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戏剧、曲艺活动概况
         乐亭大鼓这个曲种从清朝就开始在民间演出,这一演唱形式主要出现在一些富贵人家过生日、满月或一些喜庆事情的“堂会”上。主要是演唱一些小段子。内容是敷演历史故事和稗官野史以及一些小说中的片断,还演出一些宣扬忠孝节义,除暴安良,儿女爱情等内容的段子。以后逐步发展到赶庙会演出,也到乡间撂场演出。
         1935年,鼓书艺人姚宝科(稻地人)的徒弟胡少兰(清庄湖人)第一个在唐山市开“饮香书馆”。并教自己的养女胡玉芹(现名单淑敏)说唱。县内从此出现了女鼓书艺人。当时与她们齐名的还有胥各庄的侯玉环、张宝环两个女演员。她们有时扮成一男一女唱对口,使鼓书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解放前,主要是艺人们自己分散演出乐亭大鼓,收入分三种:一是堂会;二是包台、每三天一台,每台收费主十元;三是计时收费。当时较著名的鼓书艺人还有高城子的郑庆先(艺名画眉)、太各庄的赵子申,李公道庄的张广福,孙家沙坨的孙万延(艺名压京东)等
         他们演唱的曲目主要有《双合印》,《施公案》、《全德报》、《大西厢》、《拿丁三暴》《闹天官》等等。其中有的是“大书”,有的是“段子”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适应堂会需要的闲目演唱。这是为了适应封建礼教的需要;另一种是借助鼓槌、铁板,靠手、眼、身、法、步的动态形象表演节目内容。这就使单纯的说唱发展到演唱结合。使演唱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945年以后,钱营、大新庄一带属老解放区,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广大鼓书艺人虽然没有建起组织,但都结合革命形势进行演唱,为当时的革命斗争服务。他们在表演传统剧目的同时,还自己动手编脚本,如赵子申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战争时期编写了《开辟抗战》、《火烧潘家峪》孙万廷编写了《排王赞》。这些作品到处演唱,在革命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解放初期,鼓书艺人仍是独立分期演出,由政府发给演出证。当时经常演出的艺人主要有赵子申,他除了演出外,还编了《抗美援朝》、《养猪积肥》等脚本促进了当时这些中心运动的开展。
         1954年,县成立了曲艺联合会。从此,民间艺人进入了有统一组织的活动时期,广大民间艺人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全县以及邻县地区进行演出。30多年来,虽然几经周折,总的来讲还是有所发展,乐亭大鼓这朵奇葩,在社会主义的百花园里放出了异彩。
         一、评剧
         丰南地处唐山附近,又有煤河、铁路之利,经济较繁荣,因而也带来了文化的发达。它是评剧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清末就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评剧(莲花落)班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评剧艺人。较有名的班社有赵家班,这个班社始建于1895年(光堵二十一年),散于1905年,班主是河头南魏家庄旗人(镶蓝旗)赵寿臣(宇孟雄)全班共有艺人20多名,主要有侯天泰(艺名“滚地雷”丰南西老治人)、李春盛(艺名李傻子,西葛村人)任连惠(滦南人,月明珠之父)等,就连评剧创始人之一的成兆才也在此班学艺。这些人都是当时在冀东颇有名气的莲花落艺人,技艺高超,影响很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赵家班长期在本村赵家庙头的白衣庵搭着大戏台唱戏,有时也到河头镇铁道南唱戏,还曾到唐山、天津等地演出。演出剧目主要有《刘金定观星》、《狂茨山》、《王汉歧做贼》、《双吊孝》、四大卖》、《后娘打子》等几十出。
        成立于1894年(清光二十年)的孙家班也是较著名的莲花落社。这个班社是由丰南薄港村的孙氏三兄弟(孙风鸣、艺名东发亮、孙风刚、艺名“东发红”、“三架子”、孙风岭艺名“东发白”、“开花炮”)开办的,这三个兄弟都是莲花落时期的著名演员。孙家班吸收了几个童兄弟和村里的好乐者,每到农闲时就在本村和邻村唱“单口”“对口”小段,很受群众欢迎。主要剧目有《借髢髢》、《小姑贤》、《四大卖》、《十枝梅》、《小借年》等。这个班几次到天津剧本,1903年二进天津演唱了《十粒金丹》、《双婚配》、《桃花庵》、《开店》等十几个剧出,受到天津广大观众的赞许。1919年以后,孙风鸣又带孙家班到大连、安东、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并邀请成兆才担任编剧和文戏教师。以后孙家班又发展为三个班社,在长春、哈尔滨、丹东、奉天等地演出,对“平腔梆子”(唐山落子)发展到奉天落子起到了重要作用。孙家班对评剧的不断提高、完善有一定贡献。不仅如此,还吸收了许多徒弟,为评剧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徒弟中较有名的有:李金顺、筱桂花小麻红、喜影春、类蓉花、金灵芝、白玉霜等。
        警世戏社二班、三班,也是评剧的重要班社。这两个班是由莲花落著名演员李春盛(西葛人)出面组织的,1923年成立于唐山。这两个班主要活动在唐山、天津、沈阳、安东等地。主要演员有盖月珠、李义亭、类蓉花、紫桂芬、花云筋等。这个班对评剧也有较大的贡献。 
        在评剧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范围也不断扩大,在丰南还出现了一些业余剧团和共产党领导的剧团。1935年西河乡就成立了一个评剧团,演出剧目有《赶船》、《三节烈》、《后娘打子》等。1945年5月,共产党为了发动群众派几名党员加入了剧团,曾演出过《小二黑结婚》、《小姑贤》等剧目。1947年10月丰南县评剧团成立,这个剧团是一些民间艺人受党的政策的感召,自动组织起来的。主要演员有:金玉英、花月霞、夏恩楼等,鼓师有任善庆。这个评剧团主要活动在解放区。演出的剧目主要有:《送夫参军》、《改造王三保》、《王宝山参军》、《白毛女》、《血泪仇》以及《莲花庵》、《珍珠衫》、《三节烈》等。尤其是一些新剧目对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有重要意义。
        其他民间娱乐形式如:稻地的庙会戏、范庄的车拉戏、王兰庄的吹歌、宋家营的喷呐,以及稻地耿家的高跷等都较著名。
        从1948年12月丰南解放到1966“文革”这段时间内,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1956年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后,各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在全县广大城乡蓬勃地开展起来,业余文艺团体也纷纷建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在这些专业的和业余的文艺团体中影响较大的有丰南评剧团、丰南皮影社、丰南曲艺队等。
        1966年“文革”开始后,党的文艺政策受到严重歪曲,传统剧目被“四人帮”打成“封资修”的“黑货”加以清除。一大批民间艺人受到批判或迫害。各类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被禁止,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强令解放。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形式的宣传队,所演节目大都是政治口号,或政治口号的简单图解。如“忠字舞”、“学大寨”“学小靳庄”等。仅剩的一两个文艺团体只能移植或改唱“样板戏”,中央、地方各级广播中只有八个样板戏。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凋零景象。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文艺政策得到调整和进一步落实,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如:“高跷”、“狮子”、“旱船”、“小车会”、“跑驴”、“地秧歌”以及评剧、皮影、歌舞、喷呐等。据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各种民间演出组织71个。其中较好的有王兰庄的高跷,河北电视台曾为他们录了像。南盐的狮子舞,唐坊的小百花以及侉子庄腾飞文工团的节目等。近几年来,每当春节或“五一”、“十月一”等节日,县里还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每逢春节,各乡镇的代表队都来县城演出。
        二、皮影戏
        皮影戏是丰南县城乡广大群众较欢迎的一个剧种,过去全县有一些皮影班子,有时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演唱一段时间,到1943年成立了丰南皮影社,活动在县内广大地区。影社除了演一些旧的传统剧目外,,还结合当时的形势,自编自演一些节目。在解放战争年代,曾自编自演了《送夫参军》、《顽固反省》、《地主恶》、《大地雷刺妖刺敌》等新影卷,又把《白毛女》、《平狗坟》等改编成皮影。以后,又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和业余的皮影社。
        全国解放以后,特别是1955年前后到1965年前,丰南皮影遍及广大城乡,出现了几十个皮影社、班。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较大的活跃。
        三、评书
        丰南县只有为数较少的艺人说评书。较有名的演员有崔树起。
        所说书目主要有:《杨家将》、《呼家将》等。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