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记河北省水利厅厅长韩乃义
         不知何时,波翻浪滚,浩荡无边的渤海,经历千万年岁月变迁,悄悄地退 化了,留下的是一片光坦的版图。然而,就在这片荒芜的退潮地上,人们繁衍 生息。春去春回,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同命运抗争,同大自 然抗争,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了一个美丽富饶的丰南。
         北方大野,天高地阔。
         北方大野,人杰地灵。
         苍茫雄浑的北方大野,不乏大风、大雨、大雪、大雾,这大气磅礴的自然 景观,给人以远大的目光,宽阔的思维,强健的肌骨,勇毅的胆魄。
         北方大野的男子汉,恰似苍穹之雄鹰,山林之猛虎,刚毅、顽强,立地铮 铮,是大野之子,大野精英。
         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年,北方大野的男子汉们以自己“力拔山兮 气盖世”的阳刚之气,谱写了一曲曲雄壮的凯歌,和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前 进步伐构成了震惊世界的交响。
我想用一支饱蘸激情的大笔写一个人。他就是现任河北省水利厅厅长 韩乃义。
         韩乃义出生在丰南区西葛镇越支一村。这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鱼苇之乡。 热土养育了他,他伴随着家乡的发展变化成长。越支村西有两条河流环绕, 一条是陡河的分洪河,一直流到草泊水库后入海,是为陡河分洪时所用。另 一条是韩家河,是一条排泄上游沥水的河道。村北地势较高,村南和村东是 低洼地,村南5华里处便是草泊水库,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上个世纪 五六十年代,到了盛夏季节,雨水频繁,几乎每年这里都要闹水灾。因此,分洪河和韩家河排洪泄水主要出口,赶水大洪急,水漫河沿,村民就要全民上 阵,手拿工具,加堤注固,严阵以待。就这样,村东、村南每到雨季降雨加之上 游汇流,几乎年年都是一片汪洋,草泊水库汇满上游陡河、韩家河流来之水, 更是水深莫测,水天一片。
         水乡给当地造成灾害的同时,也给人们生活提供一点方便,鱼虾河蟹肥 盛,苇草疯长,一到这个季节,大人、小孩头带草帽,光着膀子,到河边流水处 捕鱼捉蟹,割苇草喂牲口,冬天打下来编苇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乡就 要和水打交道,很多农活就要在水里进行,年长日久,人们也就适应了这个 环境,偶尔哪一年不发水,人们还有点恋水的情结。
         日月如梭,沧海桑田。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雨水越来越少,从 七十年代开始,这里已发生不了洪涝灾害了。村东、村南的洼地及草泊水库 都变成了稻田,千顷芦苇变成了万亩稻花香。现在,这里的人们在党的富民 政策指引下,在追风赶月,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家乡,创造着美好家园。
         越支一村是韩乃义的出生地,他热恋着这块沃土q他的家是一个普普通 通的农家小户。以土为伴,以土为生,每天的生活方式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韩乃义的童年是在本村小学度过的,他是个懂事的孩子,在学校聪明好 学,品学兼优,在他那个年龄,正值解放初期,百业待兴,土地改革、人民分田 分地和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随后是高举三面红旗的总路线,大跃进、人 民公社和共产主义是天堂的吃食堂,到国家经济危机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家 的多灾多难,社会曲折的坎坷发展,从内心更激发了他好好学习,长大报效 祖国的雄心。
         1969年,全国注重教育,人民教师得到尊重,知识成为宝贵财富,百年大 业,教育为本。教师队伍在扩大,教育质量在提高。这一年,韩乃义被选派当 上村里的民办教师。当时,稻地中学回乡的学生有很多都当了民办教师,这 大概也是回乡知识青年的一处用武之地。也是对后来的人生发展是一个难 得的机遇和走向成功的基石。韩乃义很喜欢这份工作,为人民执教,培养祖 国人才,看到一名名学生从自己班里毕业,乃至走上新的岗位,他从内心感 到荣幸和欣慰。他尽职尽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得到同事和有关部门的表 扬。
         1970年,选拔工农兵学员上大学,韩乃义认为这对自己是一个增长知 识、开阔眼界的机会,果断报上了名,没想到全公社就推荐了他一个人,被分配到河北水电学院,当时的兴奋是无法形容的,这与同事们对他的支持和大 队、公社以及管教育的领导对他的信任和帮助分不开的。在学校他只有好好 学习掌握知识,来报答这些人的厚望。
         三年多水电学院的大学生活,是韩乃义一生的一个新起点。他勤奋好 学,也就从那时起,他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希腊人有句老话,“规律是相同的” O所谓“相同”是指古今中外、不 论时空,事物的发展总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缘分”就是以自己学到的一 技之长,发挥自己职能作用,亲自尝试,把握时势,开拓创新。分配到唐山地 区水电局工作的韩乃义,带着豪情壮志,先到柏各庄地区五七干校锻炼,即 将结束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地震造成的伤害难以估计,由于 交通中断,第二天,韩乃义和全体学员步行回唐山参加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的特殊战斗。房屋倒塌,同胞遇难,一片狼藉,他和同学扒土救人,日夜奋战, 使地震伤害损失减到最小程度,待救灾工作略于稳定,他回到丰南老家,才 知道自己的父母也遇难了,失去双亲使韩乃义悲痛难忍,没能在父母亲面前 尽孝使他愧疚,这是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他暗自发誓,把悲痛化为力量,认 真干好本职工作,让九泉之下的亲人得以慰藉。
         有人说,水是生命之源。是的,这是毫无疑义的,没有水,哪有绿色的田 野;没有水,世界上的万物生灵都不会存在……世界上最难琢磨的东西就是 水。韩乃义在唐山地区水电局一干就是8年,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间。在这8年里,韩乃义干一行爱一行,勇挑重担,任劳任怨,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的行动,受到领导的赞叹和同志们的羡慕,各项工作争第一,各种奖 项接踵而来,成为业务能手。1982年,组织上为解决韩乃义夫妻两地分居问 题,把他调到省水利厅工作,一年之后,因工作需要又调省政府办公厅工作。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那里有汲之不尽的源泉。生活赋予他的“财富”,让 他渐渐明白了:除却自己熟悉的领域,还有很多是他未知的。天空确实是辽 阔的。在办公厅工作11年,他受到了真正的锤炼,凭着踏踏实实的苦干,顽 强的精力,永争一流的精神,赢得众人的瞩目。职衔由秘书,荣升为副处长、 处长。办公厅工作接触面广,视野较为开阔,站位也较高,给他提供了一个施 展才华的天地。这段经历使韩乃义在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实实在在地生活,规规矩矩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工作,这就是他生活的 准则。还是在他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时候,他便恪守着这一生活信条,他 坚守着这一信条走到了现在。
1994年,在组织的安排下,韩乃义又回到了省水利厅任副厅长,一纸调 令,人生的一次转折。水是他的专业,是本行,是一方熟悉的天空。
         为了使水变为财富,变为人民造福的能源,来自心头的责任感,落在他 的双肩,化作了一种力量。压在他的心房,便升起一缕神圣。
         神圣的使命感,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新天地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并不轻松的内涵。
         在韩乃义前进的路上,虽然有盛开的鲜花,但也会有剌人的葛藤,他凭 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心,他同战友们一起,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为一名治水者,韩乃义对水利工作有着深厚的 感情,深深地喜欢和爱恋。
         水利工作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古代大禹治水以来,人们世世代代在治 水方面进行不断的实戡和探索。“治水安邦兴天下”,历代统治者都把水利 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变水 害为水利让水更好地造福人类,这也是水利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水利工作大气、壮阔,那高山大川,大江大河,广邈的平原,都是水利工 作的战场。水有时平静如镜,有时又排山倒海,雷霆万钧。水是伟大的,是农 业的命脉和工业的血液。水利工作要顺应自然规律,变水害为水利,让水更 好地造福人类,这是水利人的胸怀。
         水招人爱,水也折磨人。
         在韩乃义的治水经历中,有两件事让他难以忘怀,一是1996年8月的 抗洪。当年8月4日,海河流域发生了 63年以来特大洪水,太行山山区一昼 夜降雨量500多毫米,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 威胁,作为主管防汛工作的副厅长韩乃义,义不容辞,投入到与洪水抗衡的 战斗中。
         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管水经验,生活的履历,那都是他的财富。
         如今,是一个红红火火的时代。历史翻过了昨天的一页。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他站到了副厅长的位置,他担起了历史的重托。不为别的,只为那一双 双期待的眼睛,只为那心中抹不掉的绿色。
         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三大河系水全部涨满。急流滚滚,白浪翻腾,凶 猛而上。水,似一头饿急了的野狼,张开大口,要吞掉这方热土上的生灵。
         韩乃义带领有关人员,在大堤上日夜巡防,指挥着千军万马防洪,水库 开闸泄洪,滞洪区滞洪,哪里有危险,哪里需要他,他就冲向哪里。
         奔腾不息的洪水可以明证,这是一个血性男儿,这是一条堂堂硬汉。治 水的信心,写在他的脸上,写在他的心中。信心,源于他的一片忠心,来源于 共产党人的无私无畏。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到处是排洪的战场,到处是坚不可摧的人流。在人民解放军和广大群众 共同努力下,经过日夜坚守,奋战,洪水退缩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减到了最低 程度的损失,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我们的人民大众,解放军指战员是伟大的,是任何 艰难险阻都能战胜的。
战胜这场洪水,韩乃义的心头并不轻松,他时常想这样一个问题,河北 省虽然干旱缺水,但对洪涝灾害决不能掉以轻心,尤其到了雨季,洪涝灾害 仍然是发展中的心腹之患,水火无情啊!因此兴修水利工程,绝不能放松,他 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韩乃义难忘的第二件事就是南水北调工程开工。
         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危 机等问题被列为影响人类生存的几个最大问题的时候,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的中国,人均占有淡水量是最低的。学者的见解,工业界的焦虑,聚集于都市 民众的呼唤!缺水!缺水!我们是生存在缺水的国度里,如何使有限的资源 得到合理开采、利用、调度,它已摆在我们面前。
河北省水资源缺乏,没有外流域调水,水资源短缺问题难以缓解。审时 度势,南水北调,工程之大,投入之多,始终只有规划,没有施工。但水资源的 缺乏,是不争的事实。水是生命之本。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根 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缓解我国北方水资 源紧张形势,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具有重大意义。
         京津冀缺水,河北尤为严重。河北省地处我国最缺水的海河流域,全省 多年平均降水量536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3亿立方米,人均和耕地 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311立方米和208立方米,均为全国平均值的1/7O缺 水严重制约了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造成了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 迫。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 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域坯口, 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西孤柏咀处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 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受水区范围15万平方公里。总干渠从陶岔渠 首闸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76.4公里。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向东至 天津外环河,全长155.5公里。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大中 城市和县城的缺水问题,并兼顾供水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漳河进入我省,沿太行山东麓、京广铁路西侧, 自南向北,经过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和保定市的27个县市,由北拒马 河中支南进入北京,全长464公里。中线一期工程分配我省毛水量34.7亿立 方米,净水量30.4亿立方米,通过6条输水分干渠供给我省整个京津以南平 原,包括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廊坊、沧州等7个市,92个县市,必 将有力地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缓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前北京市的供水危机,保障2008年 北京奥运会供水安全,国家决定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石家庄至北京段 工程建设,先期建成京石应急供水工程,利用我省太行山前的岗南、黄壁庄、 王快、西大洋四座大型水库蓄水向北京市应急供水。
京石应急供水工程河北省段起点为石家庄市西部的田庄分水闸,终点 为河北省涿州市冀京交界的北拒马河,途经石家庄、保定等12个县(市、 区)全长227公里。起点设计流量220立方米每秒,终点设计流量50立方米 每秒,该段各类建筑物334座。其中隧洞工程7座,大型交叉工程23座,其 他建筑物304座。渠道全部采用明渠方式,梯形过水断面。一期工程渠底宽 度28-7米,渠道上口宽度100-50米,设计水深6-3.8米,纵坡 1/30000-1/6000,全断面混凝土衬砌;右侧一级马道设运行维护道路;两侧布 置宽8米的防护林带。岗南、黄壁庄水库利用石津干渠与中线总干渠连接, 工程规模为25立方米每秒,王快水库利用沙河干渠与中线总干渠连接,工 程规模为20立方米每秒,西大洋水库利用唐河干渠与中线总干渠连接,工 程规模为20立方米每秒。
         这项工程在河北省也是举世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参加这项工程的每 个人,心里装得是大局,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这项光荣的任务。南水北调 是几代人的梦想,一代代人努力着实现这个梦想。国家下决心要实现这项工 程,中线工程2003年12月在河北省海沱河首开。由于工程规模宏大,调水 路线长,这项工程是全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前所未有的工程,也存在着前 所未有的困难。南水北调举世瞩目,几代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能在自己任 水利厅厅长期间开工,韩乃义感到骄傲,更感到责任重大。
造出人民满意的工程,为子孙后代造福,既要节省资金,又要保证工程 质量,还要依靠科技创新,攻克一道道难关,这需要多大努力和付出!这都是 难以想像的啊!新天地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并不轻松的内涵。
         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干,一定要干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 的职务。人生能有几次搏。他在给自己暗暗加油。
         诱人的前景,在激励着韩乃义不尽的追求和拼搏!
         信心是干好每一件事的基石。于是,韩乃义带着有关人员翻山越岭,察 看地势走向,挤出时间翻看有关资料,召集有关会议,商定具体任务,使工程 得以顺利进展。
         于是,陌生的世界不再陌生。
         于是,遥远的天空不再遥远。
         天空是辽阔的。韩乃义像是一朵白云,不断地把自身奉献给明媚的蓝天。 拥有天空的人,也便拥有了未来。
         斗转星移,一个人,当他被社会承认,被社会需要的时候,他会变得多么 充实,多么能干而又多么想干啊!
         从这几千字的文章里,你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共产党员的形象,我们的 国家,每一个工作岗位,有多少这样普通的共产党人在默默奋斗着,奉献着 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们是基石,是火焰,是我们事业的希望。
         时间如梭,韩乃义离开家乡已30多年了,他在给我们的信中说到:“少 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30多年来,他对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感 到高兴和自豪,他也衷心祝福家乡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更大 成就。
         在这里,我也代表家乡人祝愿韩乃义在前进的路上,再接再厉,再立新 功。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