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记著名文学评论家杨立元教授
赵锡臣
——记著名文学评论家杨立元教授
赵锡臣
在我的记忆里,写作者的写作姿态有多种,但在唐山作家群中有两个人给我印象最深: 一个是 已经过世的原市作协主席单学鹏。他最早搞创作的时候家庭条件很不好,没有桌子就把粪箕子扣在 腿上,坐在小板凳上写作,结果写得双腿浮肿。另外一个就是现在的市作协副主席杨立元教授,由 于写作劳累,结果导致他两腿静脉曲张。为了缓解腿沉,保持血液通畅,他就把腿泡在一桶温水中, 或者用弹力绷带把腿裹起来。这些姿态就是唐山作家创作的典型姿态:那种殚精竭虑、不惜性命的 创作姿态。
杨立元教授一直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地跋涉在文学创作和评论的道路上,他就像在滦河岸边不知 疲倦的纤夫,背负着文学的重载默默前行,在身后留下了洒满汗水和心血的脚印;还像一个辛勤劳作 的农夫,汗流浃背地在创作的土地里耕耘,为唐山为河北乃至全国文学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滦河文化研 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因教学科研成果显著,他荣获了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校教师奖、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 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是河北乃至全国有较大知名度的学者和文艺评论家。
由于他付出了常人所不曾有的辛苦,使得成果丰硕,先后出版了《“三驾马车”论》 《新现实 主义小说论》等18部专著,在《文学评论》 《求是》 《光明日报》等国家、省级报刊上发展学术论 文400多篇。他的作品曾获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奖,华北区第二届文艺理论奖一等奖, 河北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等30多个奖项。
杨立元教授最早在文坛被人所知,是他提出了河北文坛“三驾马车”的称谓,并对此进行了深入 持久的研究,使得“三驾马车”享誉文坛,也使得河北文学走向了文学的高地。那是1996年8月23 日,在北京召开“河北三作家何申、谈歌、关仁山作品讨论会”的当天,《文艺报》在重要位置发 表了杨立元的评论《贴近现实反映人生——谈河北的“三驾马车”》,从此“三驾马车”这个称号 不胫而走,并享誉全国。接着杨立元教授又写出了专著《“三驾马车”论》,并由时任中宣部副部长、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题写书名,著名文艺评论家郑伯农作序。这样使得“三驾马车”被写进了 中国文学史,迄今仍享誉文坛。
随着河北“三驾马车”的崛起,以及张平、周梅森、陆天明、柳建伟、张宏森等人的作品的集 束出现,从而引发了新现实主义思潮。杨立元教授又适时写出了《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为新现实 主义思潮定性作论,构建了现实主义新的理论话语,为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在北京举行 的作品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 《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崔道将此书称之为“世纪末的时代先声”, 说“这部书,犹如史卷,历久弥新,会成为现在和今后人们回眸文学历程时不可不看的重要参考。” 这两部书坚实地奠定了杨立元在中国文学评论界的地位。
杨立元教授不仅在文学评论方面享誉文坛,在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写出了国内外第一部 关于研究创作动机的理论专著《创作动机论》,填补了文艺心理学的一个空白,成为文学理论构建 中的一个重要的收获。近日,他又出版了《创作动机新论》,对创作动机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
杨立元教授不仅密切关注全国的文学现象,也十分关心本土作家的创作和地域文学的研究,积 极打造文学群体,为给本土作家作论,给地域文学写史,他先后写出了《滦河作家论》《唐山作家论》《老 呔作家论》 《开滦作家论》 《丰润作家论》 《丰南作家论》 《燕山作家论》 《承德作家论》,通过 纵向和横向、历时与共时的专论式的解读,全景式地绘制出了冀东北和滦河流域文学的清晰版图和 生动地勾画出了地域作家群的形象谱系,对地域文学的概念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建构和阐释,独创地、 原创地将一个个地域文学群体推入中国当代文学的范畴。这些作品不仅为地域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 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对研究河北乃至中国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会成为一部部“史记” 而留存。
杨立元教授还在《青年文学》《长城》《当代人》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学作品,出版了长篇小说《滦 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和《情酬苍生》 《辉煌的金字塔》等10余部报告文学。因为他在文学 评论和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文艺报》主编郑伯农称他为“文坛双枪将”。
多年来,杨立元教授文心沉静、心无旁骛、不计名利、锐意进取、默默奉献,在文学的道路上 执著前行,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他被人称为“滦河岸边不知疲倦的纤夫”“大 漠中的鸵鸟”和“冀东文化的守望者”。但这对“何以解忧?唯有写作”,将文学作为安身立命, 甚至是乐生的一种方式的杨立元教授来说,只是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是对现实和 历史的一份交代,对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人民的一个回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赵锡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唐记者站站长。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2014年12月22 日
杨立元教授不仅在文学评论方面享誉文坛,在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写出了国内外第一部 关于研究创作动机的理论专著《创作动机论》,填补了文艺心理学的一个空白,成为文学理论构建 中的一个重要的收获。近日,他又出版了《创作动机新论》,对创作动机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
杨立元教授不仅密切关注全国的文学现象,也十分关心本土作家的创作和地域文学的研究,积 极打造文学群体,为给本土作家作论,给地域文学写史,他先后写出了《滦河作家论》《唐山作家论》《老 呔作家论》 《开滦作家论》 《丰润作家论》 《丰南作家论》 《燕山作家论》 《承德作家论》,通过 纵向和横向、历时与共时的专论式的解读,全景式地绘制出了冀东北和滦河流域文学的清晰版图和 生动地勾画出了地域作家群的形象谱系,对地域文学的概念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建构和阐释,独创地、 原创地将一个个地域文学群体推入中国当代文学的范畴。这些作品不仅为地域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 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对研究河北乃至中国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会成为一部部“史记” 而留存。
杨立元教授还在《青年文学》《长城》《当代人》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学作品,出版了长篇小说《滦 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和《情酬苍生》 《辉煌的金字塔》等10余部报告文学。因为他在文学 评论和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文艺报》主编郑伯农称他为“文坛双枪将”。
多年来,杨立元教授文心沉静、心无旁骛、不计名利、锐意进取、默默奉献,在文学的道路上 执著前行,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他被人称为“滦河岸边不知疲倦的纤夫”“大 漠中的鸵鸟”和“冀东文化的守望者”。但这对“何以解忧?唯有写作”,将文学作为安身立命, 甚至是乐生的一种方式的杨立元教授来说,只是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是对现实和 历史的一份交代,对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人民的一个回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赵锡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唐记者站站长。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2014年12月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