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丰南评剧团
        第三节专业剧团
.丰南评剧团
         丰南县评剧团组建于1947年10月。开始名称是“丰南县宣传队”。
         丰南县宣传队员都是一些因国民党造成城市与乡村隔绝而流落在农村的滦南县一批评剧团艺人。他们受共产党的感召,为配合革命运动,在县长王鹏程、宣传部长袁伯等领导同志的关怀下,自己联合组建了这个宣传队。宣传队当时的主要负责人是金玉英(滦南绳家庄人),她是唱青衣的,艺术造诣很高。第一任副队长王横是一名不脱产的干部(程各庄人),不会演戏,主要是负责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以后由政府派脱产部王月兴任正队长,1949年1月份派刘祥任指导员。
         丰南县宣传队当时有五十多人,比较优秀的演员有金玉英(青衣)、花月霞(青衣)夏文元(老生)、夏恩楼(小花脸)、夏瑞芝(老生)、张瑞祥(小生,他是金玉英的爱人,出身评剧世家,滦南县兰坨人。)张春舫(青衣)、张春彦(娃娃生,涞南县兰坨人)张万春(老生,花脸,滦南县东吴坨人)、刘贺先(小花脸)另外还有张九风(男串彩旦,号称盖王珠)、高仲才(男串彩旦)、张桂生(男串彩旦,滦南县平坨人)。张九凤、高仲才张桂生这三位男角,都是在评剧界还没有女演员时就很有名的旦角。
         文武场有鼓师任善庆(胡家坨人)、刘善保(井二里人)。琴师陈志长(花旺坨人)、姚贵珍(司各庄人)、赵金玉。武场有田庆奎(黄坨人)、夏恩楼、刘立信(打梆子监场)张敏生(大锣)。
         演出服装,除主要演员如金玉英、张春舫、花月霞、夏元文等自带外,其他都是从夏志殿平中租赁戏箱(括括乐器)为公用。
         演出剧目:
         传统剧目有:《莲花庵》、《桃花庵》、《珍珠衫》、《三节烈》、《满汗斗》、《刘翠屏哭井》、《贫女泪》等。
         现代戏有:《白毛女》、《血泪仇》、《改造王保》、《王宝山参军》等。
         队员报酬:除各村管饭外,一个台口(2-5天)另给慰劳小米几百斤,队员以贡献大小按份分配,最多的分一点五份,最少的分零点五份。
         演出时由各村接送,为了安全,演出时县支队派人掩护。
         1949年春,丰南县宣传队改为丰南县评剧团,这时县政府迁至胥各庄。进城以后,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剧团如果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显然是不行的。因此,经县委批准,评剧团进行了调整。把水平较高的演员留下,其他人都动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或其它工作。然后评剧团开始去外地聘请专业演员来参加县评剧团的演出。到各地先后请来的有范金亭、花蕊芬、韩少云、筱俊亭、喜彩君、于彦秋、筱玉筋、金艳荣,陈桂秋,王曼玲等。剧团实行“自负盈亏”的办法。大家齐心协力,艰苦创业,为了节约经费曾经住烧锅、栈房,演出没有剧场就自己出钱租赁,他们曾经租赁过私人的中新戏院。演员们有时边生产,边排练演出。
         1954年以前,国家没有向剧团投过资金,完全是靠“自力更生”。1954年改工资制后,为提高剧团素质,端正方向,由文化科长李自新领导在团内进行了半个月的整顿。整顿后,第一次到玉田县演出,当时没有路费,伙食费也成问题。多亏演员韩少云的父亲借给一千元,用五百元做路费,五百元解决伙食问题,由于剧团演出水平的提高,又请来名演员筱艳双(每月包银三百元)等,使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上座率与日俱增,每天平均收入五至八百元,最多达千元。一直演了半个月,以后又到各地巡回演出。由于剧团收入的增多,有了一定的积蓄,剧团拿出五万元去北京买来大衣箱,购买了剧场,并加以改建,做为剧团的演出阵地,经理为刘样,副经理是阎玉彩。剧团还给每个演员做了一套服装。最盛时期达色系单80人之多,其中演员有20多人,其余是乐队人员和勤杂人员。演员又分为主要演员、倒二、帽戏(跑龙套)三等。
         1961年分为丰润、丰南两个县,县委决定将剧团分给了丰润,剧场分给了丰南。刘祥担任剧场经理。没有了剧团,就把柏各庄业余剧团调县(此时和柏各庄由丰南管辖),重新成立了丰商县评剧团,由陆文光任团长。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柏各庄又划归柏各庄农垦区管辖,剧团逐渐垮台。
丰南县评剧团上演主要剧目一览表
剧目 时代 剧目 时代
《三月三》 现代 《李三娘打水》 传统
《小二黑结婚》 现代 《墙头属记》 传统
《李双双》 现代 《莲花庵》 传统
《唐知县审诰命》 传统 《桃花庵》 传统
《碧玉簪》 传统 《白毛女》 现代
《打狗劝夫》 传统 《哑女告状》 传统
《打金枝》 传统 《寿堂鸣冤》 新编历史
《秦香莲》 传统 《春草闹堂》 传统
《柜中缘》 传统 《攀龙附风》 传统
《三看御妹》 传统 《吕布与貂婵》 传统
《宝龙山》 传统 《人面桃花》 传统
《凤还巢》 传统 《杨三姐告状》 近代
《打龙袍》 传统 《豆汁记》 传统
《爱情的审判》 现代 《大登殿》 传统
《合家欢》 现代 《闹严府》 传统
《杜十娘》 传统 《铡阁老》 传统
《绣鞋记》 传统 《画皮》 传统
《珠痕记》 传统 《刘翠屏哭井》 传统
《珍珠衫》 传统 《茶瓶计》 传统
《三节烈》 传统 《血泪仇》 现代
《乾坤带》 传统 《改造王三保》 现代
《乾坤福寿镜》 传统 《王宝山参军》 现代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