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传世佳作 ——浅评《枣强县志》的编纂特色
           新编《枣强县志》篇幅适当,门类齐全,体例完备,资料翔 实;结构严谨,观点正确,逻辑性强;文字简美,详略得当, 图、表、照片也运用得体;装帧典雅,印刷精良,做到了思想 性、科学性、资料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读起来详而不赘,简而深 刻,疏密有致,如行云流水,实在是一部很好的传世佳作。
           一、政治部类充实具体
           《枣强县志》不但吸收了已出版优秀志书的优点和长处,而 且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最突出的就是政治部类写得好。从政治 部类的比重看,全志共154万字,政治部类(包括军事)32万 字,占全志书的20%o政治部类占如此大的比重,是我看到的 200余部志书中少见的。其以大量的篇幅,通过记述枣强的历史 真实,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该志下大力写好“中国共 产党”专章。该章设“组织发展”、“整党整风”、“代表会议”、 '统一战线”、“纪律检查”、“党员教育” 6节,约3万字,每节 写得都非常充实。不但写清了组织发展的脉络,还特别突岀了枣 强县党组织是怎样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发展壮大的。
           “党政要务”和“重大运动”是写得最成功的两编。这两编 虽近7万字,读起来并不感到长。把枣强人民从1938〜1988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半个世纪的斗争轨迹写得清清楚楚。抗日 斗争写得有声有色,催人泪下。既有全县的宏观面貌,又有典型 事实,做到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既突出了志书的整体性, 又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
           如何写政治运动,本届修志以来争论颇多,争论焦点之一是 集中与分散何者为宜。其实,集中与分散均属记述形式,关键在 于如何正确处理粗与细、肯定与否定、失误与纠正。《枣强县志》 釆取了集中记述与分散记述相结合,而以集中记述为主的方法, 分别记述了从土地改革到“文化大革命”历次运动的全过程。记 述中严格遵循“宜粗不宜细”的原则,重在记述运动的主要做法 及结果,而不描绘细节,观点正确,是非分明。
           二、既写成绩,也写问题
           《枣强县志》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方面比一般志书强得多。 它善恶皆书,长短兼记,既记成绩,也写失误。全志不论是概 述、大事记、还是政治部类、经济部类以及文化教育、人物等都 以大量事实,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建国 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实事求是地写了失误。在 记述失误的笔触中,蕴含着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乡 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真挚感情。据粗略统计,除《重大运 动》编中的“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文化大革命”专 章集中记述了失误外,也敢于闯禁区。如对“土地改革”,除全 面评价了其伟大意义外,也记述了斗争中出现的斗争不彻底的右 的问题,和所谓“搬石头”的“左”的错误。写这些失误不是愤 笔疾书,而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本着总结教训的精神写的。 以这种态度写失误,不但不会损害党的形象,对今人后人都有教 益,使人们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枣强县志》不但很有分寸地写出了失误,更注意写我们党 如何纠正失误。如对“土改”和“一化三改”中的失误都是在运 动中就得到了及时纠正。“反右派”、“反右倾”、“四清”、“文化 大革命”中的问题,在《党政要务》编集中设“落实政策”节, 用3000多字写出了落实政策的过程、结果,写得非常具体。勇 于纠正失误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光明磊落之处,因此共产党才永远 立于不败之地。
           《枣强县志》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还表现在即使对“大跃进” 这样的失误也不是全盘否定,更不是把失误的责任推给当地的党 和政府。首先,对在“大跃进”中党和人民群众怀着迅速改变贫 穷落后面貌的愿望给予充分肯定,对“大跃进”兴修水利等方面 也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记述,既写了有些工程由于“未经可行性的 测算,占了许多良田,效益不大”,也写了有些工程在以后的抗 洪抗旱中所见的成效。
           《枣强县志》实事求是之处,还表现在记述了当地的党政领 导和人民群众对运动中的错误不是全部盲从,有的进行了抵制。 如写水利大跃进时,当水利民工团负责人向县委汇报什么“田喜 化”、“戏剧化”、“光膀化”、“裤衩化”的所谓“四化”时,“县 领导人马冀农拍案而起,吼道:'这个化,那个化,简直不象 话,”!
           《枣强县志》记述改革开放也有突破。不但以大量事实记述 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毫不隐 讳地记述了改革开放中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在《农业编》中对 棉花的记述,除了记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不论是种 植面积,还是总产、单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也毫不隐讳地 写出了 “棉花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但供销部门的人员、技术、设 施和服务体制还不适应,几度出现了 '卖棉难'的问题……”; “1988年,由于国家经济失控、通货膨胀,农民买化肥难、买农 药难,又有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不仅影响了产量,更伤害了 棉农的心。”在“农业管理”章中还提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教育编》中提出了目前有些青年人不安心教育工作,办学条件 差,甚至有的村最破的房子就是学校的现象。写改革中的这些问 题,不是为改革开放抹黑,正说明改革开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 善。
           三、 资料丰富翔实
           《枣强县志》不但建国后的资料非常齐全,辑入的历史资料 也很广泛丰富,有的非常珍贵。
           教育编资料最丰富,全编3.5万字,对旧教育的私塾、书 院、县学不但有具体的开办时间、学生人数、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等,还有重点学校的介绍,尤其是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写得最 为生动,既有学校的成立时间,又有班次、学生、教师数目、校 长名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连学校的校歌都记述无遗。 由于志书没半句说教,全是用资料说话,就加深了感染力,也增 强了可读性。那种艰苦奋斗的办学方法,那种教育为政治服务, 教师为革命而教、学生为革命而的教风、学风,读后使人自然而 然地产生要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优良传统的感慨。
志书资料丰富、翔实的另一表现是在志书中加了 39个 “附”,约计5万字,更增加了志书的资料容量。象“1963年抗 料争纪实”、“1966年抗旱纪实”,《商业编》的“红星合作社 概况”,《民政编》的“堡垒户”,《政法编》的“大汉奸刘中正落 网记”;《军事编》的“黄旗军在本县转战路线示意图”、“庚子赔 款本县赔款数”;《教育编》中的“《冀南日报》1946的2月13日 五村群众创办完小好”的消息。这些资料都非常珍贵,有很强的 资治、存史、教化价值。
           四、 注重“以事系人”
           《枣强县志》在“以事系人”方面也有突破,做到了见事见 物又见人,系人多而不滥,恰到好处。据不完全统计,全志系人 达千余人(不包括人物志),所系之人有我党我军的领导人和高 级将领,有中共枣强县党组织的开创者,有为民族解放血染沙场 的烈士,也有普通教师、医生、文艺工作者,还系入了技艺高强 的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劳动模范和一般群众,充分显示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系人最多的是教育志,达120余人,有明、清两代创建大原 书院的知县罗廷唯、砺泽书院的创办者知县何之图、嘉会书院的 创办者工部制造郎中步登廷、敬义书院的创办者知县方宗诚。尽 管他们都是封建官吏,但总是为人民办了好事,理应记上r笔。 系人最多写得最好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教育和建国后的 教育。如对办游击教育的校长及突出教师都系上了一笔。在记述 1928年成立县办高等小学校时,不仅写了共产党员校长李渡仙, 还写了共产党员教师何长海、何荫庭、阎政中以及思想进步的爱 国教师刘晋卿、孟信甫、谷寿堂、张茂才等。在1940年成立的 枣南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中,写了十几名教师。系了这么多教师 不是随意的,而是体现了编者的匠心。《教育编》的“附”中还 附了大金村步登廷、周村张旭东、七吉村李桂馨、杜雅科村杜亚 荣、后李村王任远五个教育世家,所写之人达40余名。这对促 进社会风气好转、净化人们的灵魂会起到积极作用。
           五、语言准确生动
           《枣强县志》成书历时六载,四易其稿,数次增删,达到了 风格统一和信、达、雅的效果。信,就是这部新县志是一部“信 史”,真实地记录了两千多年来枣强这块土地上的史料。“达”, 是指文字叙述通顺畅达。“雅”,是荏“信”、、“达”的基础上讲究 文采,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感染例如“概述”部分对枣强 有这样一段描述:“悠悠岁月,历尽沧桑……古代,境内水草丰 茂,荆棘遍地,枣树尤多,曾建有煮枣城,先民以所煮枣汁作糖 料。西汉初已置县,因枣木强盛,取名'枣彊县',由于’彊' 与’强’同音同义,后沿用为'枣强县经世代自然生长和人 工栽培,至近代枣树已遍布全县,田园河畔,村旁庭院,随处可 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其中以马莲小枣为最佳。金秋八月, 片片枣林红枣满挂,赏心悦目,别具风情,使路人也感到甜浸心 脾”。编者饱含对家乡故土的一片挚爱之情,用诗人的语言为读 者描绘了枣强县的旖旎风光。读罢这段文字,有谁不为枣强的美 丽风光所陶醉?做为枣强人又怎能不为建设更加富饶美丽的家乡 而努力拼搏呢?
           《枣强县志》语言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进行心态描写,笔端含 情,如《大事记》中写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在枣强投传单,一 般志书可能这样写:“某年某月某日,有自青岛飞往太原支援阎 锡山的国民党飞机,经本县上空,投下反动传单”。《枣强县志》 不但记了这个事,还记了枣强人民的反映:“百姓视之,仰天大 笑,讥笑蒋闫造谣惑众之拙劣”。写得非常精彩,用了 “大笑” 和“讥笑”两种不同的笑,既传神,又表现了老区人民觉悟之高 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鄙视、蔑视,大大增强了志书的思想性。还 有,在《大事记》中记“文化大革命”初期,看到刘少奇排在了 领导人最后时,志书这样写道:“广大干部群众都在作'山雨欲 来'的估计,多数领导干部惴惴不安,寡言少语,思来想去,以 '不理解'作结”。当听到林彪坠机而死后,志书进行了这样记 述:“广大干部群众均先大惊大怒,而后深思。”写得非常逼真, 笔端含情,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观点鲜明,效果积极。
           《枣强县志》语言的另一特点还在于善于选用一些俗语、顺 口溜,既节省了文字,又增强了志书的生动性、可读性。如写枣 强县是历史上产棉县时用了 “金南宫,银枣强”、“棉花窝”这些 俗语,突出了枣强县的特点。《教育编》“业余教育”章写抗日战 争时期广大根据地人民群众踊跃上冬学的情最时引用了当时的歌 谣:“上冬学,上冬校,学识字,学认票。先生给念《运河报》, 天下大事都知道。”还引用了冬学教材中的顺口溜:“好铁打好 钉,好男去当兵,当兵打东洋,保国保家乡。”既批判了历史上 的“好人不当兵”的说法,也突出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枣强县志》的优点还很多,远远不只是以上写到的这些。
           ,但是白玉难免微瑕,志书的经济部类虽然注意到了宏观记述,设 了《经济综述》编,但有些记述还不够,如《农业编》“种植 业”、“林业”、“畜牧水产业”各章的宏观内容都较缺乏,甚至历 年的产值、产量这些基本数字都没有。如果在《农业编》、《商业 编》下设无题概述,就能弥补这个不足。另外,将乡镇企业归入 《工业编》也不够科学。因为“乡镇企业”是一个综合性实体, 它的内容广泛,有工业、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运输业及餐 饮服务业等。从枣强县乡镇企业的地位看,它不仅是半壁河山, 而是枣强县经济的支柱。1988年乡镇企业的总产值2.7亿元,而 县办工业的产值仅0.86亿元,乡镇企业上缴税金已超过了全县 财政收入的50%,从哪方面讲乡镇企业都应单独列编。但瑕不 掩瑜,《枣强县志》仍不失为一部上乘之作。
           (原载《河北地方志》1998年第三期)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