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龙头节
        农历的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日“龙头节”。这个节日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它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在二月初二这天,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一亩三分地。后来,由于我国历代“以农为国”,皇帝们也以“祈年”、“亲耕”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鼓励。那时候,人们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习惯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于是就把“二月二”皇常亲耕的日子叫做“龙头节”。在民间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古代太行山下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年轻夫妻,因天气久早不雨,河水断了线,井枯见了底,庄稼焦了叶杆儿,这对年轻夫妻为了救人之危,就到山后的青龙潭里去取水。青龙潭被一块巨大的石板盖着,他俩在石板上连续凿了七七四十九天,虎口震裂了,身体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凿呀凿,还是不见水,。后来,在一天夜里,有位白发银须神翁赠给他们一把“千斤斧”,并说天明寅时,金豆花开,此斧劈山,必有水来。第二天早晨,这对年轻夫妻醒来一看,果然身边有金黄的豆子开了花。他们就把神斧举取起来,狠狠地照石板砸了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巨响,石板裂开一道缝,一条青龙跃出潭口,腾空而起,飞上云霄,转眼间,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们纷纷跑到这对年轻夫妻面前,感谢他们解救了大家。这一天正好是二月初二。久早得甘雨,这一年五谷丰收,家家户户喜笑颜开。以后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二月二说成是龙抬头的日子。
        由于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长久以来,在民间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就早早起来炒豆子、玉米花,有的地方一边炒,一边嘴里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实际上,从科学角度来看,农历“二月二”后,节气就要到“惊蛰”了。“惊蛰地气通”,开始打雷,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正如农谚所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犁牛”。这时候,万物复苏,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来到了。并非真有什么“龙抬头。”
       
扫码阅读