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谱序
毕氏家谱序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县之有志,体例虽殊,其源一也。 编史志,修族谱乃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代代相济,连绵不断, 故吾国之史志、族谱可谓汗牛充栋,举世罕见,引起外邦专家、 学者之重视,收藏、研究者不计其数。我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先 生赴美犹他州,州长竟以《闻喜县志》、《柴氏宗谱》相赠(柴系 闻喜人),并视其为珍贵礼品。
然“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视史志 尤其族谱为“四旧”,定在“横扫”之列,数万计优秀族谱化为 灰烬,至今思之,仍隐隐作痛。
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编史修志蔚然成风, 付梓出版者不下数千部。余忝为《丰南县志》主编,修志其间曾 阅读本县数部族谱,诸如董各庄《董氏家谱》、安机寨《高氏家 谱》、太平庄之《马氏家谱》……深感族谱对修志作用之巨,可 以补志之缺,详志之略,亟盼以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撰修新 谱。然邑人多心存余悸,或畏修谱遭批判,或视修谱为封建主 义,岂不谬哉!谱谍之修,是以开启孝亲、敬祖、敦宗、睦族之 风,一家族之孝敬敦睦,推面广之,可以化及乡里;更推而广 之,则一县一省可以感通,而恰与国家倡导之精神文明建设相吻 也。
毕君洁仁早年卒业于汉沽中学,敏而好学,尤喜文史,重孝 悌,热心族务,曾主政涧河数载,政绩卓著,有口皆碑。退隐之 后,不甘寂寞,以扬木本水源之思,溯祖德宗光之怀,视修族谱
为已任,奔走呼号,百计筹措,置家事于不顾,焚膏继唇,数易 其稿。其他编辑不惮艰辛,互相考核,深入调査;族中众人尽心 竭力,共襄盛举,《毕氏三里堂族谱》终告成功,此合族之幸事 也,可喜可贺!
《毕氏三里堂族谱》客观记述其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迁 移分化,不夸张,不溢美,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此其特点一 也。
体例完备,世次明晰,上下百余载,历次千余人,生卒年 月、生平业绩莫不了然,此其特点二也。
破陈规,立新法,既取旧谱之精华,又弃其封建糟粕,毕氏 女性悉入族谱,一改男尊女卑之陈规,开创族谱之新天地,此其 特点三也。
“族人纪略”不以尊卑、官职为标准,而以业绩为考量,既 突出族中之传统美德,尤重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人新事,时代气息 扑面而来,此其特点四也。
《毕氏三里堂族谱》垂成之际,毕君洁仁嘱余为序,因才疏 学浅,恐力不逮,惟念与毕君交情甚笃,谊难辞谢,遂将读谱之 感受,拙笔书出,权以为序。
2001年桃月于半痴斋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