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路石的风采
铺路石的风采
赵锡臣
 
         我与杨立元教授交往十几年了,相知甚深。他作为著名文学评论家,虽在国内文坛评论界颇具 影响,但总是低调为人,不事张扬。他给人们的印象是谦虚、随和,而且文学圈子外的朋友不多, 总是致力于认真做学问。但在学术问题上,他却旗帜鮮明,敢于担当。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用执著的写作态度坚守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学术精神,为人所称道和尊重。
         文学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评论作家和作品。换句话说,文学评论家就是为他人作嫁衣的,是一 块为作家能够更顺利地在文学道路上行走的铺路石。据我所知,近几年来杨立元教授就先后创作了 《滦河作家论》 《唐山作家论》 《丰南作家论》 《丰润作家论》 《开滦作家论》等多部关于地域文 学研究的著作。同时,他还为许多文学作者、美术工作者的單项作品撰写过评论文章。为灤河两岸,  为我们唐山籍的文学、美术工作者树碑立传、在报刊媒体上宣传他们,推介他们的作品。许多文学、  美术工作者就是通过杨立元教授撰写的评论文章为读者、观众所认识,所了解的。他们当中的许多 人也因此被中国作协、省作协,中国美协、省美协接纳为会员。我想,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除了自身的艺术修养、作品的艺术价值之外,与杨立元教授的慧眼识珠、积极推介不无关系。
         杨立元教授究竟为多少个文学、美术界的作家、画家们树过碑,立过传,我没有系统地考证过。 但我知道河北作家的“三驾马车” (关仁山、何申、谈歌)却是他独具慧眼,第一个总结、发现并 推介出来的。如今河北作家“三驾马车”已蜚声中国文坛,已经在广大文学爱好者心中扎下了根, 深受文学同行和读者的尊敬和爱戴。
         千里马好找,而伯乐难寻。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省作家关仁山、何申、 谈歌创作的小说,经常出现在同一种刊物上,而且发表作品的数量大,影响广泛。尤其是何申的《年 前年后》、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等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并逐渐引起了 有关部门的注意。人门把以他们三人为主的文学现象称之为“现实主义冲击波”和“现实主义的复归”。 当时杨立元教授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其中深刻的内涵。经过深入研究,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种  现象的最初兴起并不是有关部门推动的,而是广大读者认可,进而促成的。他读了作品之后深受感染, 激动不已,于是按捺不住心情而提笔投书, 一吐为快。他看到,他们的作品能够产生那么大的感染力, 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写人民和为人民而写!他认为,关仁山、何申、谈歌的创作有这样共同的特点:  贴近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踏实执著的写实手法,宁静平和的处世观念,灵活多样的操作方式等;  认为他们不固守一地、拘泥一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借鉴的前提下求變。因此,杨立元教授称关仁山、谈歌、何申为河北文坛的“三驾马车”,并把他们的创作特点归纳为“热情关注现实, 紧扣时代脉搏,写作的‘当下性’,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表现出了鲜明的一致性”。
         1996年8月23日,在北京召开“河北三作家何申、谈歌、关仁山作品讨论会”的当天,《文艺报》 在显著的位置发表了杨立元教授撰写的《贴近现实、反映人生——谈河北的“三驾马车”》的评论文章。 这是全国第一篇提出并评论“三驾马车”的文章,正是由于这篇评论的发表,才使得各家媒体当即  采用了“三驾马车”的称谓,从此使得“三驾马车”不胫而走,也因此将三位作家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创作整体,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杨立元教授对“三驾马车”所起的作用,并不在于首先提出并发表了这篇评论,而是他以后对“三   驾马车”作品的研究。他先后出版了专著《“三驾马车”论》《新现实主义小说论》《“现实主义冲击波” 论》。同时,《文学评论》 《文艺理论与批评》 《光明日报》 《新华文摘》 《文艺报》 《作品与争鸣》  《长城》等刊物也相继刊载了杨立元教授从不同角度评价“三驾马车”的40多篇文章。
         河北作家“三驾马车”出现,杨立元教授堪称“伯乐”。如今关仁山、何申、谈歌“三驾马车” 驰骋文坛,名声大振,享誉海内外,并被写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对此,杨立元教授功不可没。他  作为“三驾马车”的提出者和研究者,为“三驾马车”走出河北、走向全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  他认为,河北作家“三驾马车”不是评论家捧红的,而是广大读者认同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才予  以肯定的。所以他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如果没有广大的读者的认同和高度评价,没有众多同行  的热心推介,我的个人观点也不可能被人们认同,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效应。我要真诚感  谢广大读者和圈内同行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一个作家想成名,靠的是作品,而不是交际,更不是手段,  只有写好作品,人才能立世。这也是他多年来默默无闻、矢志不移地为作家立传,为文学写史的原因。 他要用手中的笔,为后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学的宝贵资料、作家的档案材料。
         窥一斑而见全豹。杨立元教授究竟为多少文学人士做过宣传、推介、为他们树碑立传,本人未 去考证,但仅从他热心推介、宣传河北作家“三驾马车”关仁山、何申、谈歌的过程中,人们就不 难看出他甘愿做铺路石,为他人铺出坦诚大道,甘愿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人们这 样评价杨立元教授,他宣传、推介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没有丝毫的功利色彩,完全是出于公心。而 当有些人感谢他时,他却说,这是一个文学评论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杨立元教授甘当人梯,甘愿做他人的铺路石,不图名、不图利,在文学评论的田地里默默耕耘, 且硕果累累,这就是他的风采!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文学工作者应该学习的。
 
赵锡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唐山记者站站长。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2014年5月17 日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