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乐亭大鼓
      清朝初年,乐亭县一带流传一种“清平歌”,民间多喜歌唱。后来,艺人弦子李以三弦伴奏革新韵调,被称为“乐亭腔”。在演唱中,又经过改进提高,增加了书鼓,木板击节,渐新脱离了民歌的演唱艺术,约在嘉庆五年(1800年)前后,艺人温荣改用铁板击节,规范了唱腔板式和伴奏音乐,并通过他的弟子齐桢、陈继昌等人继续丰富唱腔,使乐亭大鼓的演唱艺术得到进一步提高,有“九腔十八调”之誉。到1900年前后,滦县、滦南一带的名艺人齐德望,戚用武等人又结合自己的特点做了一些改革,逐步形成一支风格新颖的流派。从此,乐亭大鼓分成东路(流行于乐亭县)西路(流行于滦县、唐山一带)两种唱腔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亭大鼓形成两支主要流派,即东路的韩香圃派和西路的析文然派,其中尤以靳派富于创新精神,曲调委婉动听,为乐亭大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乐亭大戴有中、长篇说唱两种形式。中篇书的说白、唱词较为固定,长篇的说白,唱词多根据师承的“梁子”(提纲)敷演。短篇唱段则有固定的曲词和完整的唱腔结构。乐亭大鼓的音乐唱腔丰富,刚柔相济,板腔,曲式完整,转调技法灵巧,是一种发展得相当成熟的板式变化体曲艺形式。它的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四类。
        乐亭大鼓的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