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房
          简易房不同于帐篷和活动板房,《辞海》中同样没有这个 辞条。它的大面积出现,可能属于唐山人的创造。
          简易房没有统一的规格和设计图纸,在1976年至1986年 这10年间,它是大地震后废墟上支起的窝棚到重建的正式工 用民用建筑之间,若干种过渡型简易房屋的总称。从一张震后 航拍的照片上看,大片废墟上的简易房像雨后冒出的小蘑菇, 庇佑着一个个遍体鳞伤的家庭。
          极其简陋的简易房,在灭顶之灾后的废墟上无异于小小的 天堂。
          有关资料记载,在大地震发生之后两三个月,唐山市区就 建起简易房40多万间,与当年美国西部拓荒者的帐篷式房屋 和我国东北叫做“干打垒”的房子不同,这是大部分用废墟中 挑捡岀的材料建筑的简易房,而且数十万间各具神态。在大地 震后的第一个冬天,百余万灾民无一冻馁。这在寒冷的北方不 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甚至,在世界灾害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历史的很多时段,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上的缺失。 虽然唐山大地震发生在“文革”最后一年,社会的政治气氛和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言自明。但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当 时,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面前,抗震救灾领导和指挥工作也是 高效、正确和强有力的。因为那些领导者大都是打过仗、吃过 苦、经过事、意志坚定遇事不乱的人。1976年8月6日,地震 之后不到10天,河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就召开建房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动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陋就 简,逐步改善”的建房方针,短短的24个字,简明而精当地指 明了发动群众自已动手建造简易房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集体 并没有喊完口号后撒手不管,会后一个多月,杂木杆、油毡、 苇席、草袋、铁丝等大批建房物资由兄弟省市运抵唐山。解放 军在帮助、指导民众自建房屋中,要求拉开距离,以防火灾; 让开马路,以便通行。同时,在当年11月之前还统一安排, 为自己无能力自建房屋的归来的外转伤员和老幼家庭抢建了一 批简易房。
          归纳起来,简易房大致上分三种形式:好一些大一些的 “两出水的”的人字架.的起脊房,高度为2-2.5米左右,这种 简易房除了建筑材料上简单一些,空间与正规房屋差不多,震 后,很多工厂、商店都临时设在了这样的房子里。其次是前高 后低的“一出水”的坡顶房,室内面积较小,高度为2米左右。 当时,这种简易房居大多数。由于一头高一头低,又是长条形 状,一位作家在报告文学中有一种不太好听却十分形象的比喻:形如废墟上 的小棺材。再者 是四面出檐的平 顶房,面积小, 高度低,属于棚 子式的一人多高 的小简易房。这 一般是家里缺少 材料或壮劳力, 属于将就凑合的 简易房了。
大地震刚刚过去,废墟上就“生”出了蘑菇般的简易房
          建房的基本 步骤是,四角挖 坑,戳立柱,立柱之上搭木梁,用把铜子固定。形成基本框架 后,梁上架木杆,木杆上铺苇席、苇帘或稻草(也有人直接把 一把把苇草勒到房顶的木杆上),然后上面抹上笆泥,最后铺 上油毡,用砖石压牢。也有的人家直接在苇草、稻草上铺油 毡,但这样的简易房抗风能力差,也容易漏雨。一般是四周木 柱之间先垒一截砖石,但由于地震后的恐惧心理,砖石的高度 一般不超过胸口。上面戳木条上接房梁,勒上苇席,抹上泥 灰。窗户一般都是废墟里扒出的旧窗户,修修补补将就着用。 屋内或搭了火炕或生炉子,暖暖和和的。盖简易房不需要复杂 的设备和工具,一把瓦刀,一柄手锯,一把铁锹,•一个抹子就 可以开工,几乎人人可以参战,5、6个人一天就可以盖一间。 记得在震后的头一个春节,人们已经从毛主席逝世的悲痛中恢 复起了革命精神和生活的勇气,再加上打倒了祸国殃民的王、 张、江、姚,左邻右舍家家都在黑黄的泥巴墙上贴了年画。有 毛刘周朱在机场的合影,有朴实和蔼的华主席,还有些从废墟 里扒出来的《红灯记》《杜鹃山》一类的剧照……由于墙面粗糙, 年画显得更好看更喜庆。来年春天还有不少人家用红砖在房前 屋后砌了花墙和花池,种上了美人蕉、串儿红、茉莉、鸡冠花 和映山红……有的人家还刷了房,给窗户上漆,有特别讲究的 人家还在炕沿周围镶上瓷砖。夜晚,五颜六色的窗帘透出日子 温暖的光芒来。那一间间小小的简易房里演绎了多少苦辣酸甜 腌制的悲欢离合呵。
          哥哥和我作为父母的主要帮手参与了我家三建三折简易房 的伟大工程。震后,刚开始一庄的人住在马路边的大窝棚里, 一月之后,生产小队指导员从大队开会回来,一声令下,要全 庄人搬到北边的尚德村。当时,精神和物质都没有任何准备, 在新住处家家先搭了个过夜的小窝棚,我家那间小“房”也就 有3、4平方米,大人进去要低头,像个煤棚子,没有门就挡 上了一扇苇帘。紧接着就自己动手,盖较为正式的简易房。孩 子们和泥、搬砖,一天一天地和大人起早贪黑,也不知道累。 我和哥哥爱上树,灵巧,猴子一样,在房架上给大人递东西时 摔下去,也不知道哭,吭哧两声,揉揉屁股又蹿上去。那时候 孩子皮实、懂事。哪家的都是。简易房四面透风,就糊上报 纸,那时候报纸是紧俏东西,只要睁开眼,哪儿都是发黄的陈 旧新闻。缺材料,就因陋就简。记得房前不远有条通往东边刘 唐保的土路,到了雨季车辙里满是烂泥,哥说那泥不是也可以 用吗?父亲就带我们去铲了来垒墙。后来邻居们也纷纷效仿, 那些路上的烂泥还真顶了不少用哩。哥哥从小好动手,爱动 脑,十来岁就抠拆着修自行车、钟表,看见奶奶用苇片编锅 盖,他也学,第一个不像样子,第二个就比奶奶编得好了。扎 笞帚,自制带方向盘的小车,后来还跟父亲学会了木匠,没几 年,手艺就胜过了父亲。他14岁上班,当车工,不到20岁就 是技术尖子、车间主任了……对哥哥,虽然小时候经常挨他的 打,但我一直很敬重他。他各方面的禀赋都比我强,若不是在 那些年月,为了家,早早承担了大人的责任,他应该有更好的 发展空间……
          扯远了,还是回来说简易房。
          父亲急匆匆赶回盐场上班去了。眼瞅快入冬,我们娘几个 还没有个热炕。彦山老太爷和景生大叔看不过去,帮我们用砖 搭了火炕,睡在上面特别舒坦。
          震后的第一个冬天,母亲在简易房中生下了小妹。那天夜 里,母亲肚子难受,但看我和哥哥睡得很香,就强忍到后半夜 凌晨才叫醒我们,我们小哥俩摸黑走到公社卫生站,喊来赤脚 医生阿姨……
          当右派的老姨夫学问好,他说楠木坚强又美丽,孩子就叫 李楠吧。现在妹妹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一个可爱的 幻L。
又过了半年多,我们要搬到县城去。大舅张罗,又在他家 院子里为我们盖了两大间简易房。由于时间错后,自然盖得讲 究一些,站在房顶朝四周望去,简直是鹤立鸡群了。这时候的 简易房,已经接近了正式的房子。我们在那里又住了 6、7年, 然后才搬到北面正规的平房里去。那时候盖房,都是互相帮 忙,没有工钱,只是管些油饼豆浆之类的简单饭食。那时邻里 关系极好,谁家有活计,扛着锹拎着瓦刀自个儿就来了,干完 活拍拍屁股就走。简易房的确凝聚着一种亲情、一种精神。
我在后来的一首名为《简易房》的诗中这样写道:
想想兄弟
那些戳起来的木桩
是否就是自己的骨头
而人字梁两端的支点上
什么是撑住幸存者
最大的力
 
那时候的念想
多像勒紧苇草的麻绳呵
以泪的泥
一块块聚合碎砖
把家这个抖散的词
用横竖撇捺再搭起来
 
简易不能再简易的房子
这宫殿
这世界上工期最紧的建筑
油毡接茬处压稳石块
比石头更硬的人
比泪滴更软的人
慢慢直起腰来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