需要回答的话,心头总是一阵酸楚,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潘石对我说:“如果我们听听她的倾诉该多好!也许会挽救她的生命。”听完,我很久很久说不出话来,但有一种感觉,韩争的精神家园垮了!
唐山地震后的第十一天,27岁的河北矿冶学院青年教师李贵,接受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接待学生家属。学校当时有5000多名师生,地震时正赶上实习,学生都回到了学校,而放假的还没有走。结果伤亡非常严重,师生死了2000多人。
那个时候,学生的父母,兄弟姐妹从全国各地赶到唐山,每天都像开闸的洪水涌入学校。这时的矿院,不过是建在废墟旁的几间简易房,各种口音焦急的询问声、哭声,几乎掀翻了狭小的简易棚。失去亲人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时时折磨着每一个幸存者。一本学生花名册,最后在成百上千双手的翻动下,成为一堆看不出颜色的旧纸。
李贵记得有一对老夫妻,从百里之外的承德走到唐山来找他们的儿子。得知儿子的死讯后,老太太一阵号啕大哭。刚被人劝出去,外屋又一阵忙乱。原来老太太解开腰带,要在简易房的房梁上打结上吊。她老伴儿和几个人拽着她,她一定要去死。
李贵出来劝她:“老太太呀,你老也别上吊,别寻死。你到大街上看看,到市里走走,谁家没有死人,哪家没有伤亡?你老得向唐山人学习,要坚强!”
老太太听了点点头,默默地走了。后来听说老太太回去再也不说话了,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在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王子平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遗憾。震后的第三天,幸存者王子平目睹了邻居女孩的不幸:她自杀身亡了!
就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王子平在大沟边还遇到了邻居的女孩。她在唐山市邮电局工作,此时她的脸黑乎乎的,浑身沾满鲜血,疲惫而憔悴。当时,她与大伙儿一起扒废墟救里面的居民,表现得很勇敢。没想到,3天后竟然传来了女孩的死讯。她是自己刺破动脉死去的。关于她自杀的原因,始终没有一个可信的解释。只是听邻居老大娘说,孩子死前说过一句话:“还是原先的生活好!这么活着,比死了还难受!”多少年之后,从事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王子平教授,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终于弄明白:这个女孩自杀的原因并非是个人的,而是地震发生后,残酷的现实与美好愿望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从而导致人的精神世界崩溃破灭。王教授遗憾地说:“当时若有人听听她的心里话该多好啊!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心理救助!”倾诉会让她发泄,然后再善意诱导,就可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
唐山市第五医院沈振明院长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心理疾病案例:一位30多岁的女士找到他,称自己8岁的孩子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沈院长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发现,原因就在这位女士身上。在和这位女士交谈后,他才了解到影响一家人30多年的,就是32年前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唐山大地震。
这位女士的父亲在唐山大地震中两条腿严重受伤,双下肢高位截瘫。此后,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稍有不满就对子女恶语相向,随手拿起东西就砸向子女,不管是否有旁人在场。这位女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在外面的学习和生活都很正常,一回到家中就战战兢兢,不知如何是好,唯恐自己的哪一句话或是哪一个动作会引发父亲的暴怒。
这位女士结婚有了孩子后,孩子也经常见到这种场面,逐渐使孩子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性格孤僻,不与人来往,平时少言少语,一旦情绪发作,就会十分暴躁,不管对谁都毫不客气。
这就是典型的震后心理疾病,没想到一个人的疾病竟然影响了一家三代人的身心健康。由此可以看到,突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对人的心理摧残是多么的严重!如果这位女士的父亲能在震后得到有效的心理康复。肯定不会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如此深重的影响。
从唐山的抗震经验看,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灾难发生的时候,注重的只是抢险救人,而忽视了对伤员、受灾群众以及抢救队员的心理就导工作,造成了震后相当一部分人患有长久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后来忙于重建家园,对如何在“精神废墟”上重建心灵的家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震后20年,唐山开滦精神卫生中心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13人中,有402人患有延迟性应激障碍。强震不过十几秒,心灵的地震却是没有终止。从1994年开始,那个地方的精神病院张本院长开始着手研究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的远期影响”。调查发现,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震后余生的人中,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降碍,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流调数据,有的高于正常值的3到5倍。很多人失眼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
张本院长接待了无数心理受创者:一位母亲,在地震中失去了3个孩子。以后每当看到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她都忍不住悲痛。在家里,即使是白天也要挂上窗帘,否则就会出现震亡的小孩要从窗子进来的幻觉。类似的创伤,如一把利剑划过了无以计数的经历过那一夜地震的唐山人,或重或轻,或深或浅,在震后多年里一直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中国的中等城市中,可能没有哪一个城市拥有的精神病医院可与唐山相比,在这个人口不超过300万的城市里,却有十多家与精神病治疗、研究有关的医院,有上千张床位。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内心都会有一种痛苦。通过周围人的心理援助、自我心理调适,有些人慢慢地把这种痛苦深埋心底,能够正常地生活、工作,尽管记忆还是经常在潜意识中被唤醒,但他们会以顽强的意志继续生存、生活。但有少数人,这种痛苦会持续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久。对死者最好的表达方式不是悲伤,而是继续死者未竟的事情。
灾后一定要进行心理救助。这是唐山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
32年前的唐山,心理医生、危机心理干预等名词在人们的生活中还很陌生。32年后的今天,灾后心理治疗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这说明时代进步了,我们的国家已经走上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据唐山市赴四川灾区专家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反映,他们已先后对近千名群众和58个个例进行了心理疏导,较好地稳定了群众的情绪,较好地消除了群众的恐惧心理,进一步增强了受灾群众直面人生、正视灾难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受到了当地群众欢迎,得到了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充分肯定,起到了医疗救助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专家心理咨询服务队在前线开展工作的情况看,应充分认识到灾民心理抚慰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抚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