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迹炳千秋—— 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英
               一个家庭影响、终身受益的儿子;
              一个酷爱读书、刻苦求学的学子;
              一个选择艰辛、创造奇迹的学者;
              一个成果丰硕、回馈社会的博导——
              此人名叫李国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的导师陆宗达称:“国英做事似 迟缓,头脑却十分灵敏。”他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胥各庄。
三十度风霜雪雨,李国英用拼搏和奋斗铺就了一条灿烂的金色之路;用 智慧和心血在浩瀚的文字学谱写了一曲时代的铿锵壮歌;用光荣与梦想书 写了亘古未有的最新篇章。
家庭影响,终身受益
              李国英出身革命军人家庭,父亲李春广,解放前入伍,在战争年代,南征 北战,身经百战,特别是在辽沈战役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挂 过花,流过血,立过功,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解放后,转业到地方,长期 在基层工作,他不忘公仆心,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几十年如 一日地迈开铁脚,乡乡镇镇,家家户户,访贫问苦……人称:“他是人民的好 干部。”从他懂事起,父亲经常给他讲革命战斗故事,讲到动情处,常是泪流 满面地对他说:“你爸我虽然为革命贡献出一只臂,但我还活着,继续为人民 服务,可叹,那些和我一起战斗的战友——你的叔叔们、伯伯们,为革命而阵 亡。所以,我们活着的,每每想起他们,就心痛。”由于哽咽而停顿,然后抬起 头来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呀,任何时候,不忘本,不忘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 之不易,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你已经上学了,要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他喝了一口水,接着对李国英坚 定地说:“你爸爸我,公而忘私,为人正直,一身正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除 这20个字外,孩子呀,最要紧的是,学会做人,怎样做人,应摆在首位,其次 才是学习、工作、贡献和其他——这将令你终身受益。”
              李国英说,母亲谢素珍,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是其性格直爽, 嫉恶如仇,乐于助人,和蔼可亲……因此她的优秀品质对李国英人格的形成 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这里,关于他的爱人李毅然应说上几句,而且必须要说的。1978年他 考上大学,时年24岁,结了婚,成了家,有了孩子,因此,生活负担很重。在李 国英上大学期间,家在农村,上有年近80岁的爷爷,父亲是残废人,母亲长 年体弱多病,两个孩子年纪幼小。因此,整个家庭负担他爱人一肩挑。谢天谢 地,好歹,她的身体还好,没有被压垮,这是他们全家之幸。她大学毕业后,被 分到异地中学任教,为了就地照顾好他家,让他安心上大学她甘愿降级到本 村小学任教o 1978—1991年,一直支撑着这个家,付出了难以想像的艰辛,她 是李国英学习、事业的坚强后盾,是一个好后勤部长。称她是“贤妻良母” 一 点也不为过。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须有一个好女人。这话千真万确,她在 他爱人身上体现的更加充分和完美。在釆访过程中,李国英不止一次地说 到:“非常感谢我的妻子李毅然对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采访接近尾声,李国英意味深长地说:“我再说两句,常言道,人生道路, 常十有八、九不顺心,因此,我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或挫折,都在耳边响起 父亲语重心长的叮嘱。父亲的话,令我终生受益、直到永远。”
酷爱读书,刻苦求学
              1•求知欲强,酷爱读书。李国英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每天只要有空闲 就默默地读书。他说:“我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一种爱好,是一种生活 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小时候读书涉猎十分广泛,无论是社 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还是文学艺术的、诗词曲赋的,只要是书他就喜欢读。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了,他就到唐山姥姥家,每天找一些书来读。 
              他在高中以前,就读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 典名著,读了上百种的现代文学作品。他还读过《十万个为什么》。
他还记得在黄各庄生活时,由于村里读书的人很少,家有藏书的就更少 了,因此,在本村找到一本书都很困难。有时候,为了能有书读,他就挨门串 户地寻找书借读,只要能借到一本书,就一口气地读完。实在没有别的书读, 他就借一些文革前的初高中的教材来读。
              他在高中的时候,正处在文革后期,课程内容比较少,记得语文课主要 是学习毛主席的诗词,物理课学习农业机械,化学课学农药,基础知识很薄 弱,所以,他大量的时间是康外书,他曾读过《论语》,读过《说文解字》, 痴迷于小篆的摹写。他在高中阶段还系统地读了不少的大学教材。
              承上所述,他感受最深的:一是培养了读书兴趣;二是形成了读书习惯。
              2.坚忍不拔,刻苦求学。李国英1978年考入大学,由于家庭的教育、鼓 励、支持和帮助,所以他在求学期间,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大学四年是 各科成绩优秀的高才生。1982年毕业时,全年级110名应届毕业生,只有他 一人留在本系(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1985年考入北京师范 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转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毕业 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评为副教授;1996评为教授;1998年遴 选为博士生导师。
              三十年风霜雪雨,三十载春秋交替。李国英,从学士到教授,从博士到博 导。正应了那句古一 “天道酬勤”嘛!
选择艰辛,创造奇迹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李国英教授徜徉在这古国文明中,深钻 恒研,乐此不疲。李国英教授柔里克刚,多年来承担着不为人知、不为人愿做 的枯燥乏味的古文学整理工作,其付出是常人难以想像的。难怪早在1988 年,我国著名训诂学大师陆宗达慧眼识人,亲自指导,终于,李国英以优异成 绩成为北师大汉语文字学专业第一个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他勤奋 扎实的治学态度,深受导师陆宗达这样的赞赏:“国英做事似迟缓,头脑却十 分灵敏。”陆大师的真传弟子、李国英的导师王宁教授解释说:“这个’似' 字说的是他做事似退缓,实际却很快速,只是迟于应答和表白。”由于文字研究本身的冷僻、出成果慢和外界商业大潮的影响,肯“蹲守”在这个领域里 吃苦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他却不改初衷,毅然决然地远离时流与世俗而选择 艰辛的文字工作,并一直做下去。他常说,冷门的、基础的、文化积累的工作 总要有人去做,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虽然来自古代,但却属于未来,决不能 使它断在我们这一代。社会上虽然不乏对我国传统语言学发展的非议与成 见,李国英对自己学术道路的信心却越来越强。
              李国英自1985年便聆听陆宗达大师讲《说文),1987年他在王宁教授 指导下,从以训诂为中心的《说文》学,逐渐过渡到纯文字学的《说文》学, 重点研究从《说文》小篆为起点,来创建汉字构形基础理论。他用科学系统 方法论,从形声字的构形元素出发,把形声字的义符与声符作为研究的重 点,采用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形声字做了客观描写,第一 次在一个横断面上,让人们看到了汉字构形的总体确是成系统的。1996年李 国英将这些多年来学术研究成果汇成颇有影响的专著《小篆形声系统研 究》,书中所列出的义符构字频度总表与声符字频度总表,为汉字的书写、释 读、汉字的信息处理和汉字的科学规范提供了较强的数据和客观的依据。目 前,李国英和他的同事们已完成小篆造字系统和小篆字库,将使我们古文字 排版自动化的梦想得以实现,使古文字研究手段从此步入现代化,每当李教 授谈及此,总是不无自豪地说,谁说我们工作没有意义,意义可大了 !
              以往的成就与劳累并未使李国英有稍许歇息之心,目前他着手主持一 项更为浩大艰辛的项目《56000汉字楷书字形整理》,这是一项艰巨的、前所 未有的汉字研究工程,这个项目,实际上是要对汉魏时代产生、南北时代通 行,一直使用到今天,积淀了近两千年的汉字楷书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这 样大量的复杂的汉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研究古代文化要阅读它,古籍 整理出版要直接使用它,国家制定文字政策或规范现代汉字要利用它,在当 代社会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领域,但是长时期以来由于汉字整体缺乏系 统整理,实际应用出现了种种混乱现象,尤其是目前完善大规模中文信息处 理字符集设计,有赖于汉字的全面整理,因此李国英教授与有志于此的人士 决心对56000个汉字进行历史积蕴的纵向整理和构形系统的横向整理,在 此基础上,建立古籍整理计算机大型字库,以此推动汉字信息处理的发展。
              汉语文字学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科学,李教授热爱它,并满腔热情地倾注 于整理与复兴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他看不到传统文字学方法与内容陈旧、进展速度缓慢以及脱离应用的诸多弊端。为此,他与同事们一起积极探索对传 统学科的现代化改造,有步骤地进行了三方面建设,即理论、科研课题与计 算机为手段的实验室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在理论建设方面,北师大汉字所 已成为全国汉字学基础理论的中心;在课题建设方面,他们积极寻求横向的 合作项目,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开发小学汉字识字教学多媒体辅助系 统,与美国的合作也正在谈判过程中;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他们建立了国内 第一家文科的汉字实验室,改变了陈旧的研究思路,加速了研究进程,实现 了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基础研究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往往人们并不知是谁栽的 树,但只要人们乘了凉,李教授就备感欣慰,他的研究成果,已被信息处理的 实践工作所釆纳,并逐步渗透到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现代化以及汉字部件 规范的实践中去。既然选择了艰辛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只能无怨无悔,即使 一辈子默默无闻,也要鞠躬尽瘁!李教授如是说°
研究成果,回馈社会
              1 .研究
              主要研究汉字学、训诂学与汉语史,近年来重点从事汉字的系统整理与 汉字规范研究。
              2.成果
              在《中国社会科学》、《语言文字应用》、《语文建设》、《古汉语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开篇》(日本)、《东方文化》(香港地区)等国内 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出版专著《小篆形声系统研究》一部、教材《中国文字学》一部、参编著 作和教材多部。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56000汉字楷书字形整理》、国 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的重点项目《宋体、仿宋体、黑体字形规 范》(含差异对照表)等多项。
              曾获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合作)、北京市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合作),曾多次赴日本、韩国、越 南、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国际会议和讲学(这是对外交往的成 果),也曾代表教育部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代表会议。
综上所述,成果硕硕,贡献多多。笔者还想把彪炳千秋的、李氏代表作的 专著《小篆形声系统研究》的“序”(是作者的导师王宁撰写的)单列于后, 特说明此专著是惠泽后人的无价之宝。
              李国英是我和陆宗达先生1985年级的硕士,1988年1月,在陆先生亲 自指示下,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统考,成为北师大汉语文字学专业第一个直 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陆宗达先生去世后,因为学科点上没有博士生导 师,我们请周祖谟先生来作兼职导师,李国英的论文大纲和全文,又都是周 祖谟先生代陆宗达先生审阅的。他得到两位名师的指点,加之自己治学勤奋 扎实,学业与见识都与日俱增。这些年来,在人手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李国英 的学科点连续做了五六个大项目,并开始筹建汉字实验室,招生的量也日渐 增大,他抵挡巨大的压力,很多个晚上把繁重的查阅、校对、统计、制表、成文 等工作接受下来,不几天,便默默地完成送来,从不诉说自己如何熬夜和劳 累。这些年来,他不热衷于到社会上去出头露面,也不急于写书作文,很多获 奖的机会宁可推给别人。甘于寂寞地做最基础的工作,相比之下,这种表现 似已超出了他的年龄。能够如此,是他在陆先生身边多年,受到的教育十分 深刻,的确是带着一种使命感在从事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工作的。逆 境使人奋发,艰苦催人早熟,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李国英自1985年入学以来便听陆宗达先生讲《说文K 1987年,我们从 以训诂为中心的《说文》学,逐渐过渡到纯文字学的《说文》学,重点研究 《说文》小篆的构形系统,同时以《说文》小篆为起点,来创建汉字构形的基 础理论。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关注小篆的形声宇。他率先统计出《说文》小篆 形声字占87%以上,并且认识到:如果把仅占12%左右的独体或合体的象形、 指事、会意看成形声字的构字成分(章黄陆都称这部分字为“《说文》声 母”),形声系统与汉字构形系统几乎可以成为同义语。所以,他是带着描写 汉字构形系统的大目标来研究形声字的。
              李国英的小篆形声字研究方淺■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他运用传统的汉字形义学的方法,以意释形,对《说文》形声字进 行了穷尽的微观分析,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这和不把握第一手材料,只发 空论,奢谈宏观,泛作推论的路数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在进行单字研究时,他从《说文》小篆的总体出发,在字与字、字 与字群的纵横关系中去考察个体汉字的形与义。这和孤立地考证单字,甚至 主观臆测地给字“相面”的做法也是迥然相异的。
              第三,他用科学的系统论的方法,从形声字的构形元素出发,把形声字 的义符与声符作为研究的重点,采用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 形声字做了客观描写,第一次在一个横断面上,让人们看到了汉字构形的总 体确是成系统的。
              第四,他在系统地整理了小篆,客观地描写了小篆系统,并追溯了形声 字发展的历史之后,重视对汉字的发展规律和构形规律进行总结,对汉字构 形基础理论的创建做出了贡献。这和只堆砌材料,轻视理论以至迷失方向的 研究也是不一样的。
              由于方法正确,这本书的不少论证和结论是扎实而精彩的。例如,书中 关于形声字构字方式特点的论证,不但道破了汉字大量形声化的内部原因, 而且揭示了汉字数千年坚持表意性的奥秘,是很有说服力的。又如,在研究 形声字的声符系统时,对彥符的示音、示源功能的阐述,既继承了 ’‘右文说” 的合理部分,又克服了 “右文说”的片面性,把同源系统与形声系统之间错 综复杂的关系说明白理清楚,是很精彩的……书中所出的义符构字频度总 表和声符构字频度总表,工作十分细致,提供了很多对基础研究有价值的参 数。从这些量化材料中可以看出,小篆在周代篆文自发规整的基础上,又经 过秦代同文的人为规范和文字学大师许慎的科学整理,进一步实现构形系 统的完善和个体字符的优化,为后代的汉字规范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从 已经完善了的这个构形系统看,汉字形声字义符系统已经比较简化,归纳性 很强,而声符系统则层次较多,内部结构复杂,总体系统纷繁。类似这些情 况,都为汉字的书写、释读与教学、汉字的信息处理和汉字的科学规范提供 了有用的数据和客观的依据。这些,都是本书具有的重要意义。
              这本书中关于形声字的论述,还是在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划分构形类 型的。1992年后,他又深入进行了小篆构形系统的测查。这一工作,是将汉字 按结构和功能两个维度,概括出十种构形模式来重新测査小篆。而测查的结 果证明,“六书”是基本上符合小篆也只能符合小篆的,它仅是对小篆的构 形加以总结,而并非各种形制的历代汉字构形分析的广泛原则。不过,“六 书”中的形声构字模式,却对各种形制的历代汉字均能覆盖,所以,李国英这 本书的科学价值,也就更加突出了。
李国英的这本书在1991年初完稿,而到五年后才正式出版,这一务面自 然是因为他重视耕耘而忽略收获,联系出版不那么积极。另一方面,等待小 篆构形的总结构而不敢贸然抛出,恐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他的这种 不急于功利的慎重态度,也是值得赞许的。
              3.教学
              他曾教授古代汉语(本科基础课)、汉字学(本科基础课)、《说文解 字》研究(本科选修课)、汉字学专题(硕士生学位课)、训诂学专题(硕士 生学位课)、文献阅读(硕士生学位课)、汉字学史(硕士生方向课)、《说 文》段注讲读(硕士生选修课)、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与研究方法(博士生学 位课)等课程。
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培养硕士 32名,其中汉语文字学专业27 名、教育硕士 3名、新加坡兼读硕士 2名,培养博士生13名、博士后2名。在培 养的硕士中已有7名考上了博士;培养的博士中有2名作了博士后研究人员。 在培养的学生中大多数在教学、科研、出版、文化等相关领域工作,有些已成了 教授、副教授。在武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公安大学、中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等学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 构、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单位,中央电视台的媒体都有他的学生在工作。
总之,这些学业有成的学子,为报效祖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勤奋地、 默默地奉献着。
              4.现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分会副主席
              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字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际标准化组织表意文字工作组古汉字编码专家组组长
              科学有险阻,攻关不畏难。我们坚信:李教授定会沿着铺就好了的金色 之路、沿着整理文字的灿烂轨迹而迅跑……直至再创辉煌——我们翘望着, 期待着。毋庸讳言:“字迹炳千秋。”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